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实现,对老百姓有三大影响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全面总结新型城镇化工作时提出,到2020年底,我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4%。

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以及城镇化率的提高,对老百姓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影响是,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化集中的转化将成为一种趋势,新城市人口将成为未来的一种生态环境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国家(地区)总人口的比例。简单地讲,就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这个比例的高低反映的是城镇化水平高低、提示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我国的户籍一直分为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两元社会结构,以前农村户籍转化为非农村户籍一般只有一条路,即通过参加高考改变身份。

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52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647万人,农村户籍大学生招生占比超过60%,也就是说每四年就有2188.2万人从农村通过上大学的方式从农村转化成城镇人口,简单地计算十年的时间就有5000万人通过读书改变了户籍的命运。

我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所对应的非城市化需求相匹配,农村人口过多导致的二元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社会的割据状况;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城市化出现的“城市和农村、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不公平现象也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1亿人口从非户籍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说明我国多元化、多渠道的向城镇化人口转化渠道已经形成,从而为二元化社会格局向城市化转化创造了前提和条件,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非城镇人口在未来向城镇人口转化。

第二个影响是,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在为社会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承载了非户籍人口向城市户籍人口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未来也是我国非户籍人口转化的最重要区域

人口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1.2%。可见,我国的城市化率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已经经历了六个阶段: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阶段、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阶段、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阶段、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1992年以后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的中国内陆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事实上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小城镇建设,从2000年开始是将发展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进行的,是为了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从而成为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提升县城及县级市城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支持政策还将兼顾镇区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和近年通过“撤县(市)设区”新形成的市辖区的建设发展,小城市是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的第一站,目前各类小城市大约有2200多座,常住人口超过3亿,占全国城镇人口1/3以上。小城市和大城镇在更广大的区域拓展城镇辐射能力和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

二是城市群建设,城市群一般都有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是一个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目前,我国共重点规划建设十九个城市群,分别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19个城市群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贡献了8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未来我国城镇对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仍然会从小城镇的底基、以大城市群为核心竞争力的方式。

第三个影响是,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持续发展能力、城市智能化能力以及非户籍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后的持续教育培训能力是一种挑战

城市化对非户籍人口的落户至少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农村子女通过上大学以后落户城市,从而成为城市新市民,这种方式应该说虽然增加了城市人口负荷,但对城市人口的素质应该整体上是提高的;二是农村进城打工者落户所在的城市成为新市民,从而离开农村成为城镇户籍人员,这部分人员对城市来说需要有一个持续提升能力和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包括我们这几年常说的关注打工者子女入学、技术工作持续培训等都是如此。三是子女随迁人员和父母随迁人员,这一部分需要城市持续提供必要的更多的保障。

城市化的提高需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需要对城市人口的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城市产业转型加快升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向制度接轨、质量均衡、水平均等的方向提升,同时极大地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将来是非户籍人员向城市人员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同时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城市人员也都是一种考验,我们必须适应这种转变。(麒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