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蓝色文化(水文化)地名占优势

广府文化区多为水乡泽国,河道纵横,低地遍布,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极大,故反映人类对水资源认识、开发利用以及防洪治涝活动的地名甚为普遍。这类与水有关的地名是蓝色文化的一部分,在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河网地区则占地名中优势。它们很多属壮语或后来形成的粤方言地名,凡带有涌(冲)、坭、(埔、步)、漖、滘、沥、凼、塘、榃、基等字为起首的地名,即属蓝色文化地名。

涌(冲),即河,广州城内有西关涌、东濠涌,花都有芦包涌,佛山有佛山涌等。水沟曰滘,广东不少地区有此类地名,但不及珠江三角洲常见。广州附近有沥滘、新滘、横滘、增滘,顺德有北滘等。田边水沟曰圳,三水有圳东,德庆有圳边,封开有圳田、圳竹等。冲积平原或水网沼泽地称为(朗)。珠江三角洲、西江沿岸和粤西一些小河入海口地区多此类地名,如广州有塱口、塱边、塱头、塱溪、郭塱、黄竹塱、松柏塱,东莞有大塱、阳江有新塱、阮塱、司塱等。

据研究,古岭南有很多带“镡”、“谈”、“中”的地名,为百越语“水塘”或“湖”的译音字,故今日称塘的地名,亦属壮语地名。在本区古有中宿县(今清远)。若取“湖”意义,则与通常含义相悖。到后来直称为塘的地名,大量见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江地区。如广州有白蚬塘、菱角塘等。无独有偶,壮语地名“榃”在西江地区也很常见,其意也为塘,如今封开县一带即有榃狗、榃田、榃吉、榃弄、榃武等,乃古越文化遗存。

古越人以舟楫为渡河工具,在地名上通用步(埗)、埔、甫、埗等表示津渡码头,宋人吴厚处《青箱杂记》说:“岭南谓水津为步”。这类地名在北方固然绝迹,在岭南山区也较少,但广见于水网和依靠河流交通的地区。广州有十八甫、黄埔、增步、盐步,花都有官禄埗,深圳有上步,皆为货物转运码头或渡口,反映商业文化兴盛。

宋代以降,在西江沿岸和珠江三角洲各地,为取得耕地和防洪治涝而大规模围垦,于是以围、基为首尾的地名大量出现,如珠江三角洲有桑园围、长利围、赤项围、罗格围、景福围、龙利围、大有围等。所筑基堤也不少,广州即有长堤、东堤、西堤、黎家基、水松基等,也是水文化的一种反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