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经络运动篇(三)下肢穴位

太极拳的经络运动篇(三)下肢穴位

搜狐媒体平台 06-06 13:15 大

关注我

经络运动

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
广告

下肢穴位:

1.凤市穴:在大腿侧中线,直立时手自然下垂中指所在之处,是一个点,比较浅表,局部有微向外涨的感觉,也是一个开穴。中指点风市穴可达到上肢气往下送,下肢气往上送的松劲,是升降沉浮的标志点(好像船和两舷)。身体升降风市穴有一定的升降感觉,同时风市穴也可以向体外移10公分形成气场,尤其在体位下降时。

2. 阳陵泉穴:在膝关节下,小腿外侧,感觉也是铅笔粗细的一个点与小腿内侧相应的点是阴陵泉,也是一对透穴,可以往复相互透,是膝关节下重要的穴位。透时就好像穿一个钉子一样。阳陵泉在弓步时后腿要蹬之于足,是阳陵泉找足踝下的申脉,而不直接蹬足根。申脉与照海穴(足内踝下)皆出于足根的根中穴(足莨好似一个圆球形根中穴就是球心)。

3. 阴陵泉:在膝关节下,小腿内侧,也中如铅笔粗细的一个点,与阳陵泉形成透穴,在两腿前后成左右虚实过渡时,一侧的阴陵泉找另一侧的阴陵泉。阴陵穴也是由气冲向下“气”到涌泉的一个通过点,所以阴陵泉与涌泉是通道,不与照海穴相通,并步时两腿阴陵泉相贴。

4. 照海穴:在两脚内踝下,在坐步时,尾闾找照海是坐步的稳定性感应,而不是尾闾找足根。提步时或足根提时,照海穴找天枢穴是踵吸。

5. 申脉穴:在外踝正下缘骨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阳陵泉找申脉是后足蹬的感应,才能松胯提膝可上步。申脉是阳跷脉的交会穴。足根中心为申脉和照海的源点。

6. 大敦穴:在足大趾本节外侧趾背上甲角后0.1寸处,属厥阴肝经。是一个点,为全身在脚上最吃力的一个点,当大敦穴有吃力感时,视神是向前远放出。膝盖尖不能过大敦穴,也是下肢的弹力点。大敦穴可上络于目。

7. 涌泉穴:在足底前,中1/3折点,举足时呈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感应如一元硬币大小,也是开穴,与地气相沟通,可入地,也可接地气上涌,入地是呼。上与肩井穴形成左右的两个上下的大通道。因而保持身体左右平衡和虚实转换。

8. 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正中,属督脉。为任、督、冲脉的源点,也叫地户,阳气通过会阴叫阳会于阴,地户常闭是与天门常开相对的,在练功过程中去运用,说法很多,我们认为以尾闾略向前,在会阴部有热感即可,它是保持中正安舒的一个关键,不能过分用意,否则中丹田不能有鼓荡,这只能在练功时去反复体会。

下肢还有几个穴位也很重要,如血海、解溪、承山等,在具体练时再谈。

注:脚的支撑全身,利用大敦穴,阳陵找申脉,尾闾找照海来完成。比如弓步前腿实,大敦穴吃力,眼神向前注视,膝盖尖不能超过大敦穴,后腿蹬是后腿阳陵找申脉。坐步是后腿实,尾闾找照海,前脚大趾回钩鼻尖,足根轻着地面(意在根中穴)。蹲步即下蹲两腿平均是两腿之阳陵找申脉。马步是尾闾向下两侧找照海穴。仆步是实腿下坐实腿的阳陵找申脉同时实腿尾闾找照海。倒八字步与坐步相同。

以上大概的谈一下练功时穴位的感觉、感应、相互关系。尤其动作不单只是肌肉关节形成的,而是有穴位经络参加运化才是以气运身,才能灵活。立身中正安舒也是穴位与经络的运动结果,所以我们说太极拳运动既有形体的表现,实质上又是穴位经络运动的结果。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再配合拳架子来体会它。

以上论述了一些穴位与运动的关系,所有的运动都与经络有关,用穴位来研究运动,是太极拳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原则,如何用心意运化穴位与经络的运行,把意放在穴位的感应上,感应是自然的,在有意无意之间,其反应是很灵敏,很轻灵,形成一个体系,来完成太极拳所要求的原则,这要在练架子和推手中反复体会,以经络系统形成另外一个运动运化体系,与关节、肌肉、骨骼的运动体系相配合,做到太极拳特有的功法。同时也体现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接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