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这首诗画面鲜活,物我无间,发人深省

2018-05-28

诗人热爱大好河山,更愿意足迹遍及五湖四海,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与激情。只有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融入到普通的百姓里,才能创造出名垂千古的不朽作品。宋代的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愿意用诗歌表现美好的文人。

每当我们读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都会联想到悠闲的乡村生活;看懂“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也会细思诗中的哲理。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极富生活情趣,又善于捕捉和描写细节的诗人。下面这首诗也是有田园乐趣,又富含哲理的好诗,一起欣赏。

晓渡太和江  杨万里

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

桃花爱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

这首诗是在南宋淳熙七年的初春,艳丽中还带着不浅的寒意,五十四岁的杨万里踏上了征程去广东上任,客船行至太和江上,诗人发现江水碧绿,春光迷人,两岸一片盎然生机。于是兴致高涨,随兴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沿路的风景,春天的清晨空气中水分多湿气重,太阳可能才刚露头,远处雾蒙蒙,露水还沾在花叶上,看不清远处的山。初春的微风还有丝丝寒意,浸入了行人的衣袖,却反而让人觉得有一丝惬意。

“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这两句既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在于时间、地点和人物,写虚在于远山朦胧,春风拂面,寒意犹浓。诗人喜欢好山好水,更愿意用诗歌把它们写得鲜活,让人觉得物我两融,彼此无间。

读者不自觉地也被代入这虚实交加的情景之中,作者提供的不仅仅是画面感,还有代入感,刺激读者的视觉、听觉乃至想象力,把读者的心思激活了,也把笔下的景物激活了。

诗的后两句抒发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富含一定的哲理。“桃花爱做春寒信”,这里的信,指信使、象征。自然界的节令变化都有一些动植物作为表征,称之为“信”,作者说,春天轻寒的信号就是桃花。

很多诗人笔下都喜欢写桃花,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桃花是春天最突出的象征,每当桃花盛开之时,也是年轻人爱意萌发之时,更是百花即将盛开的前兆,同时也预示美好生活很快来临。

下一句“只恐桃花也自寒”,写得尤其精彩。桃花有着自己的使命感,它喜欢作为信使来向人们报告节气,“爱作春寒信”;但是它自己也感觉到了春天的阵阵轻寒,所以“只恐桃花也自寒”。杨万里将自身的寒意转移到了桃花,仿佛桃花也有知觉,不仅让自然景物有了画面感,而且还有了代入感,真正做到物我两融,大自然成了诗人情感的代言者。

再细思这最后两句,作者不仅采用拟人化手法,而且提醒我们,桃花是春天的信使,为我们预报春天来临,也承受着春寒的侵袭。生活中更是有同样的情况,比如早春的清晨,孩子都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起床,可是环卫工早已将街道打扫干净,大人们也起早做好了早餐,连树上的鸟儿也欢快地歌唱。他们不也是如桃花一样“爱做春寒信”,却恐怕“也自寒”。

再推而广之,很多先行者(包括各行各业以及革命时代的先驱者)不也是如此吗?所以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唯有倍加珍惜,才能慰藉他们的一片苦心。

不看的原因

确定

  • 内容质量低

  • 不看此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