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篆刻:陈巨来一路“工稳派”的“根”——汪关

前面我们说了,中国篆刻源头最早始于元代的赵孟頫、吾丘衍。他们是元代人,接下来是明代的篆刻:

明代的五大篆刻流派

吾丘衍是搞篆刻教育的,从他往下来,是他的一众吴门地区的弟子,吴门地区的印人中有一位文徵明。文徵明生了个儿子叫文彭。文彭无意间发现了青田冻石开创了文人篆刻并成为篆刻鼻祖。文彭和他的追随者称为“三桥派”。
文彭收了两个重要弟子,何震和苏宣。
何震开创了“雪渔派”,其实就是后来徽派的鼻祖,刀法以冲为主,风格猛利;苏宣开创了“泗水派”,风格多样,做尝试也多,猛利也到极致,平和也到极致,后世非猛利印风者,多从他这一路来。
间接受文彭影响的还有一位朱简。
朱简开创了他自己的风格,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书法入印;二是切刀碎切徐进。切刀碎切徐进的刀法其实是后来浙派的鼻祖。我们把朱简的这一派暂且叫“切刀派”(因为一般的篆刻史没有给他这一派定名字)。
(《汪关篆刻集存》内页)
还有一位间接受文彭影响的重要印人叫汪关。他与前面四人风格又大不同,今天我们着重讲汪关,汪关的流派叫“娄东派”。
这五人合起来就是明代的五大篆刻流派,他们的关系如下图:
(明代五大流派的关系)

汪关及其印风

汪关原来不叫汪关,因为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方印文为“汪关”的汉代铜印,喜爱得不得了,于是干脆更名为汪关。你看,凡是有点成就的人,先得从“痴”上来,汪关是典型的“印痴”。
(汪关像)
汪关(?-1614),初名东阳,字杲叔,改名之后又改字尹子,安徽歙县人(又一位安徽籍的宗师),长居娄东(现在的江苏太仓),跟其他三位不同的是,汪关尽力追求秦汉印未受水土侵蚀、没有破损的初始状态(这跟后来的黄牧甫审美理念如出一辙),开创了完整光洁的印风。
(让汪关改名的汉铜印)
这跟当时的流行印风不同,当时大家多学何震,都一味的猛利强悍,印风倒是劲爽、开阔,有足够的“金石”之气,突然来了个汪关,“书卷气”十足,这实在合了文人们的脾性,于是出身贫寒的汪关很快得到名流们的激赏,当时的社会名流程嘉燧(跟后来的程邃不是一个人)、李流芳等都替他传名,这使汪关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名扬天下,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于是,一时求印者盈门,“手制甚为时流所重”。
汪关也的确厉害,他所拟汉印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篆法精严,章法沉稳。因此,周亮工在《印人传》中称其为“以和平参者。”李流芳干脆说他“能掩有秦、汉、宋、元之长,而独行其意于刀笔之外……长卿(何震)而后,杲叔一人而已”(《题汪杲叔印谱》),这评价真得很高了。

汪关的作品特征

汪关的刀法特征是以冲带削,下刀精确、走刀稳健,收锋及时,细看无丝毫马虎含糊之处,这种刀法之下,形成的印风就是刚中寓柔,静中寓动,丰润秀逸,从容安详的印风,甚至,这种极尽工稳的高完成度工艺水平,已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比如他的白文印:
(汪关的白文印)
处处透着精整、干净、安详,清雅。“汪关之印”一方,简直就是汉铸印的翻版,“程孝直”一方,可不就是汉玉印的样子。“归文休”一方,所用篆书,又接近小篆的流转圆润,像是元朱文的“翻白”版,但完成度之高,让人惊叹。
再看他的朱文印:
(汪关的朱文印)
汪关的朱文印,更是有着极高的完成度,视觉上有极度的精整感、整饬感,乍一看,简直就是机制一样。朱文的用刀也以冲刀为主,稍稍辅以削刀(削刀,后面我们说到吴让之时会多说)。他刻出的笔画,往往在线条交汇处形成带圆弧的空隙,这个圆弧很有价值,它冲淡了因冲刀过劲而产生的“火气”,因此柔和了印面气氛,使印面气息刚中有柔,柔中寓刚,这个“焊接点”,又大致模仿了墨汁在笔画交汇处的交叠感,这种做法常为后世细朱文作者仿照学习,渐成风气。
以上细朱文印中,既有法汉魏的作品,如“长州娄氏”、“塞翁”,也有法宋元的,如“得娱馆”、“菉斐轩”,同时也有仿战国古玺的,如“赵左”。而最后一方“寒山长”,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元朱文”作品,小篆、接边、圆转、流丽。虽然各种印式的作品都有,但所有作品的风格特点却是统一的。再看一方他制作的铜印印面:
(汪关的一方铜印:张炳樊印)
精整细致到了极点,无一处马虎,无一处不极尽工巧。
细看汪关的作品,我们会突然觉得后世的元朱文名家陈巨来的作品风格跟他很相像——气息淳雅、娴静、庄重——总之“书卷气”洋溢。实际上,在他们之间,的确有着隐隐约约的传承关系。

从汪关到陈巨来

从明代的汪关开始,这种极度的“精金美玉”式风格开始发源,在汪关之下,这种刀笔清朗、端正安详,温文尔雅、圆劲匀净、精巧工致风格的继承者,代表人物是清代的林皋(他是莆田人,字鹤田,所以这一派称“鹤田派”),我们可以看一下林皋的作品:
(林皋和他的作品)
是的,完全一脉相承,虽然他们之前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却有着相同的审美理念,这种理念为后来的赵叔孺继承和发展,进而传给他的大弟子陈巨来。他们之间的递传关系如下图:
(从汪关到陈巨来)
现当代印坛,学陈巨来的朋友很多,这是审美的契合,我们要说的是,选择了一种审美方向没有错,但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穷根求源,知道这种印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2、不迷信一种印风,要学会兼容并包,尝试理解其他印风的作品;3、要知道流派风格的好处,也要知道流派风格的弊端。因为,一部明清流派史,实际上就是流派兴衰更替的历史。
(陈巨来和他的“梅影书屋”)
我们现在学习篆刻流派史,要抱有对待流派的正确态度,正如李刚田先生在《篆刻学》一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流派的作用,“既使篆刻家及其作品因之而扬名、而承传,也因之而自缚、而淹没;篆刻的形式语言因之而丰富、而深化,也因之而局限、而萎缩;篆刻艺术因之而繁荣、而喧沸,也因之而低落、而沉寂。”
陈巨来的“元朱文”“三百年来第一人”的评价来自他的老师赵叔孺,要客观对待这一评价,也要注意学习其他印式的优秀作品和优秀印人。学陈巨来,可以先找找这种印风的“根”,就是汪关。
对任何一个流派的极致考察,都要对其流派的产生、承继、演变、深化、扩展进行深度学习,具体的方式就是落实到这些流派的代作印人以及其代表作品。
(0)

相关推荐

  • 《其安易持—陈巨来先生归里展暨陈巨来流派印风邀请展 》展品构成

    陈巨来的治印生涯长达六十年,据他自述一生刻印达三万方,这在篆刻史上也是少有的高产. 他从赵撝叔.黄牧甫入手,此后取法汪关及秦汉古印,对宋元名迹上的收藏印也格外留心,悟得元朱文要窍.乃师叔孺先生许其&q ...

  • 玄庐先生的印 —— 印风的演变

    玄庐先生的印 --印风的演变 文/方小壮 (二)印风甫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90年代中期)  玄庐贯串玄庐先生所强调的"既不是' 无本之木',也不是' 离经叛道'"的&q ...

  • 零基础学篆刻:徽宗的重要分支—“四凤派”

    学篆刻必然接触两种风格流派,徽宗和浙宗.又可以简单从刀法角度说,不是学冲刀(徽宗),就是学浙宗(切刀).于是就要深入了解两个宗派的发展源流,进而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流派:"四凤派". ...

  • 零基础学篆刻:清代的第一位开派宗师——程邃

    前面我们已经将明代的五大篆刻流派说了个遍,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开始介绍清代的篆刻流派.任何一个流派都不可能脱离时代发展突然出现,所以我们要先复习明代的流派,温故而知新! 回顾明代五大流派 明代五大流派分 ...

  • 零基础学篆刻:技法(1)——字法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开始集中说说技法部分,既要谈技法,我们可以先对篆刻技法有一个大的概览,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查验学习进度. 篆刻技法所包含的内容大致如下图: (篆刻技法所包含的内容) 我们看,有八大部分 ...

  • 零基础学篆刻:吴昌硕的70年篆刻生涯

    从吴昌硕14岁以后,他一辈子都在刻印. 他自己说:"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这也是我们能拿吴昌硕印谱当字典用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出版的 ...

  • 零基础学篆刻:刀法

    所谓篆刻,自然必须是有篆有刻,我们前面所讲的字法.篆法.章法,多属于"篆"的部分,今天我们来谈谈"刻"的部分.因为是"刻",必然涉及刻刀,刻 ...

  • 零基础学篆刻:拓边款

    上一篇讲了,印面内容如果需要保留或展示,除了原印之外,还需要钤盖出来:与之类似,边款如果需要保留或展示,除原印之外,还需要传拓出来.本文专讲拓边款.也是本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 (专业印谱字口清晰) 注 ...

  • 零基础学篆刻:吴让之的价值

    1863年,夏日的一天,因为太平天国战事而躲到泰州避难的篆刻大师吴让之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世称为"晓印莫如我"的晚清"印痴"魏锡曾. 魏 ...

  • 零基础学篆刻:“不可有二”的齐白石

    网上流行一句很精彩的话: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晚清的篆刻大师学印都有"童子功",看看晚清四大家: ("晚清四大家"开始学印的年龄) 吴 ...

  • 零基础学篆刻:黄牧甫和他的篆刻

    这一节说说黄牧甫和他的篆刻.清代的篆刻史是以流派来传承的,因此,要说黄牧甫的篆刻,有必要向上找找根源: 黄牧甫篆刻的源头 清代的篆刻,有两位大宗师级的人物,分别是丁敬和邓石如. 丁敬开创了浙派,丁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