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最全模板,助你逢考必过!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是语文的重头戏,小说是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常见体裁,其在考试中占比例很大,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说类文本阅读的一些答题模板,赶快来收藏哦~

把握小说情节,赏析人物形象

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题型一:概述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

1.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常用答题模式
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题型二: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

1.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吸引读者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2.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插叙,在顺叙故事情节当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药》中插叙“夏瑜狱中宣传革命”的一段情节,塑造了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形象,表达了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哪些作用?

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答思路

分析某个情节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一般从四个方面:一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是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三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四是从给读者的感受上分析。

1.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2.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

对这一方面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二次改嫁这一情节就有此项作用。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回味的作用。

⑤就中间行文来说有伏笔铺垫式,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山神庙偷听这一情节,是林冲由原来的忍让妥协到被逼反抗的转折点,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逼上梁山”。

4.给读者的感受

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常用答题模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考点二:分析人物形象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在小说阅读中,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来设置试题,具体说来,有两大类型: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赏析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题型一: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设题角度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

3.文中××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答思路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祝福》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也就有了基础,有了依托。

5.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毒的性格特点。

常用答题模式

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题型二:赏析人或物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1.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

2.小说塑造××物象,有何作用?

3.小说又写到了××,请分析其作用。

解答思路

1.赏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某种启示,也就是从作者塑造主要人物所反映的主题方面考虑。

如《祝福》,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桎梏和毒害下毫无人身自由和生存权利,她挣扎过,也抗争过,最后还是遭到毁灭。应该看到,在祥林嫂的性格中,主导方面还是她恪守“女子从一而终”的夫权思想。

祥林嫂的悲剧意义在于,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甚至还有柳妈和鲁镇的群众都参与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这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努力。

作者塑造祥林嫂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际的描述,表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捆绑下被吞噬的命运,揭露了封建阶级在思想上对劳动妇女的压迫和毒害。

2.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 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被诬陷下狱、刺配到沧州后在患难中忽然间遇见的李小二。作者顺笔交代了林冲在东京时曾救助过他,使李小二免遭官司,还为他赔了钱财,又接济他路费。这一简短的插叙,既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又使李小二夫妻感恩戴德的行为显得合情合理,还反衬陆谦这位“朋友”的奸诈,而且为后文张本。

②揭示或暗示主题。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次要人物柯瓦连科兄妹,他们是小说中敢作敢为的人物,显示了外来新派人物的力量,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希望。

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如初中教材上的小说《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我”和《祝福》中的“我”。

分析环境描写,赏析艺术技巧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综合形式出现。对这一考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常见提问方式

1.本文第×(×多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答思路

1.判定环境的描写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2.区分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

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

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

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 (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和深化。

如《祝福》中第四次写雪时的暗示。

②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③对主人公活动场所的创造、对时代背景的暗示。

如鲁迅小说《故乡》开端部分对故乡凄凉环境所作的描绘,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国广大农村依然如故的社会现实,封建思想、封建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这也就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④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如 《水浒传》之节选《智取生辰纲》部分,杨志等人一上路,作者就开始写太阳,写树林,并从多个角度反复渲染气温之高之热:有通过作者直接介绍来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候、老督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

这些对环境的描绘,不仅为杨志等人失去生辰纲同时也为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突出了杨志精明、老练、谨慎及晁盖等人的足智多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就是说,天气的酷热难当,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

因为天热,军健才“雨汗通流”“叹气”“走不得”,才要求杨志趁凉早行,而杨志却“正热里”行路,因而引起众人的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当”,所以众军健黄泥冈上见树林就要歇凉并死活不走,杨志与众人矛盾才不断激化;因为天热,众军健才见酒就迫不及待要买来解渴,终使中计,失掉生辰纲。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因为天气热,吴用“智”取的妙计才使一万个小心的杨志着了道儿,作品对炎热天气的刻意描写完全是为 “智取”。

⑤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祝福》中第一处写“雪”就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的。

常用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要求灵活组织答案)

题型二:鉴赏艺术技巧
一个构建

要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艺术技巧的名称、特征、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小说运用最多的是前二种表达方式。

1.记叙
(1)记叙的人称。
小说中的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2)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①顺叙:如《荷花淀》就是运用了顺叙的方法,好处就是眉目清晰地叙述了水生嫂等白洋淀青年妇女由送丈夫出征,到寻丈夫遭遇敌船,再到巧遇丈夫体验杀敌场面,最后成长为抗日队员的经过;又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运用了顺序的方法,好处就是眉目清晰地介绍了林黛玉的行程。
②倒叙:必修教材中运用此法就是《祝福》,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设置悬念,吸引兴趣,使小说波澜起伏。
③插叙:在必修教材中运用比较典型的就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当中插叙了林冲救助李小二的事情;又如《药》中插叙了夏瑜狱中斗争的事。
2.描写
既可以是对环境的描写,也可以是对人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上文已经阐述,小说对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法,侧面描写主要用环境烘托和次要人物烘托。

(二)表现手法

1.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荷花淀》中关于“院子”和“白洋淀”场景的描写。
2.对比: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和陆虞候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同样都为林冲的朋友,一忠一奸,对比鲜明。
3.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某一细节为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人物或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阿Q正传》叙述阿Q的忌讳就用了点面结合法。先说阿Q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再说他忌讳的推而广之,以及由此产生的同周围人的冲突,但这只是对主人公的一般性描述,是面的铺写,还不够具体深入;因此作者独具匠心地把阿Q放到与闲人的冲突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点”的渗透使阿Q的形象骤然立起来了,变得更加鲜明生动。点面结合使阿Q的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4.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小人物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阿Q正传》中阿Q是小人物,通过这一小人物我们能认识中国民众国民性的弱点。

(三)布局谋篇

根据内容所处的位置的不同通常有如下手法:

1.开头: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总领下文。

2.过渡:承上启下,领起下文,总结上文……

3.结尾: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和语言整体风格两个方面。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引用、反问、反复等,一般针对欣赏具体语句的技巧;语言风格指平实、清新、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口语化等。

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和小说的主题、情节、形象、环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艺术技巧是为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因此在解答艺术技巧内容上的作用时应该遵循以上两个结合。

三个步骤

确认技巧→具体阐释→简述好处。即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当然要根据题干要求再确定答题步骤,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高考对艺术技巧这一考点的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并分析。

2.文中写某事物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典例二、典例三就用了第一种提问方式,所以我们可以按“三”步骤作答。)

四个思维切入

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把握主题,探究文本
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同时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多数考生认为探究题不设置唯一性答案,因此答题技巧便也无章可循,要么脱离文本随意回答,要么拘泥文字表面无法深入剖析,得分率往往不高。鉴于探究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特点,并且在小说鉴赏中它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我们从探讨探究题的类型作为解决此考点的突破口,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其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对人物的个性探究;2.情节结构是否合理;3.主题的多样化探讨。
题型一:对人物的个性探究
常见提问方式

1.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

2.小说的人物形象,都充满丰富的个性,你认为主人公是哪一个,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该人物个性的理解。

3.请你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解答思路

1.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2.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论述或作适当的合理拓展。

常用答题模式

1.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

2.亮出自己的见解——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解式的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照应总结,强化论述的观点。(总—分—总式)

题型二: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的探究
常见提问方式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解答思路

1.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主题引述论据分析→从写作时代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亮出自己的见解(合理或不合理)→从文本情理上分析→从文本叙事形式上分析→从现实的实际上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常用答题模式

表述观点+论证分析+点题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式,有时也采用总分式。

题型三:主题多样性的探究
常见提问方式

1.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3.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探究。(典例四就属于第四种提问方式的变相提问。)

解答思路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探究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设置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 《药》,“药”的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不是治痨病之“药”,它是使人早日丧生的迷信之药。但它的深层意思还在于让人们思索如何去探索济世良方。题目语带双关,小栓得了痨病服错药而致死了,“病态”的社会要服什么“药”才有“疗救”希望呢?民众是愚昧的、痛苦的,革命者是悲哀的、寂寞的,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人们需“上下以求索”。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来探究小说的主题。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小说主题的目的。

4.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探究小说的主题。如《项链》作者在结尾出人意料地告诉读者,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构成了反讽,促使读者思考路瓦栽夫人十年青春耗费的价值。你可以说它是有价值的,因为路瓦栽夫人由此找回了生存的意义,获得了人的尊严;你也可以说它毫无意义,十年的青春空耗,人的命运被偶然的灾难播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