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苏记】九江石钟山:实证散文之典范(下)

孟浩然说“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2021年9月14日,由熊先生开车,我终于来到了石钟山景区的大门前。这里的防疫措施颇为严格,在购票时不仅需要戴口罩,还要先出示健康保和行程码,我告诉售票员自己到里面只想探看东坡遗迹,售票员的回答颇具哲理性:“山上哪里都是,我不知道你要看什么。”想想也是,东坡为了考证石钟山之名,想来山上到处都是他的足迹。

多年来,我看到的石钟山景区照片都是屹立在宽阔江面的一座小岛,而今司机直接开到了门前,这让我乘船登岛的愿望落空了。虽然已立秋,太阳却很足,此时已过午,司机说他找个地方去休息吃饭,让我慢慢探寻,我不清楚景区有多大,只好与熊先生约定:我走到大门口时,给他打电话。熊先生一笑:“里面不大,你一会儿就转完了。”

碑廊

也许不是假期之故,景区门前仅有我一位游客,进入山门后,远远就看到台阶上立着一尊雕像,一眼就认出那是东坡。走到近前细看,这尊汉白玉雕像制作得不算精美,其基座上写明东坡曾三次来到湖口县。是否每次都游览了石钟山,上面未曾写明,但文字中列明了东坡每次来湖口的时间以及每次所作诗的名称。

雕像身后是用太湖石堆砌的一座假山,山顶有一座仿古小亭,亭的正中竖着一块随形石,上刻“石钟”二字。介绍牌上说这叫石钟亭,建此亭是为了继续大禹和李渤,但文字中又称“亭中央立一岩石,敲之能发出'函胡’'清越’之音。”然按照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的所言,是两块不同的石头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而绝非一石能出两种音。更何况,石钟亭前面的两根立柱上刻着一副联“疏凿巨岩禹王伟绩,访敲双石李氏遗踪”,对联明确地写明是两块石头而非一块,不清楚石钟亭的建造者为什么要合二为一。

下行

穿过石钟亭,前面是一条略显陡峭的小径沿着山侧向上蜿蜒。走到中途,又见一圆顶小亭,里面挂着一口铜钟,想来是附会石钟。介绍牌上说这是和鸣钟,乃是二十年前武汉重型铸锻厂铸造的,铸此钟的目的“取与石钟和鸣之意”。牌上说这口钟含500克黄金,但从外观看上去却是青铜色。此钟上镌有苏轼所撰《石钟山记》全文,下面则是海上日出图。但东坡主要是夜晚在此考察,如果下面绘的是“缺月挂疏桐”之景,似乎更符合当时的意境。

铜钟旁坐一妇女,她在石凳上展卖一些折扇,看我过来便招呼我去撞钟,我注意到亭内立一金属牌,上书“敲大钟,撞大运”,并且列明敲钟一声到十声的不同口彩,比如敲四下是四季发财,敲八下是八面来风等等。底下注明“每一撞收费5元,摄影1元”。妇女看我盯着此牌,马上说:“今天人少便宜了,敲一下两块。”但我觉得前去敲击东坡的铭文有失恭敬,于是谢绝了妇女的美意,沿着小径继续上行。

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径的顶头位置是一块不大的平地,平地左侧建一仿古亭,上悬额曰“怀苏亭”。介绍牌上说怀苏亭就是为了纪念苏轼而建,原建于山南麓临湖塔附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朝尔岱立碑镌刻《石钟山记》。乾隆和嘉庆年间予以重修,亭碑均早圮,今日所见者是1979年修复者,估计眼前看到的这块碑也是重镌于此,但此碑却包在玻璃罩内,拍照颇为困难。亭内所立一块两米多高的刻石,前面刻的是东坡线描像,碑的背面镌刻的则是翁方纲手书《石钟山记》。

怀苏亭可谓是石钟山上的重要景观之一,历代有不少文人为它作诗,实乃是来怀念东坡。清刘成驹所作《钟山怀苏亭》二首,其前一首为:

古亭依峭壁,槛外即重渊。

措趾疑无地,舒眸别有天。

长公开只眼,一记足千年。

展卷何能悟?登临意恍然。

清浊亭入口

刘成驹说的“一记”当然是指东坡的《石钟山记》,可见石钟山有这么大的名气,有很大成分是因为东坡此记。这正如今人刘彪所撰《登石钟山怀苏亭》中的观念:

怀苏亭下思悠悠,代有诗人咏不休。

槛外长涛收万派,山间紫气锁重楼。

危岩依旧闻镗鞳,小艇犹堪揽翠浮

胜景名山原寂寞,坡公一记便千秋。

(刘彪《北峡诗词选》)

清浊亭

这块平地的右侧花圃内立有导游全景图,景区简介中说1996年石钟作为庐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上面同时说石钟山海拔61.6米,面积0.2平方公里。来此之前,从我看到的图片上石钟山有壁立千仞之感,没想到却如此之小,其完美地诠释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简介的最后一句是“正是由于这里奇峭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人文学者前来探奇揽胜,著文赋诗,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而名扬天下”。而东坡恰好被后世誉之为坡仙。

山顶平地的右侧有一二层红楼,右后方有一月亮门,门额是“石钟缘”,正前方有一八字形门楼,悬匾“紫云廊”。应该沿着哪个方向参观,我不知向谁打问,于是决定沿着正路前行,先走入紫云廊中。在里面首先看到一个院落,院中零星地摆放着一些太湖石,其摆放方式与江南园林的叠石造景不同,这里只是貌似随意地摆在平地上,感觉这些石头像竹笋那样从土里钻了出来,我更喜欢这种自然。

水天一色

这些太湖石同刻着不少提款,一一浏览过去,未能找到东坡的字。穿过此院,是一条向山下走去的长廊,廊的左侧开了一些悬窗,只可以眺望山湖之景,右侧是死墙,上面嵌满了名家刻石,可惜每块石板上都罩着玻璃。

这条长廊随山体下行颇为陡峭,台阶两侧没有扶手,走到中段时,看到一位女工作人员,我向她抱怨这么陡峭的台阶为什么没有扶手,她对我的抱怨不以为意:“你可以扶着墙走,好多老年游客都是这么走的。”

忠烈祠

终于走出长廊,前方的顶头位置有一单独小院落,门额为“清浊亭”,于此亭内遇到一对老年游客,他们执着地站在亭内拍照,我等了五分钟,仍未见有离去之意,只好就地拍照,将他们收入照片中。

走入亭内,能够清晰地看到江水分为两色,一半是青色一半是黄色。季羡林在其文中说:“扬子江之黄与鄱阳湖之绿,泾渭分明,界线清晰,并肩齐流,一泻无余,各自保持着自己的颜色,决不相混,长达数十里。”

展目远望,江天一色,江面上虽然没有白帆,但那些船只也为天地增色不少。微风拂面,酷热顿消,伫立此处片刻,顿然体悟到宠辱皆忘。虽然未能把酒临风,但的确有喜洋洋之感。

按照图片显示,此亭之下有长长的楼梯,可以走到下方的江边,在那里或许能看到东坡当年看到的山洞,然沿此下行走到半途时看到下方有栏杆阻路,看来已经无法入内探洞,只好原路返回。

小亭的右侧有一块平地,其正前方是忠烈祠,该祠为彭玉麟所建。他何以在此建忠烈祠,这与彭玉麟当年在这里与太平军作战有直接关系。

清咸丰三年(1853),朝廷命在家守治的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于是曾在衡阳筹建湘军,彭玉麟前去投效,他在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那里帮办营务。为了控制长江江面,曾国藩开始筹建水师,曾国葆推荐彭玉麟分统一营水师。此后彭指挥水师与太平军水师多次交战,因其作战勇猛,一路受到提拔。

忠烈祠内

咸丰四年秋,清军主帅曾国藩率领湘军水师,从湖南反攻到江西九江,洪秀全命石达开督军增援,石达开星夜赶到湖口,以诱敌深入之法,在湖口至九江江面大败湘军水师。太平军发起猛攻,烧毁湘军水师战船百余艘,曾国藩投水自尽,幸亏得部下救起。咸丰六年一月,彭玉麟化妆成乞丐,徒步700里,躲过沿江太平军的重重关卡,只身赶往南昌。曾国藩见到他后惊喜交集,后曾国藩安排水师以杨载福为总统,彭玉麟为协理,兼领内湖水师,经过补充,湘军水师恢复元气,共有18营,战船500余艘,火炮2000余尊。

当时太平军在湖口列战舰数百艘,并且以铁链锁江,同时在石钟山上架起大炮。因为湖口是鄱阳湖通往长江的要道,有“江湖锁钥”之称,故而石钟山和附近水域是清军和太平军最为激烈的交战的战场之一。

忠烈祠院景

咸丰七年,彭玉麟率军攻克湖口、九江等重镇,而后在石钟山上建起营垒。转年曾国藩给朝廷上奏折,请示在湖口、九江建立祠宇,以祭奠清军殉难将士,此奏折获得朝廷批准。咸丰八年八月二十六日,上谕称:“所有江西湖口石钟山上建立水师昭忠祠、九江府城建立塔齐布祠,现在将次工竣,即著各该地方官,照各府昭忠祠之例,春秋致祭,以褒忠节。”

石钟山记在扇子上

得到批准后,彭玉麟在石钟山上修起忠烈祠。而今他给此祠所书对联依然悬在原处:祀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气壮山河。

其实彭玉麟不仅在石钟山上建起了忠烈祠,同时他次第修复了山上的一些建筑。在交战时,湖口镇几乎全被炸毁,也是在他的主持下,得到修复。曾国藩跟彭玉麟之间的通信中多有谈到修城之事,比如咸丰九年四月初九日,曾国藩在给彭玉麟的信中写道:

湖口修城之事,本不易筹,因阁下与厚庵丰功伟烈,在湖口为一小结束,不可不表以坚城,以资目前之防守,而彰后世之名迹。如经费难筹,则尊处每月见惠之厘钱四千串,仆愿捐两个月以为之倡,能全为修成更好,即不然,或修一半,或修三分之一,将来亦有基弗弃。

修复湖口城需要不少的费用,战争刚结束,难以筹措建城资金,曾国藩将彭玉麟每月所交费用的一半来作为建城捐款。但是这点费用仅是杯水车薪,所以曾国藩在另一封信中一再嘱咐彭玉麟不要急,要慢慢建设:“盖经费无出,砖石难办,故不欲速;为数百千年之计,必须坚实周到,故不可见小利。”

有意思的是,曾国藩建议彭玉麟修复石钟山和新建的昭忠祠一定不要归入城内,他认为城中之景会变得红尘万状了无趣味:“湖口修城,石钟山、昭忠祠断不可归入城内,在城外,则有旷怀静趣,城内则尘嚣矣。阁下以为何如?”

但我乘车到达石钟山景区门前时,这里已经跟湖口城连在了一起,门前有建筑围挡,能看到里面正在拆除一些建筑,说不定是想恢复曾国藩当年的愿望。

彭玉麟当年修复石钟山建筑下了不小的气力,他在《东坡<石钟山记>跋》中描绘了因战争对该山建筑造成的损毁:“石钟山旧有苏子记碣,风雨飘零,年久蚀落,没荒芜中。乾隆戊寅,翁覃谿以宫詹视学江西,过而书付于石,往来游人多拓之。历六十余载,至咸丰癸丑,粤逆犯豫章,陷湖口,踞此山为巢,是碑遭兵燹,大雅其弗睹矣。”

当年翁方纲所写《石钟山记》刻石被损毁了,这令彭玉麟颇感遗憾,他接着写道:“越丁巳,予率战舰破贼,收复是邑,于山巅建昭忠祠,以祀阵亡诸将士。工竣,适邑岑藕舫司马莲乙于旧家得翁书《石钟山记》墨拓一纸来示。予喜见名贤遗迹,不忍湮灭,交幕友大沩山人胡君湘林,钩而重镌之,以存湖山故实。就昭忠祠左偏悬崖创坡仙楼,以藏是石。并贯一联于楼,曰:石骨耸烽余,百战河山增感慨;钟声听浪击,千秋名士有文章。”

彭玉麟收复九江后,在山顶建起昭忠祠,同时他得到了翁方纲所书《石钟山记》的拓本,于是他令手下胡湘林双钩后重刻,而后立在昭忠祠左侧的坡仙楼内。而今我站在这里探看一番,没有找到坡仙楼,不清楚这个建筑是否未曾恢复。

浣香别墅

别墅园景

忠烈祠的左侧为浣香别墅,此处为咸丰八年所建,系彭玉麟驻防时的住处。步入其中,里面的建筑保护得颇为完好,且有一月亮门可通入忠烈祠内。继续向前走,乃是一后花园,这里面也有许多名家刻石,但我却未找到东坡之字,于是向旁边一商户请教,店主说她卖的扇子上有《石钟山记》。可惜这不是我的寻访目标。

别墅后院

庭院的后方用山石围起,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走过一曲桥,穿过一小山洞,眼前豁然开朗。想来这是仿《桃花源记》中渔人的景况。

长廊

神仙洞介绍牌

继续前行,是长长的碑廊,墙上嵌着一些新刻的名人画像,一一看过去,大多是历代名人,可惜未能找到东坡。碑廊的出口乃是山顶上的那块平地,沿台阶下行,走到半途遇一岔路,指示牌称往下方走有神仙洞。

神仙洞入口

我不清楚此洞是否与坡仙有关,决定前去探看。沿小径走出百余米,看到山体间有宽大的缝隙,介绍牌称这就是神仙洞,上面引用了南宋著名诗人杨时游所写《石钟神仙洞》一诗,然竟没有提到东坡。

无法进入

沿着峡缝间的小路向内走,走出十余米发现难以通行,只好原路回返。走到大门口时,熊先生已经把车停在那里:“那里有什么可看的,你竟然转了这么长时间!”

(0)

相关推荐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九江湖口石钟山古建筑及石刻

          九江湖口石钟山古建筑及石刻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双钟镇登山路22号石钟山风景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九江锁江楼塔东22.5公里.  石钟山风景区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东南岸,半 ...

  • 曾国藩与石钟山

    早在1997年春,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林薇小姐的陪同下,应邀来鄱阳湖口旅游观光.汤先生游览了石钟山.鞋山之后,主动提出捐资人民币27万元,为石钟山铸造一尊曾 ...

  • 湖口保卫战:黄文金迷信天险,清军水陆并进轻取城池

    [太平天国系列540,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局势堪忧,清军趁机反扑,韦昌辉的弟弟韦俊被迫放弃武昌,早就被咸丰皇帝任命为湖北巡抚的胡林翼终于如愿进入武昌办公.他的目标很大,并 ...

  • 【老城故事】湖口老街竟然曾经还有这样的公馆,他的主人传奇的一生!

    老城故事系列(一) 丁公馆和他的主人 作者:邹胜军 我喜欢老城厚重的人文历史,喜欢与世居的老人聊天.在我心中,老人就是活地图,与他们促膝长谈,讲述过去,他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我仔细聆听如获至宝.回忆 ...

  • 《散原精舍诗编年笺注稿》:0635

    0635-2 由九江夜趋湖口 一 五老看人往复还,风涛百里两三湾(1).石钟祗在竿灯末,传粥烟萝僧夜闲(2). [笺注] 陈三立乘船由九江驶向鄱阳湖口,写下了此二首诗.湖口即今江西湖口,旧属九江府,地 ...

  • 《散原精舍诗编年笺注稿》:0140

    0140-6 湖口阻暴风六七日,因却还九江,取陆赴南 昌,得绝句六首 一 日日埃风天地昏,孤篷塞默坐烦冤(1).长竿未探蛟龙窟,目断千帆傅浅原(2). [笺注] 陈三立到了湖口,游览石钟山,又到了嵩寿 ...

  • 觅苏记·镇江金山寺:佛印留带(下)

    元丰八年七月,东坡过润州,准备到金山寺拜访佛印,以答谢对方帮其买地之情.<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七中载:"<僧宝传>云:东坡元丰末年,得请归耕阳羡,舟次瓜步,以书抵金 ...

  • 【觅苏记】九江石钟山:实证散文之典范(上)

    石钟山太有名气了,有很多人是从课本中收录的苏轼所撰<石钟山记>中得知的该山大名,比如季羡林在<游石钟山记>中谈到他在幼年时就喜欢读东坡此文:"爱其文章奇诡,绘声绘色, ...

  • 【觅苏记】眉山三苏祠:异禀多才(上)

    关于眉山苏氏的历史谱系,苏洵在<嘉祐集>卷十三<族谱后录>中说:"苏氏之先,出于高阳."而后他一路讲下来,之后谈到了唐代的苏味道:"其后至唐武后之 ...

  • 【觅苏记】眉山三苏祠:异禀多才(下)

    关于苏轼幼年读书时的情形,他在<众妙堂记>中称:"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居天庆观北极院,予盖从之三年." 庆历三年,东坡8岁时,其父把他送到天庆观 ...

  • 【觅苏记】许昌小西湖:群贤汇聚

    三苏以及苏轼的儿子苏过都与许昌有一定关系,宋仁宗嘉祐二年四月,苏氏兄弟同中进士,突闻母亲病故的消息,苏氏父子三人返回四川奔丧.到嘉祐四年十一月服丧期满,又一同返京,他们乘船从岷江进入长江,到达湖北江陵 ...

  • 【觅苏记】凤翔东湖:初仕修湖(下)

    关于陈希亮的死因,苏辙在<龙川略志>中载有一篇颇长的故事,此文名<烧金方术不可授人>,文中记载东坡在凤翔开元寺得到了炼金秘方,僧人嘱咐他不可将此方传给他人.此前陈希亮也听闻到僧 ...

  • 【觅苏记】凤翔东湖:初仕修湖(上)

    宋嘉祐六年,东坡被任命为签书凤翔府判官,此职位的全称为:"将士郎.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这年东坡26岁. 签判一职主要是协助正职处理一郡事务,同时整理官署的各类 ...

  • 【觅苏记】广东惠州:合江楼、嘉祐寺:三迁居所(下)

    在正常情况下,被贬之官在贬地尽量少说话,更不会去参与和干涉当地的一些政令,因为言多必失,很可能给自己招来更大的祸,然东坡却不顾自身安危,他利用程之才的关系,为惠州当地解决了不少问题.对此,宋费衮在&l ...

  • 【觅苏记】杭州慧因寺、东坡石像:各言假真(下)

    对于苏轼三上奏章提醒朝廷拒绝接受高丽国所赠金塔之事,鲍志成在其文中分析说:"时任杭州知州的苏东坡获报后,连上奏状,建议哲宗'拒绝金塔','勿以贪示外夷',并称净源为'妄谈庸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