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天来了,祛湿选藿香、茯苓还是土茯苓?用对了效果翻倍
回南天来了,环境和人体都觉得非常潮湿,我们保健的时候都知道祛湿。但是为什么有些用了祛湿的保健汤方,效果不好呢,有时候喝了就立竿见影。下面给大家分析清楚,明白该如何选择祛湿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认为凡具有祛除湿气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湿气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宜芳香化湿;湿气在脾胃者,宜健脾除湿;湿气在下者如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白带过多等证,宜利水渗湿;如果有湿热者,宜清热利湿。但具体使用上主要以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为主。
一、芳香化湿药
有芳香化湿,辟秽除浊的作用,药物气味芳香,性温而燥,芳香能助脾健运,燥可去湿。适用于头晕头重、胸腹胀闷,身体困重,胃口差,口淡不渴,呕吐泛酸,大便粘烂,有口气,舌苔白腻等证。常用的药物有藿香、佩兰、白豆寇、苍术等。
藿香: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能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主治夏令感冒;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妊娠呕吐;鼻渊;手;足癣
二、淡渗利湿药
性味多为甘淡平和微寒,甘淡能利水渗湿,适用于小便不利、泄泻或水肿、淋病、白带过多、痰多、胸腹胀闷,身体困重,有口气,舌苔白腻等证。服用后能使小便畅利,尿量增加。常用的药物有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等。
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三、清热利湿药
有清热利湿的作用,性味多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渗湿,苦能燥湿,寒能清热,适用于脘痞闷似痛,纳呆,容易发脾气、口中苦而粘腻、口臭,渴不欲饮,四肢困重,身上有异味,皮肤油腻、大便不爽,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涩痛、舌苔黄腻等证。常用的药物有土茯苓、木棉花、土牛膝、泽泻、车前子(草)、鸡骨草、溪黄草、海金砂、金钱草、扁蓄、瞿麦等。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能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所以,我们要根据身体的症状选择不同的祛湿药,才有更好的效果。因为现在很多广东人都变成了气虚、阳虚体质,如果仍然用清热祛湿的方法祛湿效果不佳,可以换芳香化湿的,可能效果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