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 宣迪淼
.
从唐诗看诸暨
北京晚报 | 2021年11月06日
宣迪淼
古诸暨与我们,隔着悠长的岁月——岁月涂抹了大地上的万物,使今人无法辨认其曾经的容颜。最近读了《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一书,书中的史实、史迹、史论,深入我的内心,让我得以窥见古诸暨的文脉余韵。
对中国人来说,从咿呀学语到步履蹒跚,我们一直与唐诗相伴,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由陈侃章与余文军合著的《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以古越之都诸暨的空间为纬,以历史演绎的时间为经,以唐诗和诗人为内核,将诸暨的唐诗之路立体式、全景式地展示出来,进一步夯实了诸暨“越国古都,西施故里”的文化定位和“美、韧、勇、忠、傲”的人文基因。
在我看来,每个优秀的作家都有“写作根据点”,其中多数人选择了自己的故乡,例如张爱玲、王安忆、莫言、苏童、余华等人。作为一位文化学者,本书的作者之一陈侃章也一直在构建自己的“写作根据点”。几十年前,他离开家乡诸暨外出闯荡,在杭州工作、生活多年;告别故乡,自然而然生出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情愫。就像福克纳既在写自己的故乡,也在写世界一样,陈侃章既在描绘故乡的风物,也在感受世界的搏动,有守有攻,有破有立,著述颇丰。
其实面对单一地点、单一领域,史料的存在状态经常是零散的、有待系统化的,需要大量案头功夫、花费大量时间,这对繁忙的陈侃章来说,并非易事。那他为什么还要迎难而上?我想,是出于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深化社会思考、拓展乡土文化思想性的迫切需要,尤其在“浙东唐诗之路”成为浙江文化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从唐诗看诸暨成为一种必然。而《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也的确做到了其史也确、其情之真、其行之善,为我乡辈所向往。
作为这本书第一时间的读者,我想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史学之丰韵。《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搜集了大量唐代兼及其他各朝代关于诸暨的诗作,将其视为第一手的历史资料,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多维度运用,在反映诸暨“唐诗之路”历史事实的同时,对一些成说进行修正和批判,从而确立其史学价值。这本书的各个篇章在时序和内容上融为一体,记录和保存了历代诗人的文化思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精神。
二是文学之品位。无论是对各朝代诗作的选取,还是对诗作的分析与点评,看得出来,陈侃章一直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守住真、善、美,反复挖掘,去伪存真,展现时代和乡土深处最有价值的亮光。追求真、善、美是文学的永恒价值,一切写作,都要以此作为出发点。
三是山水之灵气。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山水精神在陈侃章的意识里至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正因如此,《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的人文意蕴相当深远,象征意义更耐人寻味。陈侃章选编了不少表现诸暨山水以及诗人在山水意象中游、居、行的诗作;诸暨是诗人修行的场所,当地的庙宇泉林、典故胜迹等都在诗作中得以体现,例如王羲之的《诸暨帖》、骆宾王的《早发诸暨》、李白的《咏苎萝山》、王维的《西施咏》、良价的《北堂颂》、周镛的《诸暨五泄山》等。陈侃章希望通过山水来表现物象深层次的美,着力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此同时,他希望展现每位诗人不同的心境,从而带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享受。
《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既可以作为文史书籍来读,也可以作为散文诗集来品,思想的火花无处不在。读其文,真如行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使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