据上证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下发到地方,各地有关部门正在传达学习文件,并研究制定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方案。这意味着:在十四五期间,中部崛起将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对于中部6省(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新的重大机遇。中央第一次公开提及“中部崛起”,是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随后,在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崛起战略”正式亮相。在2012年,国务院还印发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21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国家将赋予中部地区新的目标和使命。这在中国发展进入“以内部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时代,当然非常重要。“指导意见”的全文尚未公开,我们只能结合已经透露出的信息,分析一下中部6省面临的新机遇。
从城市重要性来说,中部6个省会城市及其都市圈的排序是:
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南昌、太原。
为什么是这个排序?原因很简单,从城市定位来看,上述6个城市只有一个副省级城市,就是武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武汉和郑州。排名第三的,是合肥。因为合肥拥有“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头衔。但合肥人口没有超过1000万,汇聚资金、经济总量稍弱。
第四是长沙。长沙最近两年发展比较快,GDP超过了郑州,位居中部6省会城市第二;常住人口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超过了1000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汇聚的资金总量,也直逼郑州。但遗憾的是,长沙的城市定位不高,在获取各种资源上比较吃亏。南昌和太原,跟上述4个城市实力差距较大,无力参与前四名的争夺。相比之下,南昌比太原实力稍强。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再看一下,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这也是一份规格极高的文件,里面对城市的交通定位有清晰的表述。
可以看出,在全国交通定位最高的城市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一共20个。其中中部只有两个城市入选,分别是武汉和郑州。而在“国际铁路枢纽”里,选中的是武汉、郑州、长沙,没有其他中部城市。航空货运枢纽方面,选中的是郑州、合肥、鄂州。鄂州,其实就是武汉未来的盘中餐,我认为并入武汉只是时间问题。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中部6省会城市的交通定位武汉、郑州最高,其次是长沙、合肥,第三才是南昌和太原。在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里,提及武汉的次数竟然是14次,提及郑州6次、合肥4次、长沙3次、南昌3次、太原1次。由此可见,中部的第一中心是武汉。在武汉之外,郑州被选为第二个中心,但距离武汉的影响力尚有距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稿,是这样提到中部地区的:
会议指出,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看到了吗,只提及了两个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定位非常清晰,就是围绕郑州的、基本上在河南省内的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其实包含了3个“子群”: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长沙为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南昌为中心)。
明明是3个“子群”,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却这样提及长江中游城市群: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也就是说,这份重要文件没有提及“环鄱阳湖城市群”(或都市圈)。在中部崛起新战略中,武汉、郑州这两个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最高,各自率领一个城市群或者都市圈。合肥和长沙位于第二层级,前者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以及长三角的拉动;后者(长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长株潭都市圈的“主中心。”对于武汉和郑州的第一层级地位,合肥和长沙并不服气,未来将展开对武汉和郑州的挑战。这种挑战将产生鲶鱼效应,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至于南昌和太原,也会有利好降临,但整体而言重要性不如武汉、郑州、合肥和长沙。如果在中部投资房产,顺序也基本上如此。武汉第一,郑州第二。合肥刚刚大涨过,而长沙是洼地,所以长沙第三、合肥第四。第五是南昌,第六是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