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吴昌硕“园丁家在竹洞号竹楣”与多字印细节的经营
前言:篆刻圈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刻多字印,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劲!”为什么呢?因为篆刻成功的关键在于章法,章法重在考虑印面文字的相互关系,那么,多字印就需要考虑更多组的字与字,字与边之间的关系,而印面狭小,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刻好多字印是检验一个印人篆刻水平高下的试金石。今天我们就来读一方吴昌硕大师的多字印:“园丁家在竹洞号竹楣”。看一看吴昌硕大师是如何经营一方多字印的细节的。
先确定总章法
这方印的主人是闵泳翊,就是那个朝鲜人,吴昌硕的密友,吴昌硕一生给闵泳翊刻印在三百方上下,这方印是这三百多方印里有代表意义的一方。
印面九个字,确定文字之后,吴大师已经确定了以自己的手写篆书入印,而手写篆书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印面的秩序,因为手写篆书并非方方正正,需要界格给这些手写篆书划定位置,保持印面秩序。所以我们看到的印面总效果就是印面划成了九等份,九个字各占其中一等份。
从边款看,这方印刻于甲辰二月,也就是光绪三十年,这一年吴昌硕61岁,所以我们看,印面风格已渐呈人印俱老之象。但显然,在刻制之前,吴大师已经确定了全印的章法,主要是虚实(疏密)的处理。那么,九字印,一列三字,最具有设计性的印面虚实效果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是这方印这样的效果:
是的,这方印的总格局是四瓣花瓣状的,全印的虚实安排交错,呈现“四瓣花”格局,“林”是花心,“园”、“家”、“号”、“楣”支在四角,“丁”、“在”、“洞”、“竹”包在四边,如图:
总章法确定之后,剩下的就是细节的处理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细节:
细节之一:字法、篆法的调整
除了天然的疏密,就要人为地追求疏密,而人为地追求疏密,调整字法和篆法是最基础手段,这方印里,这种调整,是全面性的。如“丁”与“在”两字:
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吴大师为这两个过分稀疏的字选择了带有墨点的篆法,为什么要选带墨点的篆法呢?因为过分稀疏的地方需要配重,才能压得住阵脚、和谐韵律。但吴大师又怕“丁”字墨点过重,影响虚实总格局,又对“丁”字实点进行了“破实为虚”的处理(如果把此处填实,的确就太实了)。
依照总格局,最难处理的是“洞”字,因为洞字,不管是依小篆篆法,还是缪篆篆法,都太密了,高明的吴大师却在决绝处下手,用了隶书的篆法,尽可能消减它的繁密:
这当然还是服务于总的章法格局的。为了服务于总的章法格局,篆法上有变化的还有两个“竹”字,如图:
印面中心的“竹”,总章法格局需要求密,于是吴大师有意拉长了左右垂脚,达成六纵线密集的效果。印面左中部的“竹”,总章法格局需要求疏,于是吴大师有意缩短了左右垂脚,达成两纵稀疏的效果。你看,全部都是为总章法服务的。其它字,吴大师用了手写小篆,因为篆法调整对于全盘章法效果已经足够用了。当然,还有更细节的处理,就是边框与角字结合部的处理。
细节之二:边框与角字的结合
总章法格局之下,这方印的四个角,需要保持“密”,于是,吴大师又展现出他杰出的边框处理能力。
四个角的文字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吴大师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1、右上角“园”字字形本密,原本不需要过多与边框发生联系,但吴大师将“园”字右移上移,用“贴边”的方式,加重出了两处小规模“红地”,以营造出“密”的视觉效果;2、右下角“家”字字形亦密,吴大师在这个角落处理成了“借边”的效果,以家字“宝盖头”的右垂替代了印边,于是,这个角有了宽博厚重的视觉效果,这是另一种“密”;3、左上角的“号”字,字形本疏,吴大师在这个角落必须造“密”,他采用了让文字“黏边”的方法,黏边之后,左上角的上边框、左边框与文字共同构成了“密”的效果;4、左下角的“楣”字,字形亦密,又是左右结构(左右本就显宽博),因此如果此处再不加“破”,就有“壅塞”不通的问题,吴大师将文字黏边,但却在左下角采取了“破边”手法。
吴昌硕是真正的边框处理大师,他将边框与文字关系的处理加入到了章法的构成之中,全印达成了完满的艺术效果。小结:其实,这方印可以细品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格而不死”的界格,比如“口”形印面封闭空间的呼应,比如刀法上的冲切并用。我们今天所挑选出来的,只是突出的细节特征。吴昌硕大师曾说:“刻印犹如造屋,在奏刀之前,必须做到全屋在胸,预先打好完整的图样。何处是厅堂,何处为侧屋,何处开门,何处启窗,应当一一作恰当的部署,达到不可移易的境地,才可以动手建造,否则倾欹草率,顾此失彼,就难以结构完美无疵的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