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授评价他的博士学生:水平已经超过了古人
书法评价是指一个有威望的人评价另一个有专业水平的人的评语,这个评语往往会给那些不太懂得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指向。从古到今,在书法领域里,都会有这样的评语或是评价。例如,唐代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在整理其作品将要出册的时候,这位皇上亲自给王羲之写了一篇文章,大赞其书法“尽善尽美”,而其他人的作品“不足可观”。由于李世民的极力推广,从而使王羲之的书法在全国范围内尽人皆知。可见书法评价的重要性。
当代书法的评价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书法评价往往会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一种是像李世民评价王羲之那样,会真的发现一些书法人才,就像伯乐识马一样;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评价不当,则会带来反作用的效果,把不好的说成好的,把不正确的说成是正确的,则会误导别人对书法的理解和学习。另外,书法评价中有威望的人是指在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学术和权威的人。
中央美院书法教授邱振中是当代著名的书法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学术领域里,邱先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他在评价他的博士生陈忠康时,曾经说到:“陈忠康的书法水平,已经完全超越了明、清两代的大多数书法家了。”这句话的出发点是说,陈忠康所创作的一些作品水平非常高,不论是形式感还是笔法,虽然不能和历史上最高的书家相比,但陈忠康是在取舍中获得了最高笔法中的“一、二、三、四、五”,即五种能力。
对于这样的评价,可能会引起很多书法爱好者的不满,因为能超越古人的人,当代人还是不多见的。再认识一下陈忠康吧。他生于1968年,浙江人氏,早年上过浙江美术学院,即现在的中国美院,学的是书法专业,后来从某单位辞职,专门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再后来,便考入到了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专业也是书法,2008年获得了书法专业博士毕业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行书委员会委员。其书法是“二王”一路,是当代传统帖学的忠实传承者,用笔理性,气息舒缓,古意盎然,在广大青年书法爱好者当中曾一度形成了“陈忠康书风”。
我们注意到,邱振中对他的学生陈忠康的评价,主要是集中于笔法上的评价,他认为,从笔法上来说,唐代颜真卿对张旭所传的笔法进行了增减,而怀素虽然没有完全继承张旭的所有笔法,上面二人在增减中大胆吸取,例如怀素虽然减少了前人的笔法,却多了一些环绕用笔,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性,这就是对笔法的大胆创造。说陈忠康也是一样,从古人那里继承、吸收,化古为今,并且用自己的理解去研究和使用笔法,这是极其可贵的。
陈忠康的书法风格继承了魏晋,主要是笔法上的,这一点是最为明显的。记得邱振中曾在也说过,字形是在笔法不断演变的过程之后而形成和完善起来的,笔者也非常赞同他的这一观点。例如隶书在向楷书、草书过渡时,其中的笔法也是在演变和转变中完成的。后来的楷书多了提按法,而减少了绞转法,等等。陈忠康笔法,是在他的书法演进和体验过程中的增加或减少,是当代书法家对书法的传承和认知上的一个转变,因此,“就有了陈忠康现象”。
那么,对于邱振中所评价的陈忠康的话语是否具备真实性,其可信度如何判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放在专业的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一方面,如果观者真的懂得书法,那么,他的评价话语是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是值得信任的,如果不懂书法专业,从表面上来判断,就会认为他的话说得很大;另一方面,从历史角度来看待,并不是所有古人的书法都是非常厉害的,明清书法家虽然很多,但有大成就的也就十数人,作为当代的书法家博士生,为何又不能超越那些没有成就的古代书法家呢?因此,判断任何一个现象时,都要本着客观、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研究,不然,我们自己的评价也就失去了一定的可信度,是有失偏颇的。
对于上面的看法,你有什么感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发言,我们一起讨论书法的魅力和它所带来的现象。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原创,作者:郭宗吾。欢迎关注,书法知识持续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