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以|录取哈佛肯尼迪的经验分享

距离我收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录取已有一个月了。从等待结果时的焦灼不安,到收到录取信时的手舞足蹈 (literally),随后又踏上了早已安排上的旅程,这周刚回到家又开始参加新生会、物色新公寓,我一直没给自己静下来总结申请经验和心路历程的时间和机会。我想借这篇文章来回顾申请季,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分享给更多打算申请公共政策或北美研究生项目的朋友。
HKS Admitted Students Portal首页
|录 取 结 果 |
从十月初开始写第一稿文书,到十二月初提交哈佛的申请,我在跨度两个月之久的申请季一共申请了三所学校:芝加哥大学(Harris),哥伦比亚大学(SIPA),和哈佛(HKS)。最后的结果非常理想:三所全录,哥大和芝大获merit-based半奖,哈佛无奖。
相比本科时一口气申请了20来所学校,这次的压力和时间投入都小很多。一方面,我在过去几年指导学弟学妹的申请过程中收获了更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我具备了更清晰的自身竞争力和学校匹配度的了解与评估。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写文书的过程中崩溃过一回,哭着打电话给我爸说我可能没办法完成Round 1的申请 (最后很幸运的赶上了)。
| Why This? Why Now? |
我建议大家在决定申请前先问自己:为什么要现在申请研究生?我申请的学校无一例外的问了这个问题,因为它所探究的是你申研的动机。如果你并不知道答案,那可能你暂时还没反思申请动机,可能这并不是最适合你的项目或时机。前项情况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与朋友/导师的沟通找到答案;但若你真的毫无头绪,可能需要take a step back来思考你是否真的应该申请研究生。
研究生比本科更注重对于某一个领域的深耕,两年的金钱投入和机会成本巨大。明确目的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的课程、活动、人脉和其他资源达到目标;而clueless的学生可能会浪费了两年时光,混了个文凭。同时,对这个问题深刻的见解和表达能让自己的申请脱颖而出。就像一位前HKS学长所说:顶尖的学校不仅在乎你是否优秀,更在乎你是否可以带来高的投资回报率。他们选择栽培你,是对你人生的投资;而你是否有潜力给学校、公司/组织、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会决定了他们是否录取你。若不连动机都看不出,就更别谈对社会作出的改变的潜力了。

|申 请 学 校 的 选 择 |

在申请期间,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只申请三所学校?不会很冒险吗?
我认为申请学校的数量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的,不存在黄金法则。但选校的考量原则是可通用的:
总体原则: 申请录取后一定愿意去的学校,从而避免盲目花时间申请根本不会考虑入学的学校。
在此原则下, 我的具体标准是:
  • 优先在大城市的学校。因为 1)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比本科要更紧密,而大城市的实习、就业、创业机会比大农村要多;2) 我所就读地政府和政策方向地大佬们 (各国地领导人、非盈利机构的高管) 更可能去在大城市的学校参与活动、演讲,因此我能接触这些前辈的机会更多。
  • 仅考虑在专业领域Top10的项目。关注排名看似很肤浅,但排名机构是按教学质量、研究成果、校友去向等非常严谨的数据来给学校排名的,所以实际上能很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项目的相对质量。
  • 优先就业报告(Employment Report)中 ,在我心仪领域有更多校友的学校。基本所有学校每年都会发布就业报告,细分出毕业生去往的就业领域(sector & industry)和地区 (geography)。对我而言,公共领域(public sector)就业率高的伯克利(Berkeley)就不如私营领域(private sector)的哥大有吸引力,因为作为国际生,我很难从事美国政府方向的工作。
根据这些原则, 我筛选出了这三个我最想去的学校,和五个备选的学校。
大多数研究生项目(包括法学院、商学院)的申请是分为多轮的。与本科不同的是,早申请一般不存在绑定性。如果你尽早提交申请,就有可能更早的拿到录取结果,再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加申备选学校的第二/三轮。
哈佛是我的选校名单中唯一仅有一轮截止日期(12月初)和统一的结果日(3月中旬)的项目。但芝大和哥大的第一轮截至日期分别在10月底和11月出,而12月底就可以拿到结果。所以我的安排是:申请这两所的第一轮,如果被拒,就加申伯克利、耶鲁、约翰霍普金斯等学校。如果录取了,就静心等待哈佛的结果。
当然,如果奖学金是你是否入学的重要因素,那么可以考虑多申请几个项目,增加拿到录取和奖学金的数量来选择最合适的项目。
| 时 间 线 的 安 排 |
在申请的时间线方面,我认为可分为两阶段:
前期准备(春季/暑期): GRE备考、选校、整理申请材料清单、联系推荐人
申请季(最早截止日的前一个月开始): 创作文书、更新简历、提醒推荐人
前期准备方面,我在八月份考了GRE,成绩虽中规中矩,但并没有选择再次考试。因为我一向认为能决定录取结果的并非标准化成绩,而是申请的动机、申请人的背景和故事、以及具体的工作和学术经历的深度与广度,而这些会从文书和简历中体现。
|申 请 文 书|
芝大和哥大各要求提交三篇文书,而哈佛一所就需要五篇。我认为自己录取的关键原因是在有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经历之上,写出了走心的文书。
哈佛的招生部一再强调每个人的经历和抱负都不一样,文书也没有既定的标准或模版,但我认为好的文书内容上包括四方面:申请的动机、具体想要专注的方向、已经做出的努力、和该项目的如何让我达到长远的目标
在写作方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 一定要尽早开始写文书,并反复的修改。就芝大的三篇而言,我只用了两天的时间构思和起稿,但花了将近三周的时间进行修改(当然,每天只抽出少量时间来修改文书)。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并会在内容和表达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 文书必须有聚焦点。这一点是最需要注意的,因为大家都很优秀,若想把所有的经历浓缩在一篇600字的文书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在申请初期也在聚焦点上犯愁,因为我的经历大致可以归纳成三条主线:1)商业咨询和政策;2) 国际关系和政治研究;3)教育和社会政策。最后我通过对于未来行业发展的调研和自我兴趣点的分析选定了其中一条主线作为文书和整体申请中的聚焦点,并通过其他的申请材料简单分享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经历。
3. 文书要投其所好。虽然学校都想要学生背景多元化,但是根据地理位置、课程设置、专注方向,每个项目可能会有录取的偏好。比方说芝大的数据分析/量化方面特别的强,所以可以适当在附加文书里提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而哈佛非常注重领导力以及你对社会产生正面价值的潜力,那么你在领导力和影响力方面的经验会让你更胜一筹!
| 写 在 最 后 |
我对于收到的每一封offer都充满了感激:感激家人无条件的支持,高中、大学和工作中的成长、教授和老板的强力推荐,招生官对我的认可,等等。但倘若我当时拿到的是拒信,我必然会失落和难过,但申请的结果并不是对我能力和潜力的终极审判,未来的路,有否哈佛肯尼迪的学位,都是需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申请的技巧和经验,因为这些是最容易迅速帮助到申请人少走弯路,高效完成申请的。但其实非技巧的方面——例如实习的经历、工作的体会、学术研究的成就、具体文书的写作——是更重要的部分,也是需要我们慢慢积累、不断打磨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