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德化白瓷大放异彩
13世纪末,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沿海的一座小县城探访,“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瓷碗或瓷碟,别无其它”,也就是在这里,马可·波罗带走了日后风靡欧洲的“中国白”——德化白瓷。19世纪,法国波尔在所著的《中国美术》中说道“‘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晚唐五代时期,在德化三班镇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已初具规模,唐末颜化綵编写了陶瓷专著一《陶业法》并绘制窑场设计图《绘梅岭图》,向我们透露了当年的瓷器生产状况。1995年1月发现的美湖乡洋田墓林窑是一个唐五代时期的窑址,出土了一批标准瓷器。唐代主要生产青釉瓷,产品胎骨发灰,釉色呈青黄、青褐色,器型有盘口壶、双耳罐、碗、碟等。青釉瓷在德化的南北片区均有出土。
宁静的中国白,在自在中沉淀下心绪,在孤独中承载了一切,如日常的淳朴,如参禅的玄幽,见微知著,绝尘脱俗。
德化最著 名的产品是灵动的佛教造像,明崇祯年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甚至忽略了他对百姓日常生活的贡献,直言"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这或许是在闽南地区浓厚的宗教传播氛围影响下,德化传统瓷塑原材料的质地美和雕塑的技艺美能充分表现庄严肃穆和高 贵典雅的宗教题材的缘故。
德化窑白瓷与众不同,可塑性极强,透光性极好这一点任何瓷器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胎和釉有着高度完 美结合,浑然一体温润如玉。釉色多呈现象牙白、葱根白、建白、猪油白、奶白等。明代德化窑主要以塑造人物而著 名,常见的有达摩像、观音像、瓶子、杯子还有仿青铜器的一些造型。造型精美纹饰图案丰富雕刻花工艺巧夺天工,这都是德化窑的显著特点。
白瓷是汉民族传统瓷器。由于它受人们的喜爱,白瓷显现高 贵,其用途广泛。它最早创烧于东汉之前,唐代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明代又恢复白瓷的本像。白瓷也是画作及烧制色瓷的基础瓷,是五彩瓷,青花瓷,斗彩瓷最 好的底背基础瓷。白瓷代表未来,它至今在各色瓷中烧制量最 大,市场占有率最 大。
辽白瓷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见的圆、琢器,如梅瓶、注壶、注碗、葫芦型瓶、碗、盘等;第 二类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型,如鸡头壶、扁壶、盘口长颈瓶等。辽白瓷的胎质亦分粗、细两种。粗者胎体较厚、胎质较粗、胎色较深,以灰白色和黄白色较为常见,一般靠施化妆土来增加白度,多为仿磁州窑产品;釉色上呈灰白、黄白,或纯白等色,色调上也有粗细之分;制作工艺简单,足墙粗矮。由于采用叠烧法,器外壁施釉仅及下腹部,在盘、碗等圆器类的内底处,通常有三到四个椭圆形支钉痕。由于此类白瓷在辽代各窑址中均大量出现,可知其为辽代白瓷中的大宗产品,是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器。因此,古陶瓷界在判断这两类白瓷的产地旧属时,对于粗者基本能达成共识,认定其为辽白瓷,但对细者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将其归入邢窑或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