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江湖」科学上高山仰止的巨人,为人上却有些墙上芦苇的沈括
现如今世界上发生局部战争的原因都有啥,其实有不少,很多人都能谈出道道来。其中,我想能源应该是最主要的缘由之一,就目前来说,最重要的战略能源是啥?当然是石油。
而中国人在一千年前就发现了石油,这绝不是瞎掰!在宋朝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还真就有了石油的记载。
《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一部包罗万象的笔记体著作,是人类科学,早期科普的瑰宝。其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建筑、医药、气象、考古等各个门类学科,除了石油,里面还有 龙卷风、古生物化石等记载。这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不仅是在中国,在国际学术上也很受重视,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评价它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法、德、英、美、 意、日等国也都有学者对它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
李约瑟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杭州人氏。其家族应是名门望族,他俩堂兄也都很有名,在《宋史》中,沈括的名字就附在这两位堂兄的传记后面作了一个链接。但按照今天的知名度来说,沈括的两位堂兄当然是远远不如沈括了。
那么,《宋史》这样的编纂处理是不是有些主次不分了呢?有人说,这是中国古代对科学技术不够重视,干科普的也就是个劳心者,咦,今天好像差不多哈。这似乎有道理。问题是沈括做过官,而且官也不小,翰林学士,大概齐是学部委员这一级别。
那么,这位大科学家为什么被历史所冷落呢?抛却学术或者说科学上的伟大,问题出在他的人品上,因为人品有问题,当官也当得哎哎哎,那个哈。
沈括所处的年代正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其实,王安石一生有个很大的失误就是用人失察,识人不准。今天的历史来解读,他任用的新党人物几乎都是人品有问题的小人,几乎都 被列入了《宋史》的奸臣序列。恰恰沈括也算其中一位。当然,他没有被列入奸臣传,一个是他的政治影响力有限,二个也是有了《梦溪笔谈》后,后世的史学家手下留情,还算客气的(有点牛顿的意思哈)。
沈括和王安石曾是同事,昭文馆的一起干活。当时,两人私谊不错,“八小时”之外纵论天下大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思,很多观点也惊人地一致。王安石上位,开始轰轰烈烈的推行新法,之初的沈括不仅在口头上表态拥护,而且也以自己卓越的才干不遗余力地帮助王安石推行新法。
沈括当时管的是司天监,可别小看了这个职位,在古代,天文历法可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皇帝号称天子,他的所作所为合不合老天爷的心意,就得看天文气象的报告。而每当改朝换代或者有重大的变故,要做的第一要事也是颁布新的历法。
为了配合新法,推行新历,沈括在司天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法,罢免了六名墨守成规的旧官吏,却将一个平民出身但实践经验丰富的盲人破格提拔,让其领导改革历法工作。在王安石支持下,沈括历时五年修成了“奉天历”,新的历法既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当然,更加为新法的推行找足了天意的借口。
当辽国与宋朝发生了边界争议,沈括又被任命为大宋的外交使者去边境进行勘察边界的谈判。术业有专攻,这位大科学家对地理知识当然也了如指掌。谈判中,他引经据典,指出某某地方历来是宋朝无可争议的领土,某某地方历来是大宋朝不可割的一部分,从而捍卫了大宋朝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沈括也因此更受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青睐,成了改革派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王安石在强势推行新法的同时,也受到了朝野上下许多人反对。王安石就派沈括下基层去了解民情,考察新法推行的效果和利弊。沈括看到有这么多人反对新法,他的心里也打起了“小九九”,但他不明说,却在调研、考察的过程中,都留了一手,任何东西他都搞了两份报告,一份正面说好话,一份负 面说坏话。每次回京汇报,他都是报喜不报忧,递上正面报告,说得天花乱坠,马屁乱拍。新法里面很多不合理的事项,只要是王安石决定要执行的,他无不极力附和。其实新法在执行中已经暴露出了它的弊端,民间也已经怨声载道。 试想如果沈括当时能够如实汇报,及时地提醒王安石,历史或许会驶向另一轨道。 然而,沈括的阴阳面做派让这个可能变成零的概率。
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黯然下台。沈括一看风向不对,决定反戈一击,洗白自己。他马上拿出压箱底的另外一份负面报告,递交了上去,在那份报告上,那是把新法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沈括就用这种方式跟王安石划清了界线。
在江宁的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差一口老血喷在空中了,大骂沈括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可沈括这个有智商的人怎么不琢磨,他以前递交的报告可是给王安石的后台老板宋神宗看过的,两份报告一比较,皇帝老儿又不是傻子,这不是落井下石还是啥。皇上对沈括的为人也掂量掂量了。
再说编书,沈括在著《梦溪笔谈》一书时不少也凭自己的好恶取舍,书中辟有“书画”章节,独独对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只字不提,原因是米芾得罪过他。
米芾《值雨帖》
其实,沈括跟米芾一样都是书画的鉴赏大师,也都是收藏大家,原先是颇有些交情。原先沈括也和米芾惺惺相惜哒,闲暇时常邀米芾一起品茶、赋诗、谈论书画。每每搜罗到古人墨迹,也先让米芾过目。
某次,沈括把所藏的字画拿到院子里晾晒,并邀请米芾等人来品茶观画,谓之“曝书会”(搁今天说法,就是大V分享会)。茶喝到高兴处,沈括洋洋得意地取来一幅王献之的法帖让大家鉴赏。没想到法帖展开,米芾却笑了起来:“这是我的拙笔啊!”
米芾画像
米芾喜临摹各种法帖,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但沈括以为总还瞒不过他的法眼,还道是米芾癫狂劲上来了跟他开玩笑,于是就正色道:“这是我们沈家的传世之宝,怎么会是你的大作呢?”米芾却又是笑,走上前去,用茶水轻轻涂在法帖的一角,旋即,就出现了“元祐三年米芾临摹” 字样。这怯露的让沈括很难堪,“曝书会”不欢而散,而沈括也就此记恨上米芾。所以《梦溪笔谈》里,找不到米芾书法。
沈括最让人诟病的还是他对苏东坡的陷害。苏东坡跟沈括是同一年的进士,以前叫做同年,又是在国家图书馆时的同事。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下放到了浙江。沈括正好作为钦差奉命巡察地方工作,临走前,皇帝老子还特意嘱咐沈括,到了杭州后对苏轼仗义点,多多关照他。沈括答应得很好,到了杭州和苏轼一见面,嘘寒问暖好一阵哥们儿义气,然后又向苏轼索要他最近的诗文,表示要拜读学习。苏东坡挺高兴,就把自己的作品集送给了沈括。
东坡与肉
万万没想到,没想打,沈括可真是别有用心。苏轼当时政治立场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中采取的激进的“休克疗法”,属于温和的改良派人士。和王安石之间也不老对付的,搞得王老很不痛快。沈括想拍当权者老同事老上级的马屁,于是就想着踩一踩“吃货苏”了,借机上梯子。他拿着放大镜在苏轼的诗文中捕风捉影,鸡蛋里挑骨头,把 他认为是诽谤新政的诗句一一用红笔作了批注,上纲上线,把这个当证据,向庙堂打报告说,苏轼在诗里面诽谤朝政,“无君臣之义”。数年后,御史何正臣、李定上表弹劾苏轼,引经据典用的多是沈括当年的材料,乌台诗案由此爆发,苏轼也因此被下了大牢,险些遭遇不测。现在很多记载和评论都把账算在了跟苏轼有过节的这几个朝中大臣头上,可事实上,沈括才是第一个朝苏轼放暗箭的始作俑者。南宋王铚《元祐补录》一书中就记录了此事,亦被李焘引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可以说,沈括不是乌台诗案的主谋,但却是他先下的刀子。
但实话说,沈括这两面三刀的手段其实不咋高明,搞得人人都对他敬而远之,新党旧党都对他不待见,沈括也就只好一边凉快去了。但消停了,倒是整出了《梦溪笔谈》这本书。
沈括晚年被开除公职到镇江养老,他在那儿修筑了一座梦溪园,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很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一门心思搞创作了。有趣的是,苏东坡恰好又来到了杭州当官,两个地方不算太远。沈括居然跟没以前的事一样,还经常跑去找苏轼叙旧,好在苏东坡也不记仇,算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跟苏东坡如沐春风的交往中,沈括的心底会不会泛起一丝内疚?
史书没有记载他道过歉,但我宁可相信,他内心一定会有的。作为舞文弄墨的人,廉耻和是非,其实在心底都是有的,他只是当面说不出“抱歉”这两个字。
文人混官场,苏轼和沈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典型,苏轼的风骨和气节受历代仰慕,但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文人能做到?沈括的人品和做法,让人不以为然,但在利益和压力面前,文人的懦弱本性却或多或少地会有所暴露,今天何尝又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