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第六期:《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介绍:

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

著名女性心理学家,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 ,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著有《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内容介绍:

由于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人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这些主宰我们人生的基本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虚构了“理想化意象”自欺欺人,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还基于不同的性格倾向发展出一系列各不相同的防御策略:顺从型选择了“亲近人”、攻击型选择了“对抗人”、疏离型选择了“远离人”。但是,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偿与逃避,不但没有消除冲突,反而使我们深感恐惧、焦虑和绝望,无法真诚地投入任何关系或者工作中,觉得一切已经定型,再也不会有所好转,以致在神经症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卡伦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而只有解决了冲突,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和成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内在的安宁。

内容节选:

1、任何决定都有错误的风险,所以一个人做决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愿意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愿意承受错误的决定所带来的所有后果,不怨天尤人,还有就是要有能力对自己做的决定负责。

2、“优越”这个词,容易被当成“目中无人”的近义词,不过它的实际内涵是将不具备的或者现在未体现出来的品质当成自己所拥有的品质。因为是假象,患者的这种优越感极为脆弱,所以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显而易见,如果我们自信自己拥有某种品质时,完全不需要让别人来证明,而如果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只是希望自己有,那么就会对此非常敏感,总是害怕别人提出质疑。

3、一个人把什么东西视为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取决于他自己接受什么和不能接受什么。

4、一味地强调童年经历,正好说明了他有严重的外化倾向。

5、人们害怕自己是个虚伪的人,这种害怕通常都涉及某个客观事实,但虚伪具体所指的事实,往往和他自认为的那一个并不一致。脸红和害羞是这一恐惧的最显著表现。

6、 是尚未解决的冲突产生了这些恐惧。它们令我们无法面对自我,所以想要获得完整的人格,就必须拿出勇气直面这些恐惧。如果说它们是救赎路上的炼狱,那我们无论如何也要闯过去。

7、真诚的人无一不是内心完整的人。这和我们通过临床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内心分裂的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真诚。

8、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必须勇于承担责任,尤其要勇于对自己负责。

9、绝望还可以导致患者的破坏欲增强,为了在心理上获得补偿,于是他才过上了这种“假装正常”的生活。我认为施虐倾向的心理机制就在于此。

10、 在大范围的竞争中,或者在私人恩怨上,一个人伤害他的对手甚至同伴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他有可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原因而对他人抱有敌意,也可能是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惊吓或者伤害,所以要进行反击。尽管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激,但他在主观上会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

11、既然我们将施虐倾向当作一种神经症来看待,那么我们就应该致力于研究诱发该症状的人格结构,而不是将解释该症状当作首要的工作任务。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只有感觉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的人,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施虐倾向。

12、绝望的缓解是敌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只要内心变得强大,就不会总是觉得受到他人的威胁了。有很多原因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比如,以前的他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身上,而现在将它还给了自己,于是他变得积极向上,自发主动,且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从前用来抑制自己的心力如今有了正确的用武之地,以前被抑郁、自卑、恐惧和绝望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现在这些负面因素对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他能释放出的潜能会与日俱增。以前他盲目顺从,盲目敌视他人,或肆无忌惮地发泄施虐冲动,而今理智的宽容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13、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与那些对他有敌意、令他厌恶的人平起平坐时,他自然不愿意委屈自己或割让自己的权益。如果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毫不缺乏安全感,即便和他人在一起生活或工作也不必顾虑自己的才能被掩盖,他还有什么必要苛求权力和名望呢?如果一个人有爱的能力,自信有足够魅力应对竞争,那他自然也不会对别人退避三舍了。

14、解决内心冲突并非只有分析疗法这一种方法。最好的“分析师”其实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来完善自己的人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