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人民革命简史(十八)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福建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成立

1929年2月,平和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长乐乡张坑村大丘田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0多名,选举产生了平和县革命委员会,陈彩芹当选为主席(4月由朱积金接任)。革命委员会下设军事部、宣传部、土地部、财政部、交通部、文化部、印刷部、妇女会、互济会、少先队部等机构。

平和县革命委员会是福建省第一个产生的县级红色政权,标志着平和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平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立即颁布政纲,实行赤色割据,把中国工农红军平和县独立营、特务营改编为工农赤卫军平和县独立支队,罗育才任支队长、黄镇群任支队政治委员。

7月20日至29日,平和县委书记陈彩芹,县委委员、赤卫军支队长罗育才,第一区区委书记林奕乐、宣传委员罗景卿等出席毛泽东亲自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主持召开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陈彩芹首先向大会作了《平和暴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报告,博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毛泽东在会上高度地赞扬了平和县党组织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取得的巨大成绩。

8月,平和县委大张旗鼓,认真广泛宣传贯彻闽西一大会议精神,掀起土地革命运动新高潮,平和第一区和五坎区各乡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它宣告了旧政权、旧制度在这块土地上的终结,标志着长乐、五坎地区武装割据局面的正式形成,并成为福建省最早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

烧契分田实行土地革命

1930年2月24日,闽西特委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平和县委根据闽西特委的指示精神,在总结上次分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地领导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烧契分田,建设苏维埃政权。以村为单位,按照“原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按人平分”的分田原则,在短短的20多天中,完成了第二次土地分配的使命。芦溪乡、小芦溪人均分得六担四谷田,湖山7个乡均分了田,李家屋人均分得12箩谷田:漳溪乡人均分得七担二谷田;杨山乡人均分得7箩谷田。至5月份,平和红色区域里有1.4万余人口分得土地,第一次实现了农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苏区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群团组织的发展

平和县委在闽西特委的指导下,在长乐乡秀石示江巷凹下罗氏祠堂,创办平和县委党员培训学校,陈彩芹任校长,罗育才任校务部主任。1930年1月,党员培训学校正式开学。平和县委在这里举办为期五天的党员干部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第一区委和五坎区委所属24个党支部的党员50人。培训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培训学习军事政治、组织建设、宣传工作,土地政策、财经政策等内容。

1929年5月,长乐和五坎地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在平和县委的领导下,各级团组织积极发动广大青年参军参战,在支援红军、保卫家乡和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进行土地革命,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和粉碎敌人的“围剿”等斗争中,发挥了青年的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由共青团领导的少先队、儿童团,也积极参加实际斗争,如站岗、放哨、贴标语、查路条,看管反动分子,帮助党和红军传递信件,以及开展拥军优属等活动。为了配合党和红军的活动,长乐区委、团区委组织大批少先队员,分头深入到各乡村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教唱革命歌曲,以唤起广大民众起来响应土地革命斗争。

1929年初,平和县委和平和县革命委员会在长乐乡张坑墩厚堂成立了平和县妇女会,县妇女会由罗范、罗瑜分任妇女会和执委会主席。县妇女会共有7位同志,除朱大秀留在县里外,其余的人都分别深入各村指导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宣传、发动,大部分青年妇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据统计,那时参加革命的妇女约占全体妇女的一半左右。当时在长乐乡一带,不少妇女还参加了赤卫队和游击队。据统计,妇女在当时的赤卫队员和游击队员中均占10%左右。1930年,县妇女会的游苯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饶和埔县独立营,转战闽粤边的平和、永定、大埔、饶平和诏安五县。

妇女们在县妇女会的领导下,进行军事训练和一些有趣的文艺活动,学唱革命歌曲,教群众唱“十劝郎”、“十劝妹”等革命民歌。以歌曲为武器,宣传婚姻法,宣传革命道理,妇女们觉悟提高很快,革命热情十分高涨。

在长乐乡革命根据地一带,人们至今还记得一首客家方言歌谣。这歌谣是根据当地人民为长乐乡革命妇女编写的一段顺口溜。歌词是:“大窠柑、妻、青:江巷兴、进、谢:半岭羌、汝、额:山顶坪寸、美、蜜;革命最出力。”顺口溜朗朗上口,以最简洁的语言,赞扬了当时长乐乡大窠村的妇女罗柑、罗妻、吴青,江巷村的李亚兴、罗进、罗亚谢,半岭村的陈羌、陈汝、黄额,山顶坪村的吴寸、吴美、罗蜜,共12位妇女,“革命最出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妇女参加革命工作的充分肯定,也说明了平和妇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作用。

(来源:《平和人民革命史》《平和县革命老区发展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