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随笔: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孩子”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孩子”
——《致教师》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开始拜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全新力作——《致教师》,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这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以求让自己和孩子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题记
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
重返童心的世界
——如何了解学生?
【佳句摘抄】
1.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也就是要“知道孩子的世界”;
2.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努力走进儿童的世界,事实上,我们只有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才能够真正地知道和理解孩子的世界;
3.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从心理上真正地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
4.直到现在,童年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是一个“黑匣子”;
5.梦想永远伴随着困难,困难的彼岸就是梦想;
6.微笑着面对困难,勇敢地迎接挑战,是生命最好的姿态。
【感悟反思】
今天朱老师谈到的“如何了解学生”这一话题,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只有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才会读懂孩子的心灵,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记得以前曾经看过李镇西老师写的一篇博文——“童心万岁”。在博文中李老师的几段话让我茅塞顿开,现摘录下来,作为一种激励之言:
1.任何一个人呀,在最初的时候,都是这样纯洁无邪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人眼睛便变得浑浊起来,甚至凶恶起来,因为他心变了。
2.人的一生,都要随时提醒自己保持童心。当然,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随时改正,我们就依然能保持童心。
读着李老师的这些富有哲理却又质朴的话语,有一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李老师如今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可依然能够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仍然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再想想我们很多年轻教师早早就让自己进入了职业的倦怠期,每天都在埋怨这埋怨那,唯独没有反思自己为何会如此浮躁,其实就在于自己已经没有了童心,有的或许只有被各种名利锈蚀的孤寂心灵。
虽然周围始终弥漫着功利性教育的雾霾,可自己始终坚信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民族的希望,为此自己不会为暂时的迷雾所困惑,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让孩子们感受到物理这门自然科学之美。
孩子是纯真无邪的,感到迷茫的其实就是大人的浮躁心理,让自己心如止水,用心读懂孩子们质朴的心灵,才会真正懂得真正的教育是为了让人心境纯洁如玉。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