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干知识
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
水循环 |
生物循环 |
地壳物质循环 |
|
概念 |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
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
环节 |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
物质循环简图 |
|||
能量 |
太阳辐射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
|
意义 |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统一的演化过程)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陆,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由于气候不同,导致两洲地理环境差异显著,这说明北美高山高原地区对整个北美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导致地理环境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河流: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生物:物种减少;地下水:下渗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气候: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带性规律——自然带(基础因素---热量、水分)
(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
类型定自然带)
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
形成基础 |
影响因素 |
分布规律 |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
热量 |
太阳辐射 |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
水分 |
海陆位置 |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带性) |
水热状况 |
海拔高度 |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
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几个规律性问题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
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关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自然带的分布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或那种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影响因素 |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
海陆分布 |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
地形起伏 |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
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 |
地形 |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向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向低纬延伸 |
洋流 |
小结: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叠加,使得自然界中的自然带分布不那么明显,是自然环境更加丰富多彩。窍门:不能用地带性解释的都属于非地带性。
山麓自然带(基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如珠穆朗玛峰的山麓自然带(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
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
②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
③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小结: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同一自然带在南北坡的高度范围会有差异。
一般情况下,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推出,影响因素——热量
在判定各自然带分布高度的纬度差异时,要注意雪线高度的纬度变化: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为年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小结:一般情况下,山地南北坡,
自然带倾斜主要看热量。
阳坡高,阴坡低。
雪线高低主要看降水,背风坡高,迎风坡低; 其次也考虑热量的影响。
关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自然带的分布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等,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或那种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分布规律 |
典型地区 |
影响因素 |
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
海陆分布 |
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 |
地形起伏 |
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
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 |
地形 |
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
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
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向高纬延伸,大陆东岸向低纬延伸 |
洋流 |
小结:由于非地带性因素的叠加,使得自然界中的自然带分布不那么明显,是自然环境更加丰富多彩。窍门:不能用地带性解释的都属于非地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