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之白朴:“主动失业”为哪般?
文丨《那些年》悦悦
对于很多人来说,“失业”是一个让人沮丧的职场话题。被炒鱿鱼,被辞退……大多情况下,失业是一种被动行为,而主动失业需要更多的考量和勇气。
在元代,因为科举考试的停滞,许多文人儒士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却入仕无门,不得不面对“失业”带来的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甚至心灰意冷。在这种情况下,白朴却成了“异类”。他资质甚佳,出身名门,在幸运地得到了多次入仕机会时,却坚决远离庙堂,选择在江湖之中写词作赋、浪迹天涯,度过余生。
他为何放弃了不可多得的做官机会,坚定地浪迹天涯?他的一生又谱写下怎样的传奇呢?
战乱中的创伤
1226年,白朴出生于金朝南京(今河南开封)。
白家诗书传家,家学深厚。父亲白华在1215年中进士,做过岐山令,之后官至枢密院判官,在金朝朝廷中参与军机要事。白家一门两进士,其二伯也是进士出身,叔叔以文才著称。白朴自幼聪慧,又生长在这样的书香世家,原本前途应是一片光明坦荡。
然而,白朴出生的时候,金朝的命数已经进入倒计时。父亲在朝廷中深受金哀帝倚重,在存亡关头东奔西走,已经无暇顾及家庭。1232年,白朴6岁时,蒙古军包围了都城汴京。战火围攻下,汴京城中一片混乱。年底,金哀帝出逃,白华跟随在侧,妻儿却被留在了兵荒马乱中的汴京。2个月后,汴京的守城之帅开城投降,蒙古军攻入城中。混乱中,白朴不幸和母亲走散。仓惶无依之际,他被父亲的挚友元好问所救,侥幸捡回了一条命。然而,他的母亲却从此再无音讯。
童年的这段经历无疑给白朴留下了巨大的创伤。白朴的好友王博文后来提到:丧乱之后,白朴“自是不茹荤血,人问其故,曰:'俟见吾亲,则如初。’”
老师的教导
在白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他就是一代文宗元好问。
元白两家为世交,元好问幼年就和白华相识,相交莫逆。白华随哀帝出逃时,元好问奉命留守京都。战乱中,他找到年幼的白朴,将他收留在身边。
汴京陷落之后,元好问作为金朝遗臣被关押到山东的聊城。虽然也是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但是元好问一直将白朴带在身边悉心照顾,视如己出。一次,白朴传染上了瘟疫,命悬一线,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6天后,奇迹发生,白朴竟然出汗而愈。
父亲不在身边的几年中,元好问对白朴而言是父亲,亦是良师。元好问文学修养深厚,经传百家、著文作诗无不精通。而白朴天资聪慧,一点即通,这让元好问欣喜不已。在元好问的悉心教导下,白朴成长飞速。多年后,白朴回忆起幼年从学于元好问,往事历历在目:“予儿时在遗山家,阿姊尝教诵先叔《放言》'古今忽白首’,感念之余,赋以词云。”
白朴长到12岁,元好问将他送回父亲身边。白华看到儿子出落的如此人才,对元好问十分感激,写诗感谢:“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元好问和白朴的缘分并未结束。元好问后期致力于修撰金史,经常在各地间奔波往还,收集资料,因此有很多机会造访白家。每次见面,他都要细心询问白朴的学业情况。看到白朴学业长进,他也不吝惜夸赞之词:“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
如果说因为离乱之苦,白朴的童年充满了阴霾,那么元好问的出现,就是白朴记忆中难得的一缕暖色。在他们如父如子的相处中,无论是诗词之法还是为人之道,从白朴身上都可以看到元好问的影子。如元好问以丧乱诗著称,白朴的作品中也处处可见亡国乱世之痛。而元好问选择归隐,一生都不曾入仕元朝的经历,也对白朴人生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己的选择
白朴的童年几经动荡,回到父亲身边后终于稳定下来。此时,他的父亲在金朝灭亡后先投降了南宋,又投奔到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
在父亲的教导下,白朴继续刻苦学习,“未几,增长见闻,学问博览”。他对律赋之学十分感兴趣,很快以能诗善赋知名。白氏一家在元朝发展的不错,白朴的儿子后来也在元朝入仕,官职达到正三品。然而,白朴却选择了和父亲、儿子完全相反的一条路——远离仕途。
或许是因为幼年经历,白朴内心堆积了太多苦闷。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踏上了寄情山水,写诗作词的漫游之路。游历中,看到曾经的繁华毁于战火,他十分感伤:“棋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犹见川留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长江不管兴亡,漫流尽英雄泪万行。”亲眼目睹了太多战乱后的萧瑟,他更加坚定了不入仕途之心。
白朴至少两次坚决拒绝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1261年,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荐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史天泽向忽必烈推荐了白朴。白朴知道后,虽然感念史天泽的恩情,但仍婉言谢绝。之后为了表明不愿为官的决心,他很快弃家南游。此时白朴35岁。
之后,白朴周游南方后回到真定。有人又苦心劝说他出仕。他作词一首答谢,再一次申明不愿做官。
自古贤能,壮岁飞腾,老来退闲。念一身九患,天教寂寞;百年孤愤,日就衰残。麋鹿难驯,金镳纵好,志在长林丰草间。唐虞世,也曾闻巢许,遁迹箕山。
越人无用殷冠,怕机事、缠头不耐烦。对诗书满架,子孙可教;琴樽一室,亲旧相欢。况属清时,得延残喘,鱼鸟溪山任往还。还知否?有绝交书在,细与君看。
——《沁园春·自古贤能》
至于白朴为何如此坚决的拒绝仕途,好友王博文这样解释:“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山川满目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明代的孙大雅说:“先生少有志天下,已而事乃大谬,顾其先为金世臣,既不欲高蹈远引,以抗其节,又不欲使爵禄以污其身,于是屈己降志,玩世滑稽,徙家金陵,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日以诗酒优游,用示雅志,以忘天下”。
无处觅踪的江湖
那么,主动失业的白朴后来怎么样了?
按照白朴自己的说法,他一生“走遍南州北府”,他的足迹遍布北京、西安、开封、南京,苏州、杭州等地。50多岁时,他终于定居在了南京,过上了“年来颇得幽趣,绿蓑青笠浑无事,醉卧一天风雨”的日子。但是很快,他又告别了安定生活,继续到处游历。
白朴写出了大量的词作,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是元代词坛的代表作家。他将自己的词作收录成书,编订成《天籁集》。《天籁集》中收录他的词作现存104首,题材内容丰富,读之可以一窥他50多年的游历生涯。
白朴十分热衷于杂剧的创作,他的作品常常出自史实,以寄情怀。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两部,喜剧《裴少俊墙头马上》、悲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梧桐雨》被著名学者王国维赞为“元曲冠冕”;《墙头马上》被其赞为“千古绝品”;而对白朴本人,王国维这样盛赞到:“诗中刘梦得,词中苏东坡,婉约豪放,两美盖兼有之矣。”
远离朝堂,一边游历,一边创作,白朴就这样度过了大半生。据说,在他81岁时,有人还在扬州看到了他的身影。之后,这个吟唱着“天公不禁自由身,放我醉红裙”的老者就再无音讯。
主动失业的白朴选择了浪迹江湖。他的放浪形骸之外,是愁闷,也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