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读诗词丨苏轼《定风波》 2024-06-22 21:53:1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啊,想必你非常熟悉,咱们很多朋友都非常喜欢苏轼的这首词。在生活当中,当我们遇到不顺利的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喜欢用这首词来宽慰自己。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这一年,苏轼46岁。他正在黄州生活,担任黄州团练副使,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呀,他在黄州已经被流放贬谪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首词的前面,作者写了一篇小序。他写这首词的一个背景。我们知道词的创作,从其源头来奖是没有小序的,在作品的前面加一个小序来说明创作的缘由和背景,这本来是诗的特点。那么现在呢?在词前加小序,这说明在词的创作当中,开始融入了一些诗的元素。 更多诗词赏析,更多名家教学,尽在红松! 在文学史上,有个说法叫做以诗为词,用写诗的法子,用写诗的模式来写词,这有什么好处呢?增强了词的叙事性,增强了词的内涵,扩大了它的内涵。对于我们了解这首词的前因后果很有帮助。苏轼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边写到他创作这首词的一个背景。说在黄州城的东南30里处啊,有一个地方叫沙湖也叫螺师店,他曾经和朋友到螺师店那个地方去看田产,也就是准备在哪儿买田。在这首词的序里边他说3月7号这一天呀,我们去到沙湖路上碰到了下大雨。结果呢,又没有带雨具,这一行人等啊淋成了落汤鸡,非常的狼狈,我估计呀,很多人怨声载道呢,在序里边作者说余独不觉。我就没觉得有多狼狈。为什么呢?“已而道晴,故作此词。”过了一会儿天又晴了。于是我就写下这首词。把我自己面对这场雨,雨之后又晴了。这个场景的想法,我表达出来。这首词的上片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词的意思就是说,不要总是盯着,不要总是去听,那雨水滴滴嗒嗒的。把在树叶子的身上的这个声音,你也不要为下雨这个事儿感到烦恼。一下雨走路不方便,一下雨身上头发都淋湿了,不要管他。你只管吟着诗句,拄着如竹杖慢慢儿的往前走。这里所说的“吟”指的是吟诵诗篇。“啸”,其实最早它指的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发声的形态,有点儿类似于咱们现在所说的和声。就是少数民族的兄弟们在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呢,使用的一种发生的模式。魏晋时期传入中原。到了唐宋很多文人都会“啸”这样的一种发声技巧。我们现在暂且可以把它理解为类似于像我们呼麦或者是吹口哨,这样一种表达自己情怀的一种发声形态。这种“啸”的声音,很况远,很轻远,很旷达,也很风雅。苏轼一边儿吟着诗句,一边儿啸,拄着竹杖,慢慢地往前走。对他来讲这么大的雨,走100米也是落汤鸡,走十米也是落汤鸡,都是被雨淋。但无论如何,不要被雨水,下雨这件事影响了你走路的态度。对不对?“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什么好怕的呢,没有什么好怕的。人生在世,无非是晴天和阴天两种情形,大不了再加上个下雨天儿,下雪天儿。所以有风雨是常态,晴天也是常态,不必大惊小怪,只管“竹杖芒鞋轻胜马”像骑在马背上一样,轻轻快快地,安安稳稳地往前走。下篇又接着说“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正是初春时节了,料峭春风吹到身上还颇有些寒意。寒到什么程度呢,刚才哥儿几个喝点儿,把这点儿酒意都给吹醒了。不但把酒意吹醒了,也把乌云吹去了,把雨水都吹走了,然后把太阳迎回来了。这时候的青山是多么的妩媚呀,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照耀在山的这一边,照耀在我们的身上,你看一瞬之间人生有回到了晴天。“回首向来萧瑟处”什么意思再?看刚才下雨的地方不也晴了吗?所以“归去,无风雨无情。”下雨没有什么好可悲的,天晴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坦然,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天下处处都是好风景,处处都有好风光啊!这就是这首词的关键词,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境遇;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环境,你都要从容地行走。且行且潇洒,且行且从容。不过咱们话是这么说,苏轼在词里是这么表达的,这种表达,这种领悟要得来可真不容易。就是说来之不易呀,人生在世能有一点儿领悟,那得前面有很多的积累。这个积累是坎坷的积累,也是风雨的积累。苏轼因为跟这个维新变法的人物,主张不同。触怒了宋神宗。所以被贬谪到了黄州。他刚到黄州的时候也没这么从容。给朋友写信,小心翼翼,你把信看完了就赶紧用火烧掉吧,要不然人家又以为我发牢骚啦,要不然人家又抓着我话把啦。在给朋友的信里面说我到黄州后闭门谢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有到了黄昏时分才出来散散步。可以想象得到遭遇了政治上的这样一次打击,他是非常的不安,他不但不安,他还要反省自己。苏轼自己反省自己,在给朋友的信里边儿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话太多。说的太多,太好议论。他甚至说自己当初为了考科举进士写文章啊,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看似才华横溢,其实的夸夸其谈。文章里头言之无物。他比喻说,自己好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像鸟儿虽然喜欢鸣叫,但不过是自鸣得意而已。就好像树干上树瘤一样,石头上的斑纹一样,看上去好像很奇特、很美丽,吸引众人欣赏的目光,其实这树瘤、石头上的斑纹,那不都是他们身上的毛病吗?我也有这毛病。他反省自己,觉得自己以前做的有些事不大对,但同时,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坚持。他在给朋友的信里面说,我现在虽然被贬谪流放到黄州,老而且穷了,这当然是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他在黄州的时候也就40多岁,还没有真的到老的时候,但他的意思就是说,我的境遇是老而且穷,但是,我的心肝骨髓里边充满了忠义、道德。面对生死谈笑自如。境遇虽然欠佳,但为了社稷、国家,为了君王,我还可以做到舍生忘死、在所不辞。至于祸福得失,那都交给天地造化了。可见此时的苏轼,有惴惴不安,有人生反省。有自己固有的人生坚持。但是这些都还属于作诗论道,你毕竟还要接触具体的生活,你在具体的生活当中到底是怎么表现的?苏轼做得也很好。我们只有了解了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这些做派,这些言谈,这些思想,这些活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定风波》这首词里头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人生的领悟。苏轼刚到黄州,家里人口多,钱粮不够花怎么办呢?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农夫的短打,开荒种田吧。黄州政府批给他一块几十亩的废弃了的坡地。就在黄州城的东门外。苏轼也没客气,就给这块地起了个名字叫东坡。为什么呢?当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谪到四川的中州做刺史,在东门外也有一块地,白居易在这块地上遄植花朵,给地起名叫东坡。苏轼对白居易仰慕已久,索性的把自己这块地也叫东坡。而且以东坡居士来自称。我们都知道苏东坡这个名字可比苏轼这个名字名气大多了。苏轼在他的《东坡八首》这诗里边特别说道,这荒地布满了荆棘瓦砾。天气干旱,开垦起来真的让人精疲力尽。没关系,放下锄头,喝完水接着干。一想到来年有不错的收成,这点儿疲劳都算不了什么。在一般的文人眼中,开荒种地不是什么体面的事。更何况你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员,还自称什么居士。可对苏轼来讲他的想法跟一般人不一样,谁说文人不能种地?谁说种地的人就不能自称居士?谁又规定种地就没面子?没有饭吃,你就得种地,收割庄稼才有饭吃。就这么简单的道理。所以你看。我们经常说苏轼这个人很潇洒、旷达。潇洒、旷达并不是昂着脑袋,甩着袖子街上走,而是面对每一个挑战,每一个困境,都表现出迎接挑战,解决挑战的这种勇气和胆量。所以东坡居士这个称号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佛教徒的这种内涵。他是一个劳动者的内涵,他也是一个在劳动当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的内涵。除了劳动,苏轼还健身,他有一整套的健身的办法,比如说盘腿坐在床上,上下磕牙齿,磕多少多少下。那同时这个舌头在口腔里边儿缓缓的搅动。然后产生唾液之后将它缓缓地咽下。自己想象着这个唾液被送到中丹田,如此反复多次。还有用双手摩擦面部、耳朵、眼睛一直擦到发烫为止。再按按鼻梁,梳头梳100多次,一觉睡到大天亮等等。这些办法,苏轼都采纳可。你想想他活了66岁,他流放贬谪的时间累计都长达12年之久,要是不是靠着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是靠着一种健身的方法,他怎么可能度过这些艰难的岁月。更何况,在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还进行学术的撰述的工作。苏轼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对待生活非常的诙谐和幽默。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对生活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比较轻松的,我们举个例子,他有个好朋友,经常晚上再一块聊天儿。这朋友也有个外号叫龙丘居士,一个东坡居士,一个龙丘居士,俩人经常在一块儿谈禅说法,苏轼就送给他这个朋友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意思说我这朋友太可怜了,晚上我到他们家谈论佛法,一宿一宿不睡觉,突然听见他们家老婆一声暴喝,吓得他手里的手杖落到了地上。吓成这个样子。现在我们形容一些比较彪悍的女汉子,叫他们河东狮子。把们说话叫做河东狮子吼,你能想到吗?这个典故就来自于苏轼的这首诗。其实我们知道这个狮子吼本身是佛家用语,意思是说释迦牟尼在众生面前讲法如狮子声吼佛法广大。而河东就是现在的山西。实际上是说这位朋友他的夫人是山西人。晚上劝他们早点儿休息,她的声音又比较大。他就用了河东狮子吼。这个苏轼开起玩笑来天下第一呀。所以我们说苏轼在黄州那么艰难,却写出了《定风波》。这是有很多原因的。苏轼被贬谪,苏轼呢不安心,又参加劳动,开垦土地。苏轼跟朋友开玩笑,苏轼反省自己的人生,苏轼坚持自己的一种人生的理想。所有这些元素凑合到一起,才能产生出这个《定风坡》呀。难道不是?黄州时候的苏轼诗词也不敢写太多,书信不更不敢写太多,话也不敢说太多。为官又没有实权,对他这样的大文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无期徒刑。但是,苏轼让这痛苦的无期徒刑变得有声有色。诗词不敢多做,那咱就写一篇儿猪肉颂。歌颂歌颂我的红烧肉吧!这苏信不敢多写,咱就算算帐。开开荒。实权被剥夺了,虽然做了个黄州团练副使,但没有签署权,没有实际的权力,一日三餐总能做吧。厨师总能做吧,我总能做个美食家吧。我们知道这东坡肉还有东坡羹,这都是他在黄州时期发明的。我不仅自己做我还总结成菜谱跟大家分享,而且这个菜谱啊。也可以写得文采斐然。这就是苏轼的魅力。也是定风波给我们的启示。咱们有的人遇到挫折,遇到困难就会大发雷霆或者怨天尤人,不吃不睡诅咒生活,苏轼人家不做这亏本的买卖。不会折磨自己,还要犒赏自己。他不反要犒赏自己,而且把犒赏的感受写成诗文与大家分享这诗文的美。我们喜欢苏轼,决不仅仅是因为他比较擅长考试,比较擅长做官,比较善于作文,善于吟诗,善于作画,善于书法。更重要的是,他在艰苦的条件中依然能够作旷达洒脱的自己,让几百年之后的我们依然为之倾倒。苏轼曾经感慨呀,黄州珍珠在井底,在黄州就要呆在井底下。可能黄州在某时某刻,对苏轼来说就像是一口废弃的枯井,但是苏轼却没有成为那井底之蛙。他在这口枯井里头耕种,酿酒,做饭,读书,念佛,交友著书,写诗忙的不亦乐乎,他不断收获自己的快乐,在这口枯井当中,慢慢的流淌出了滋润他人、后人,以及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涓涓的甘露。这就是我们今天读定风波能获得的全部的感受,也是我们应该深深的感谢苏轼一一苏东坡的地方,最后我们再重温一遍这首词。《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商务合作请加:yumoon11 赞 (0) 相关推荐 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说起&qu ... 《定风波》:苏轼最旷达的这首词,藏着他道不尽的一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流传千古的旷世之作,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也书写了苏轼的传奇人生. 苏轼生活的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 ... 苏东坡在黄州有十种消遣 说起古代的贬谪和流放, 总觉得<渔父>中的屈原的形象---形容枯槁,颜色憔悴--最符合. 最近买了苏轼的一整套书,苏轼年谱,苏轼诗集,苏轼文集,苏轼词全集. 诗集和文集是按照体裁来分的,但 ... 名校名师苏轼《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件+视频(可下载) 关 注 我 们 本文课件和word教案可下载,下载方式见文末. 爸爸妈妈都爱看 教育/阅读/教学/写作 <定风波>优秀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 郑州一中 侯巍 教学目标 ... 康震品诗词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 康震读诗词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康震读诗词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康震读诗词丨杜甫《月夜》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 ... 康震读诗词丨李清照《一剪梅》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朋友你好,今天我们继续品读李清照婚姻生活当中的小确幸,这首<一剪梅>也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封情书.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 康震读诗词丨王安石《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1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 ... 康震读诗词丨杜牧《过华清宫》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就在西安的东边,位于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白 ... 康震读诗词丨李白《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 ... 康震读诗词丨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比翼连枝当日愿何如薄幸锦衣郎泪雨霖铃终不怨骊山雨罢清宵半却道故心人易变等闲变却故人心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 ... 康震讲诗词|苏轼《定风波》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定风波1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5, 何妨吟啸6且徐行. 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