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鹤草,为什么植物单独种植容易感病

野老鹤草,为什么植物单独种植容易感病

野老鹤草(Geranium carolinianum)来自于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我们一直都叫他野老鹳草,只不过在中国植物志上发现他写的是野老鹤草。

目前我都以微信版的中国植物志公众号为准,因为他比网页版的好用。不过好像有些旧了,植物志中又多了许多新的东西。但暂时先以他上面提供的野老鹤草这名为准。

geranos是鹤的意识,指果的顶端细长其状如鹤的长啄。这大概也是他这名字来历的原因之一。之前在家里面的时候拍到过老鹳草果实的图片,像个蓄势待发的火箭。

由于习惯的原因,我就在文中称他们为老鹳草啦,这样更顺口些。老鹳草属下面有很多植物,之前在小寨子沟遇到过陕西老鹳草,在家乡毕节遇到过老鹳草,陕西还有鼠掌老鹳草。

陕西老鹳草总能让我想起武林外传中的佟湘玉化了腮红的样子,深红色的花瓣,要比老鹳草高大许多,前面文章有简单介绍过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检索陕西老鹳草。

老鹳草之名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有老农被风湿困扰,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他发现老鹳常年在水中捉鱼,怎么它就没患风湿呢?于是跟踪,发现老鹳有时候会吃这种草。

老农便开始猜想,莫非这草有治疗风湿的作用。一试,果然如此。便呼它老鹳草,不知故事真假,但他帮我们记忆了老鹳草的功效和名字来历的又一个原因。

【资源志】地上部分(老鹤草):苦、微辛,平。祛风利湿,舒筋活络,收敛止泻。用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泄泻。

结合上面资源志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确实有用于风寒湿痹这一项。故事和记载也就无缝衔接了,真好,但老鹳草的用途肯定不止这一项呢。

查了关于野老鹳草的文献,出来许多怎么除杂草的文献。关于除杂草这事,之前有写过,也就不再重复了。我是觉得,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我们应该想着怎么开发利用,而不是如何除去他,会用它。这样就是它烦我们,而不是我们烦它了呢。不知公众号的读者里可有会用中草药的师傅呢,欢迎在留言区补充。

关于野老鹳草,搜到了篇硕士论文。是讲病菌的,接下来的内容会略显枯燥,望耐心读完呢。因为之后从事中药栽培行业,了解植物病菌和植物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病原菌野老鹳草霜霉菌主要侵染寄主野老鹳草的叶片,使之呈现不同程度的失绿现象,根据感病程度的不同,病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卷曲和畸形,严重的会使叶片致死。

病原菌通过破坏寄主叶结构来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作用于寄主的生长发育,有时还可能影响到其繁殖力。

自然界中,植物病害的形成呈现出由病原菌,寄主植物,环境组成的三角关系。致病性有机体主要有真菌、细菌和病毒三类。

在所有的病原菌中,真菌引起的病害最多,占80%以上。是最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类群,许多重要的植物病害如霜霉病、白粉病、锈病、黑粉病等都是真菌引起的。

除单细胞真菌外,大多数真菌都由菌丝组成,通常通过孢子萌发侵染寄主植物,可使寄主变色、畸形、坏死、腐烂和萎蔫等。

植物的生活周期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一是种子休眠期。二是种子休眠被打破,萌发成幼苗的阶段。三是幼苗发育为成株,开花、结果的过程。四是种子的成熟和散布阶段。

由于植物生活周期各阶段大小结构和特征的不同,为病原菌提供了连续的变化的复合生态位,不同阶段侵袭的病原菌的种类也不同。

种子休眠及萌发阶段易受土壤传播病原菌的侵染,而成熟植株则易受空气传播病原菌的影响。

树木中伴随的病原菌种类数目比灌木中要多,灌木又比草本多。于是让我有了猜想,难怪入药的植物大多草本。他们能抗病菌啊,体内有那么多化合物做法宝。难怪能给我们治病呢,把自我保护的盔甲借与我们使用。

种子表面所携带的病原菌常通过直接产生坏死作用,或间接的释放有毒代谢物使种子丧失活力。

而种子内病原菌常是专性的,它们的作用局限于增强种子的代谢活动水平,使种子的生活力很快丧失。

有的休眠种子其生理活动的水平很低,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很有限,不易被病原菌“发现”,从而使其在这个阶段的损失最小化。

但种子休眠状态过长的话,其细胞膜的完整性也逐渐下降,对代谢活动的控制力减弱。

不可避免的造成养份向周围环境的流失,这就刺激了附近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增加了被侵染的危险性。

休眠种子通过吸涨作用打破休眠,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可溶有机物的溢泌,如各种糖类和氨基酸,而溢泌作用会增加植物的被侵染性。

种子的外表皮是病原菌的最理想的位置,一旦种子萌发,病原菌即可以侵染。

有些病原菌为了自己的生存,得依赖于幼苗的成功建成,不会使之死亡。但是常会降低他的生活力,也会使他与周围其它个体竞争力减弱。

有些病原菌通过影响花器官或发育的胚胎,使寄主不育或减少生育。而有的病原菌则通过侵染叶、茎、根等植物器官及降低和改变植物体内能量的分布来影响种子的质量和数量。

菌病在植物种群中一旦成功侵染,病原菌种群为了生存和扩大,就必须从菌病中心扩大侵染,即再侵染。

再侵染又会导致更多菌病中心的出现,假如环境合适,菌病会很快扩大到整个寄主种群中,其速率则取决于环境和自身的扩散力。

许多病原菌包括许多活体营养真菌,没有厚壁休眠孢子来抵御不良环境。因此环境的季节性变化常使其灭绝,当环境适宜时,它们必须通过附近或远处的残遗种来重新建群。

而坏死营养型叶病真菌可在死亡的寄主组织体内存活下来,许多土壤传播的病原菌也会存活下来,直至合适环境和寄主的出现。

在自然界中,由于小生境分布的不连续性,从空间和进化的角度看,一个寄主甚至一片叶子都是单独的生境。

小生境中寄主个体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侵染模式也受影响,只能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上成功发生。

在农田中,这些初侵染方式也同样会发生,只是由于农作物多是较大面积栽培的单种种群,在遗传结构上具一致性,会导致一旦初侵染建立后,在农作物剩余的生长周期中,菌病都会存在并迅速传播。

病原菌的传播在其侵染中心周围常呈梯度分布,距离越远,散布的越少。作为一种策略,寄主植物会允许别的植物生长在它们中间,以扩大株间距,这无疑提高了群落的丰富度。

同样,离侵染中心近的寄主,适应性下降,生活力减弱,竞争力变弱,别的植物可能会替代寄主填充这个空隙。

自花授粉和营养繁殖的植物种群易受病原菌的侵袭,杂交授粉引起的多样性能控制菌病。当病原菌的选择性压力和种间竞争力同时存在时,对不同遗传型寄主的影响更明显。

寄主密度的变化,会从时间和空间上对菌病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寄主间距的大小和各自空间范围的改变同样会影响病原菌的散布。

寄主密度变化,植株间竞争力也会改变,对有效资源的争夺会导致个体大小、形状、生长率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感受性。

寄主密度改变,会改变环境如光照、昼夜温差、风速、湿度等,同样会影响孢子的释放,萌发及成功侵染。

由于寄主密度与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寄主相对密度的变动,可以作为一种控制病害的策略。

农业上不同作物的“混播”,一方面降低单个作物(寄主)的相对密度,一方面又增加了作物的绝对密度,解决了产量和病害控制之间的矛盾。

“轮作”也同样有效,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模式会使病原菌在其散布期内受寄主不连续性的制约。有人推广在时间上交替种植。

不同抗性基因的寄主,或用具有几个抗性基因的单种种植来代替以前的混播,来控制病害,效果也很明显。

混合种群同时会产生诱导保护和交叉保护现象,在植物生长的早期,病害由于混合作用,发展较慢。后来随植物的生长,病害的发展速度加快,但诱导保护性和传播的阻碍作用也随之增加。

植物群落是典型的许多斑块的镶嵌复合体。病害在植物种群中的发生常常呈现块状分布,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个体都同时被侵染。

寄主的斑块分布比平均分布会降低病害的发生。同样,较小面积的斑块比大的斑块更难侵染。

一旦侵染成功,每个初侵染处便会成为一个病害中心,不断散布无性繁殖体,造成新的侵染。结果病害的发展也像寄主的斑块一样,但其大小却不断增加。

以至经过若干代后,病害由初侵染时的斑块状,渐渐融合,整个植物种群都被侵染。

N,P,K三种大量元素对植物的影响最明显。氮素的变化会明显影响病害的程度,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变化也同样重要。

两者对病害影响的作用是相反的,如果施用铵态氮加重病害,则施用硝态氮会减轻病害,反之亦然。所以施用有机肥和氮肥,在多数情况下,也会加重发病率和严重度。

P,K的缺乏则使植物对根叶病原菌的敏感性增大,其他微量元素缺乏也会使植物对不同的菌病的敏感程度增加。

野老鹳草的介绍就到这里啦,关于栽培学,病菌方面的知识这里这是冰山一角呢。还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只是发现植物越来越有灵性了。

上面看了许多学术上的讲解,我倒突然明白了之前去一个种药的山头参观。那姐姐说,我们种的植物都不生病的,因为我这里杂七杂八种了非常多的植物,相生相克,互相制约。

当时给记下来了,以后种地的时候也这么干,到底是实践出真知啊,却不知道原因。现在知道了其中的一些奥秘,关于植物更多的知识,我们继续探索吧。

参考文献:

(1)安徽师范大学野老鹳草与病原菌野老鹳草霜霉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王育鹏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不构成用药食用建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