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山:治疗痤疮、乳腺增生、荨麻疹等疾病的截根疗法

截根疗法适应于瘰疬、乳腺增生、发际疮、痤疮、荨麻疹。

根为病根,截根就是截掉病根。

(一)治法

1.找穴

以乳头为标志。把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头,横拉至右乳头,松开左乳头卷尺,将卷尺向右肩上伸,过颈部而从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头为止。将两乳头的卷尺比齐,把卷尺由颈前向背后下垂,卷尺尽头是穴。因病人胖瘦而异,其穴约当肝俞附近。

女人乳后乳房下垂者,从气户穴直下以第五肋间为准。

2.针具

用直径1毫米、长2寸的针,高压灭菌消毒待用。无此设备条件,用75%的酒精浸泡30分钟亦可。

3.针法

找准穴位,严格消毒,左手拇指、食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针向穴处微斜15°向脊椎方向刺入肌肉中间,病人亦不感到疼痛。

留针20分钟,病重者可留30分钟,隔3天再针,以痊愈为度。

(二)病例举要

1.乳腺增生

曹某,女,25岁,辽宁省本溪县某校教师。

发病已数月,两乳各有硬块如鸽卵大两块,按之有压痛。饮食减少,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精神萎靡,睡眠不安,心情忧郁,六脉无力,两关脉尤甚。经服药不效。用截根法8次,增生的硬块已消失,食欲增进,睡眠良好,精神焕发,由此痊愈。

2.痤疮

马某,男,25岁,某大学学生。

面部痤疮特多,连绵错落,日渐增长,精神与面部均感不适,经治不愈。用截根疗法,4次痊愈。面部光洁,神采奕奕。

痤疮多发生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多因嗜食辛辣炙爆、膏粱厚味之品,加之不慎起居,情志郁闷,使湿热内生,复感外邪,血络郁滞,皮脂瘀结不散所致。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初起时皮疹为针头或芝麻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即粉刺),乃遗留凹陷疤痕。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之晶,生湿生热,凝滞肌肤,或肺经风热熏蒸,蕴阻肌肤而成。

痤疮作为常见的影响美容的皮肤病,各种疗法不下十几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主要是痤疮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个体性差异特别大,所以针对不同的患者选用合适的疗法就显的特别重要。

痤疮有明显的自愈性,所以对轻度痤疮不影响美观的,有不少学者认为轻度痤疮本身就是生理现象,无须治疗。但对于中重度的痤疮,由于影响美观,给心理上带来巨大压力,并有一定的毁容性,所以必须及时加以治疗。

一、病因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

《中医外科学》认为是: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成。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所曰:“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腋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

二、辨证分型

《中医外科学》将粉刺/痤疮可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及冲任不调、痰瘀凝结等证型。其要点是:共有粉刺作为主症。

肺经风热者见颜面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或觉痒痛,鼻息气热,舌红、苔薄、脉数等;

脾胃湿热者皮肤油腻,间有结节,或伴口臭,便秘溺赤,苔黄腻,脉滑数,或见脓疱囊肿,病情缠绵,皮疹此起彼伏等;

冲任不调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经来皮疹增多或加重,舌红,脉弦;痰瘀凝结者皮疹经久不愈,坚硬疼痛,色暗不鲜,或伴结节囊肿、瘢痕与色素沉着,舌黯红,脉滑。

当然,痤疮的临床辨证还可以分出其他分型,如肾水不足等,但很少见,不必一一俱论。

痤疮多具实证、热证的临床特点。

三、治疗方法及方药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痤疮病损部位可以反映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据此辨证论治,能够取得疗效支持。将痤疮发病部位与五脏分属予以辨证论治,指出额属心、鼻属脾、颏属肾、左颊属肝、右颊属肺。将面部分为纵横两向辨证,额、鼻旁、口周等纵向部位发病,从脾论治;颊、颏等横向部位发病,从肝论治。在皮损辨证方面,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缠绵难愈;白头粉刺为热重于湿,易于化毒成脓,脓出而愈。结节通常为血瘀肤腠,遂致气滞结块。囊肿则属痰湿血瘀互结。这些认识反映了局部皮疹辨证的成果。

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的综合运用,定能有助于痤疮临床疗效水平的提高。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痤疮治疗的主要原则总体属泻法的范畴,包括有清热、疏风、除湿、化痰、祛瘀、散结、泻下等;从脏腑经络来说,有清心、宣肺、健脾、疏肝、调理冲任、清泻三焦、通泻大肠等。补法,尤其是纯补法用于痤疮的治疗并不多用。

1、肺经蕴热证: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粑清肺饮。

2、脾胃湿热证: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

3、血瘀痰凝证: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

《医宗金鉴》的枇杷清肺饮一直被崇为治疗粉刺的主方,也即说疏风清肺是治疗粉刺的基本大法。有运用犀角地黄汤从心论治的;亦有用黄连解毒汤,强调长泻三焦火毒而论治的;有运用茵陈蒿汤清热化湿,从脾胃湿热论治的;也有运用逍遥散疏肝理气,从肝论治的;有运用二至丸方加减,强调平衡阴阳,从肾论治的;有运用海藻玉壶汤加减,利湿化痰治疗的;更有运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治疗等。

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寒薄为皶”时指出:“粉刺,解表巳。”明确提出用解表法治疗粉刺。现代医家也有报道专述解表法治疗痤疮的,其曰: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采用“青萍散(由浮萍、珍珠层粉等组成)”加“双白散(白芷、白附子)”外敷;风热型(丘疹型)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欣热疼痛或有脓疱,用青萍散。

应该避免过用寒凉冰伏邪气、闭塞毛孔,尤其是对慢性反复发作者、痰瘀凝结者。

中药治疗痤疮的药理作用实验研究,主要针对痤疮的发病机理,集中在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皮脂分泌、抗炎、免疫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丹参、连翘、虎杖、黄柏、山豆根、大黄、黄连和茵陈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高度敏感;中度敏感的则有黄芩、龙胆草、大青叶、金银花、地榆、百部、秦皮、川椒、当归、川芎、重楼和紫花地丁。

上述抑菌中药大多属清热药,部分属活血药,与中医常用治疗痤疮的清热、活血之治疗原则相符合。

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桉叶素高度敏感,对黄芩苷、丹参酮Ⅰ、芦荟苷、厚朴酚、小檗碱、大黄素、葡甘聚糖、龙胆苦苷、丹皮酚、丹参酮Ⅱ中度敏感。丹参素对细胞免疫有抑制功能。大黄素可抑制炎性介质白三烯B4的生物合成而具有抗炎作用。其他方面研究有报道指出大青叶、丹参、当归、紫花地丁、赤芍药和茵陈含锌量较高,如适当选择用药可提高治疗痤疮的疗效。

浙贝母、白附子、菊花叶、防风、白芷、滑石各15克,皂角10克。将6味为细末,用皂角蒸熟去筋膜,同药捣为丸,早晚擦面。

本方祛风清热,适用于痤疮、雀斑,其来源于《疡医大方》。

(1)肺经风热

丘疹呈红色,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药内治:选择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野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生槐米、苦参等。加水煎汁,每日1剂,服2次。

药膳疗法:将枇杷叶洗净切碎,煮沸10~15分钟,捞去渣后,加入薏米煮粥,粥熟后, 将切碎的枇杷肉,放入其中搅匀,食用。

中药外治:选择中药大黄、硫黄、丹参、冰片各等量,研成极细末,与适量大豆粉混合,加基质调成稀膏,敷于面上。7~10天1次,3次1疗程。

针灸疗法:主穴选择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四白、下关、颊车。用泻法,中等刺激,留针半小时,每日针1次,10次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2)湿热蕴结

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药内治:茵陈30克,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藓皮各20克,大黄、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药膳疗法:将鲜苋菜、鲜冬苋菜、鲜马齿苋各100克,分别用开水焯至八成熟,捞出后浸入冷水中5~10分钟,取出控去水,切段,加入调料后拌匀即可。

中药外治:与肺经风热方法相同。

针灸治疗:主穴选百会、大椎、曲池、合谷、肺俞、委中。配穴选内庭、足三里、脾俞,病变局部周围穴。脾俞用补法,其余均用泻法。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3)痰湿凝结

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中药内治:选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各6克,昆布、海藻、炒三棱、夏枯草、陈皮、制半夏各10克,益母草、金银花各12克,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

药膳疗法:将桃仁、山楂、贝母各9克煎成汤液,去渣后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日服3次,共服30天。

中药外治:选大枫子仁、杏仁、核桃仁、红粉、樟脑各30克。先将三仁同研极细末,再加红粉、樟脑一同研细如泥,如太干,加麻油少许调匀。每晚于患处搽1次。

还可选用中药面膜进行治疗,用细辛250克,白芷、白芍、白附子、当归各500克,白扁豆、五味子各200克,乌梅250克,红花100克,共研成细末,以医用石膏为基质,约200克,加中药粉约20克,用30℃~40℃温水,搅拌成糊状,然后敷于面上,眉毛、眼、鼻、口外露,30分钟后揭掉。每周1次,4次为1疗程。

针灸治疗:主穴选百会、曲池、合谷、委中、肺俞、病变局部周围穴。配穴选血海、三阴交、脾俞、膈俞等。脾俞用补法,其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痤疮单味中药疗法

(1)白果:每晚睡觉前用温水洗净患处(不用肥皂),将去掉外壳的白果仁用刀切成平面,频搽患处。一般用药7~14日粉刺即可消失。

(2)黄芩:用黄芩100g,放入适量75%乙醇中浸泡1周,过滤后取滤液外搽患处。每日早、晚2次,1~2个月可愈。

(3)芦荟:用芦荟叶汁适量,加入普通膏状化妆品中(5%~7%),和匀后外涂患处。

轻症每日早晨涂搽1次;中度患者每日早、晚各1次;重症早、中、晚各1次。用药前用温水洗净面部。一般1周可愈。

或鲜芦荟洗净,用刀切开一段,取胶汁敷于面部痤疮部位,涂擦均匀,每天早、晚各涂1次。

(4)杏仁:用北杏仁150g,脱皮后打成粉末备用。每次用杏仁粉5g,加新鲜鸡蛋清调糊,敷在清洗过的脸部,30分钟后用水冲洗干净(如有时间,延至1小时更好),每日1次。

(5)珍珠:珍珠粉适量,用水调匀,敷面部。每日1次。

(6)野菊花:新鲜野菊花适量,煎水洗面。早、晚各1次。

(7)菟丝子:取菟丝子30g,加水500ml,煎取300ml,待温后,外熏或外洗患处,每日1次或2次,7日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可愈。

(8)马齿苋:取马齿苋30g,用纱布包好放入3000ml凉水中浸泡30分钟,根据患面大小做8~12层纱布垫。将纱布垫放入浸泡好的药液中煮30分钟,将煮好的药液凉至40~60度,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将纱布垫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保持温度湿敷30分钟。每日至少2次。

或用马齿苋200~300g,水煎30分钟,滤出液2000~3000ml,代茶频服。

(9)绿豆煮粥常服。

黄褐斑单味中药疗法

(1)密陀僧:20g。研极细末,每晚取少许,用蜂蜜调敷患处。

(2)柿叶:研成细粉,加入溶化的凡士林中,搅拌成膏,外涂患处。

(3)白术:醋煮白术外搽。

(4)半夏: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匀,敷面部。不可见风,不计遍数,从早至晚,连用3日。

(5)鸡蛋:鲜鸡蛋7枚,白酒500ml。将鸡蛋放入白酒中,密封7日。每日用1枚,去壳捣烂如泥,外涂患处。连用1周。

(6)白附子:研末,酒调外涂。

(7)珍珠:适量。用水调匀,敷面部。每日1次。

(8)藏红花:藏红花少许,少量温开水冲泡后,取少量蜂蜜调匀,敷面。每日1次。

(9)茯苓:适量。研成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敷面。

(10)莱菔子:文火略炒使焦,且闻有香气时取出略冷,去皮碾碎,于饭前冲服。每日2次或3次,每次6~9克,1个月为1个疗程。

雀斑单味中药疗法

(1)黑牵牛子:去壳,研成极细粉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晚以其敷面,晨起洗去。

(2)茯苓:研成极细粉末。用时取适量,调和蜂蜜成膏状,每晚以其敷面,晨起洗去。

(3)白术:20g,在米醋100ml中浸7日后,取醋搽雀斑,日久可退。

(4)丝瓜散:秋季霜后采集干枯的成熟丝瓜,研成极细粉末。用时以适量的丝瓜粉和清水调和涂面,10分钟后洗去。

(5)香菜:将带根的香菜洗净,加水煎煮,用菜汤洗脸。坚持使用,可以令面部的雀斑逐渐消除。

(6)木兰皮:500g。将木兰皮浸入适量陈醋中,14日后取出焙干,捣细为散,口服。每次3g,毎日3次。

(7)苍耳子:100g。焙干研细,口服。每次3g,每日3次。

(8)密陀僧:20g。研极细末,每晚取少许,用蜂蜜调敷患处。

(9)白附子:研末,酒调外涂。

(10)珍珠:珍珠粉适量。用水调匀,敷面部。每日1次。

(11)藏红花:藏红花少许,少量温开水冲泡后,取少量蜂蜜调匀,敷面。每日1次。

(12)柠檬汁:柠檬汁加冰糖食用。柠檬汁中含大量维生素C,而维生素C可以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13)茄子:1个,切片取汁,局部涂搽。每日3次,连续7日为1个疗程。

(14)冬瓜:1只。刮去皮,切成薄片;取等量白酒和水煮烂,去渣,再将冬瓜汁煎成膏状(忌用铁器)。每晚洗脸后取少许搽于患处,次晨洗去。2个月后肤色莹洁。

(15)胡萝卜汁:每晚用胡萝卜汁加牛奶涂于面部,第2天早上再洗去。

痤疮的病因病机与治法

近来治好了不少痤疮,单去年一年估计就有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一般治疗一个星期就能见效,治疗一个月左右就能治好。

痤疮虽是一个小病,但因为是一个形象工程,所以病人都很迫切地想治好。要想治好痤疮,先要知道痤疮是怎么形成的。

病因病机

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

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

火的来源:一是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肝火旺;二是过食肥甘厚味;三是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一是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二是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一种是中年妇女。前者占比例最大。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基本治法与方药

治法: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 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

药用柴胡、桂枝、白芷发散郁热;黄芩、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排脓;生牡蛎软坚散结兼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助发散又可反佐苦寒药。

不同类型及治法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属于阳疮,患者体质强壮;第二种色暗不红,属于阴疮,患者体弱怕冷;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或不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像麻附辛、吴茱萸等。

如果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治疗中会“加重”

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即所谓的排病反应。这种痤疮发出来得快,好得也快。

因为有可能出现这种“越治越厉害”的现象,所以要事先告诉患者,否则患者会认为你给治坏了而心生埋怨并放弃治疗。

预后

用上法治好以后,只要患者注意避免上述致病的原因,一般不会再犯。

不宜过用苦寒

痤疮治疗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过用苦寒药物。

一般认为痤疮就是有热、就是上火,所以治疗就大量采用清热解毒、泄热通下、凉血养血的药,导致火更被寒凉所郁。虽然服药时,症状有所减轻,但一停药就马上复发。是因为服了苦寒药,只是把症状抑制住了,病并没有治好。

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认为其多与肺脾二脏有关。如《外科正宗》说:“粉刺属肺,齇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据此,中医治疗痤疮以清上畅下清宣肺胃之热为主,临床以《医宗金鉴》中的方剂枇杷清肺饮加味治疗效果较好。

枇杷清肺饮加味

【基本方】

枇杷叶30克,桑叶3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黄柏10克,赤芍12克,生地15克,薏苡仁30克,桔梗10克,蒲公英30克,大黄6克,白芷10克,皂角刺10克,丹皮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加减】

舌苔黄腻者,为胃肠有湿热,可加茵陈、藿香、佩兰等清热化湿浊;

大便干结者,为肺胃气机升降失畅,可加火麻仁、瓜蒌仁、草决明、莱菔子等以通腑泄热;

有脓者为热已化毒,加地丁、夏枯草、野菊花等清热解毒;

结节、囊肿者为痰湿阻滞,可加郁金、夏枯草、皂角刺、丹参、大贝母、白芥子等行气化痰散结;

皮损瘙痒者为兼夹风邪,宜加地肤子、白鲜皮等祛风止痒;

面部油脂分泌较多者,可加生山楂、泽泻、槐花等减少油脂分泌;

失眠者为阴虚肝旺,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龙骨、牡蛎等养血安神。

若见脾脏气虚者可加玉屏风散、异功散;肝肾阴虚者可加二至丸或何首乌、白蒺藜等。

【方解】

方中用桑叶、枇杷叶、银花、连翘上清肺胃热毒;黄柏、薏苡仁、蒲公英、大黄、白花蛇舌草利下焦湿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白芷、赤芍、皂角刺散结祛瘀。诸药共具清上畅下,解毒散结,推陈致新作用。

【注意事项】

临床还须注意根据自己的体质调整饮食起居。清上畅下,邪去正安,服药还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宜久服清热药物而使体质受损。

病例举例

小彭,18岁,面部起疙瘩痒痛两年,面颊和前额可见密集的毛囊性红色丘疹,并有高梁粒大小的结节,眉弓和鼻翼处脂溢明显,舌红苔薄白,脉滑数。

诊断为痤疮,以清上畅下之枇杷清肺饮加减。服药15剂,每日两次。临床治疗一个月后痊愈。

颠倒散新用治痤疮

痤疮,祖国医学称为酒刺、粉花疱、面粉渣、面靤、肺风粉刺等。

内服方药

湿热蕴结型:皮疹红肿疼痛,以脓疱为主,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肝气郁结:痤疮反复发作,经久不消,且伴有性情孤僻,沉默寡言,舌淡或暗红,苔白脉弦,或滑。治宜宣畅气机,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

肺经血热:颜面潮红,痤疮焮热,针尖或芝麻大小,顶端有黑头,挤压可出粉刺,伴口干渴、溲黄、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泄肺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外治

患者平卧,用负离子喷雾机对其面部进行10分钟左右喷雾,使面部皮肤腠理疏松。用暗疮针将脓头挑破并排脓。将颠倒散(大黄、硫磺等份共研细末组成)粉剂与蒸馏水调成糊状,均匀搽于痤疮处,再行喷雾5分钟,而后倒模,每周2次,2月为1疗程,每天用“颠倒散”调蒸馏水搽患处2—3次。

典型病例

方某,女性,21岁。主因面部粉刺2年而于1996年6月来我处就诊。主证:颜面潮红,痤疮以脓疱为主,针尖及芝麻大小,挤压有脓液排出,口臭,伴口干渴,便秘溲黄,舌红,苔薄黄脉数。此为热邪壅肺,肺经血热,肺气不降,壅阻于皮毛而发。治宜清泄肺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内服,颠倒散外搽,每周2次倒模。1个月后痤疮全部平复。因患者工作调动,追访中止。

体会

颠倒散首先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方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解毒,硫磺味辛性温,杀虫止痒,二药寒热颠倒,故曰颠倒散。但在传统用法上,仅将此药涂于皮肤表面,药物的渗透性差,疗效不显著。在古方的基础上,笔者采用离子喷雾,利用负离子渗透皮肤的原理,将药物直接渗透到皮肤里面,挑破所形成的脓头,更利于药物的吸收,而倒模则利用热力的作用使药更进一步吸收。内外兼治,古方新用,在治疗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双耳穴贴压治疗痤疮

祖国医学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致,其治则为清肺胃湿热。笔者采用双耳穴同时贴压,每穴贴压2粒王不留行籽疗法。

取穴:面颊区、肺、脾、肝、大肠、内分泌及神门穴。治疗时用75%酒精棒擦净耳廓内外侧,先以三棱针剌破耳尖放血数滴,再用小梅花针轻轻叩刺耳廓面颊区20余次。将胶布剪成0.6厘米×0.6厘米,选好的王不留行籽2粒粘在胶布上,贴在选取的穴位上按压,使耳廓有轻微热、胀及微痛感。面颊区可于耳廓前后加压,以加强良性刺激。嘱患者每曰按压穴位3~4次,每次3~5分钟。一周更换一次穴位,仍是双耳贴压,穴位同前。3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一周。

按:各种类型的痤疮,均为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引起。笔者所选穴位,适合各种类型痤疮病人。因面颊区为病变相应部位,肺主皮毛,又与大肠相表里,配大肠穴以泄热;脾主运化、主湿,脾与胃相表里,取脾穴以健脾除湿;肝主疏泄、喜条达,取肝穴以泄肝清热。取肺、脾、肝、大肠穴,即可达到清肺胃湿热之目的。又配内分泌穴,以调节内分泌功能;配神门穴,以镇静养血;再在耳尖放血,以泄热止痒。对于前胸后背亦患痤疮者,可加耳廓胸背部等配穴。

在治疗方法上,采用双耳穴同时贴压,且每个穴位贴压2粒王不留行籽,这样使穴位有足够的剌激量,加速痤疮的消退。

(0)

相关推荐

  • 惹人痤疮毁容颜, 自制枇杷清肺饮

    很多人都受到过痤疮的困扰,痤疮多是由肺胃湿热所引起.枇杷清肺饮可以清肺胃湿热,赶跑恼人的痤疮.青春痘(痤疮)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几乎所有人在经历青春期的时候,都会或重或轻地长一些痘痘.面部是最容易 ...

  • 九、粉刺从“热”论治  陈彤云

    我认为粉刺(痤疮)主要是热邪作祟. 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

  • 彭静山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及方法失眠是一种...

    彭静山治疗失眠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失眠是一种极痛苦的疾病,夜间越失眠,白天越打盹,日久不愈,形成恶性循环,发生神经衰弱症.面色无华,精神萎靡,饮食乏味,头晕头痛,记忆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令人苦恼.介绍几个 ...

  • 当代名老中医任达然、彭静山治疗失眠症的经验

    发表者:赵东奇 任达然治疗失眠症的经验 方名:高枕无忧丹  药物:生地60g,酸枣仁60g,煅磁石45g,茯苓60g,茯神60g,黄连10g,阿胶60g,鸡子黄4枚,琥珀末10g,知母60g,川芎4. ...

  • 彭静山针刺治疗面瘫十法

    彭老治疗面瘫诸法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不过对针灸医生的手法要求比较高,提醒各位临床应用时要谨慎.彭老用针刺患侧下关能否深入,来判断面瘫"阴证"或"阳证"的方法实在很 ...

  • 用彭静山首尾取穴之法治疗锁骨疼痛

    针灸速效治病 作者/司言词 用彭静山首尾取穴之法治疗锁骨疼痛 李某,女,30,个体老板.2010年6月15日来诊.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锁骨下疼痛.曾自贴膏药无效.某医院拍片示无异常.遂来寻求针 ...

  • 彭静山老师:针灸疗法的“七方十剂”

    导读:"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详立规矩,学者则有阶可升",这是<温病条辨>凡例中的话.方有"七方十剂",而针灸的"七方十剂",小 ...

  • 彭静山: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效法验方

    行之医话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皂荚消毒,不拘奇疡恶毒 用生皂荚去籽弦及筋络捣烂,用酽醋调敷,立愈.如或不愈可再敷,有奇效.此方不见经传,方书亦未载,系民间疗法.若贫人缺医少药,卒生恶疡,用之甚便. ...

  • 彭静山:我用五苓散治脱发

    中医书友会第113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岳美中岳老治发秃,用一味茯苓饮,说"茯苓能上行渗水湿,而导饮下降,湿去则发生"(<一味茯苓饮治发秃>(点击标题 ...

  •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八绝招(无价之宝)

    摘要:彭静山(1909-2003),著名针灸临床家.15岁学医,师承出身,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60年代,彭静山先生因遭受迫害而失去听力 ...

  •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八绝招

    摘要:彭静山(1909-2003),著名针灸临床家.15岁学医,师承出身,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60年代,彭静山先生因遭受迫害而失去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