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道观旧址民国建有军校,新中国成立初建有小学,现在仍有学校
前段时间,笔者整理收藏的一本老相册,其中有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华北小学的老照片。关于这个学校,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它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建校,1957年暑假便被撤销。
虽然华北小学的历史短暂,但它的前世今生却值得详细介绍。华北小学的校址是明清时期的重要道观崇元观(旧址位于今西直门内大街),而这座道观在民国时期,还曾作为陆军大学的校址,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将领。
有趣的是,如今崇元观旧址依然有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等教育机构。这座明清道观与教育界有着奇妙的缘分。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门前的槐树或为崇元观旧时遗物。
明清时期,崇元观位于西直门大街(今西直门内大街)中段偏东路北的位置。当时这条街与南侧的南北向大明濠呈丁字相交,崇元观大门斜对着大明濠。濠上有一座横桥连接着东西向的西直门大街从观门前经过。街南的大明濠,原是明代的一条排水渠,民国初年改为暗沟,民国十年(1921年)填濠而辟为街道,始称北沟沿大街。1946年为纪念抗日将领赵登禹将北沟沿大街改名为赵登禹路。
崇元观原称崇玄观,建于明代。此观又被民间称为曹老公观、曹老虎观,在清代地图上还有曹公观的名称。清代康熙年间,为避讳,改称崇元观。
清代于敏中所著《日下旧闻考》卷五一中记载:“崇元观在西直门大街北,观门去通衢数十武,绰楔表之,上有三界圣境四字。有旧碑一,漫灭不可辨。本朝乾隆三十三年修,有御制诗,立碑庭中。”
▍清末崇元观位置示意图
明清时期,当年崇元观建筑非常壮丽,这从康熙《万寿盛典初集》图中可以看到昔日崇元观的恢宏。根据记载,崇元观前有玉皇殿,有乾隆题“神霄辑瑞”匾额;中有三皇殿,悬乾隆题“统纪权舆”匾额;后有三清殿,悬有乾隆御题“道德开宗”。
值得一提的是,从崇元观的俗名可以看出,它是太监(明清时期民间称太监为老公)所建不假,崇元观是明代哪位姓曹的太监所建的呢?查清代以来诸多古籍,如《京师坊巷志稿》、《宸垣识略》、《光绪顺天府志》、《天咫偶闻》、《燕京岁时记》、《燕都丛考》等书,写到崇元观,均记载为“明珰曹化淳建”。“珰”是汉代被用作武职宦官官帽上的装饰,后来专指宦官。而在1937年马止痒著、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中却是另一种记述:“曹老公观在西直门内大街路北,原为崇玄观,系明英宗时太监曹吉祥创建。”
上述所说的两位曹姓太监虽然都是明朝宦官,但所处的时代却不同,前后隔了近两百年:曹吉祥是参与石亨、徐有贞“夺门之变”拥戴英宗复辟的太监,而曹化淳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身边权势最为显赫的太监。
翻看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书中“日中坊”一栏中有“曹老虎观”的记载,从此书出版的时间上可知,此时称崇元观称为曹老虎观,是在崇祯朝之前。也就是说,崇元观称曹老公观的“曹老公”应是指明英宗天顺朝的太监曹吉祥,而不是指一百七十多年后崇祯朝的太监曹化淳。
同样,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沈榜所著《宛署杂记》寺观观凡二十一中记载:“崇玄观,天顺二年(1458年)建。”这个资料从此时间上更进一步说明了曹老公观的“曹老公”指的应是天顺朝的太监曹吉祥。显然,马止痒著、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一书中的说法更为准确。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先生(1930年-2011年)所著《明清北京城图》“崇元观”一条中也这样的介绍:“明为曹老虎观,改名或别称崇玄观。明天顺二年(1458年)建,地点为日中坊红桥北。”
顺便说一下曹吉祥。因拥戴英宗复辟有功,曹吉祥被英宗皇帝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总督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三大营,掌管了京城的军政大权,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曹吉祥把持朝政期间排除异己,残暴如虎、杀人如麻,人称“曹老虎”。极度膨胀的曹吉祥不但欺骗英宗,陷害忠良,甚至于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发动兵变攻入紫禁城,欲夺天下做皇帝,一夜之间即被镇压。三天之后,曹吉祥被英宗下令处以极刑,其党羽尽被诛杀。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崇元观与两位曹姓太监皆有关系。为何这么说,崇元观在天顺朝时由太监曹吉祥初建,到了崇祯朝,已一百七十多年,庙宇或许已经破败,此时有人进行重修,而曹化淳参与了重修工程,这并非不可能:崇祯期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相当显赫。
曹化淳十二三岁左右入宫,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当时司礼太监王安的赏识。后来,曹化淳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孙朱由检,极受朱由检的宠信。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被召还回京,并被崇祯皇帝委以重任,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
明、清两代,崇元观是京城西北部最重要的庙会场所,农历每月初一、十五,这里要举办为期两天的庙会。到春节期间,庙会更是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延续半个月之久。庙会期间,百货杂陈琳琅满目,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晚间还举办大型灯会。“花爆春灯纷塞路,秧腔侉戏闹喧天。新年半月曹公观,消尽儿童压岁钱。”老北京的这首民谣,描绘出了崇元观庙会的热闹景象。当年的崇元观还以制作精美奇巧的花灯,跻身于老北京八大著名春节庙会之中。
▍法国人阿尔费德·杜帖特于1909年拍摄的崇元观庙会
到了清末,崇元观却迅速破落。相传崇元观内藏有大量珍宝,以备观毁后,后人可用此钱重修,故有“观倒观修”的民谚,因而造成很多人来此挖宝,这导致了崇元观的迅速损毁,崇元观被毁后,庙会亦随之冷落。《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庚子以前,殿宇皆圯,无人继修,故鲜有人知者。”
没想到的是,这座破败不堪的崇元观,在民国后,与新式学堂有了密切关系:崇元观旧址被改建为陆军大学,成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学府。很多抗日将领如吉鸿昌、卫立煌、何基沣、冯治安、韩复榘、黄维、李铭鼎等都就读过这所大学。
1904年3月,日俄两国在中国的东北进行了战争。这次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打算建立新式军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24日,贵胄学堂在北京神机营旧址开办,以载润为管理大臣,冯国璋为总办,张绍曾为监督。首批招生160名,学生均为“王公大臣各遣子弟”,清政府的目的是用这所学校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军事人才。
与此同时,袁世凯不甘示弱,他先斩后奏,于同一年的5月8日,成立了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在原有的保定将牟学堂内开课。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继而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同年7月,袁世凯将该校由保定迁往西直门内原祟元观旧址。
1932年初陆军大学南迁至南京,“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寇侵占沈阳,东北沦陷,崇元观被冯庸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并入避难至此的东北大学使用,设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和农科。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曾在校内设飞行训练队,培训飞行员。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曾在校内挖出两个飞机头部的残骸。
日寇侵华时期,崇元观为日军修械所和宪兵队,残害市民蹂躏妇女,无恶不作,崇元观内原有旧屋被损毁殆尽。1949年后修缮房屋时,曾挖出少女骨架一副,这是日寇残害人民的铁证。之后,崇元观旧址成为日本人办的一所学校。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0月,此地成为“北平私立华北中学”的校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建设新中国和首都北京,一大批干部随解放大军进入京城,他们的子女和一些烈士遗孤的安置成了当务之急。1949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接收“北平私立华北中学”为子弟学校,任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革命先烈张太雷的夫人王一知为华北中学校长。1949年9月,北京华北中学附属小学在崇元观旧址诞生,它是北京华北小学的前身。
▍北京华北小学教师在校门前合影,此照来自北京华北小学建校六十周年纪念册。
1952年,北京华北中学的男女生分别并入师大二附中(101中学)和师大女附中(实验中学),华北中学附属小学改称北京华北小学。不过,北京华北小学1957年暑假被撤销,虽然只存在短短数年,但这所学校为新中国成立初的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
当年在这所学校就读过的老人回忆,西直门内大街至学校门前是一片很大的空地,许多小贩在此设摊卖货,零食、羊拐、毽子、洋画儿,应有尽有。面向正南的学校大门是西式的白色拱形门洞,校门内巨大的影壁上写着八个大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校内建筑的南北中轴线是穿堂门洞,门洞两侧连接着是五排东西向带廊子的平房。第一排是校长室、图书室、办公室等,后四排是教室。每排教室前面的空地上都种有花木。这样优美的校园环境,当时在北京城内并不多见。
▍1953年6月1日,北京华北小学于“六·一”国际儿童节和朝鲜小朋友举行联欢。图为欢迎朝鲜小朋友到来之情形。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华北小学曾经出过两个电影演员。一位是50届的学生戴咏素,她是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女儿。另一位应是60届的学生柳乃林(毕业时学校已被撤销),在1956年上映的电影《哥哥和妹妹》中饰演妹妹小朵。另外,与柳乃林同一届的还有老作家杨沫之子、《血色黄昏》的作者老鬼。
1957年8月华北小学撤销后,崇元观旧址成立了北京市第二师范学校。1962年改为西城区师范学校,1963年北京市第十女子中学迁入崇元观旧址。1967年第十女子中学改名为男女生兼收的北京市第一五七中学,东南部为八十七中学。崇元观旧址如今为三个单位使用:南部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部为几栋西城区教育局宿舍楼,北部为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