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小课题”研究为主
以往的课题研究,教师往往贪大求全,要么研究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无关,要么研究成果重复无用,不能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以自身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研究起点,开展实用性较强的“小课题”研究。
杨玉东教授曾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其出发点,根本上是改进实践而非构建理论,这种研究是以'科学地发展事实’为基础,是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或教育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这一界定实际上把教师教育科研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诊断性研究,二是应用型研究。他同时还指出:“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角度看,教师的教育科研至少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1、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实际需要。这些问题可以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难点,也可以是针对教育改革倡导的先进理念的挂钩点,或者是优秀经验的总结与凝练。2、研究的方式主要是归纳而非演绎。亦即教师的教育科研所揭示的观点、命题往往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中事实和案例的归纳与提炼,而非先有某某专家的理论和观点,然后举个例子佐证和解释。3、研究的结论是漏斗式聚集的。意指研究的结果是围绕具体问题的层层归纳而得到的,追求的是'小而深’具体认识结论,而非'大而全’的抽象概括。”
按照这一要求,我认为,学校在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科研理念。要引导教师切实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选择课题,并通过认真地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断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和验证结论,以逐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扎实通过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期初,学校可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小课题征集活动”,引导教师思考:“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到底遇到哪些具体问题?以前是怎样解决的?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然后再结合自己实际能力和水平,确立一项课题作为本学期的主攻方向。
二是选题的角度要小,内容要实,研究要深入,切忌沽名钓誉、浅尝辄止。可以从诸如课堂提问怎么搞,课堂上小组讨论题如何设计,每组学生的性格、智力构成是否合理,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当堂训练如何设计,家庭作业的内容、形式、作业量如何更符合教育规律,教师与学生和家长如何沟通等等,这些非常具体的环节入手选题,切忌大而空,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研究过程不仅要有方案,更要有过程性材料和案例的收集整理以及阶段性反思,要切实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反思自身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从而不断积累成功的案例,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筛选和管理。学校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做法,推广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浓化科研氛围,努力建设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逐步通过对教师校本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和升华,形成学校独特的教学特色。
四是学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成果不仅仅要看教师是否写了论文或交了总结,更重要是要看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改进的情况、学生发展水平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程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检验教师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尺,舍此无论教师发表多少篇论文、课题经过多么高级别的鉴定,都只能是绣花枕头,好看而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