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五言古诗6卷 选50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五言古诗 (1)

五言古诗 (2)

五言古诗 (3)

五言古诗 (4)

五言古诗 (5)

五言古诗 (6)

五言古诗 (1)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前出塞·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感遇·陈子昂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前出塞·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感遇·陈子昂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感遇二首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为右拾遗。开元间拜中书舍人,复迁中书令。后贬荆州长史。他以词臣而为贤相,以正直敢言见称。曾劾安禄山狼子野心,玄宗却说他“误害忠良”;又见忌于李林甫。据《开元天宝遗事》,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乃召九龄问可否,九龄便直说将来要“祸延宗社”,玄宗因而“不悦”。在罢相之后四年,他就死了。时人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而相李林甫,是政局治乱的分界。后世谈到他的诗文,也必与他的品节并论。

他的诗劲炼质朴,寄托深远,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评为“首创清淡之派”。对王孟诗派也颇有影响。

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两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知道李林甫要中伤他,便写了一首《归燕》诗,末两句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览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见。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橘是嘉木,屈原曾作《橘颂》自喻其志。荆州州治江陵,又是屈原故国楚之郢都。橘产南方,作者也是南人。桃李媚时,丹橘傲冬,诗以此喻邪正自有分别。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吉尔吉斯境内,唐属安西都护府)。中年时曾住过山东,故杜甫诗中有“汝与山东李白好”句。天宝元年(742),因友人吴筠之荐,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实是皇家的清客,玄宗度曲,就命他填制新词。后因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宠妃杨玉环,遂被排斥,离开长安,漫游江湖。

安史乱时,入肃宗弟永王李璘幕。永王被杀,牵连李白,先被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狱中,后责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在巫山途中遇赦得释。最后病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元和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曾去访查李白墓及其后人,只访得孙女二人,却已嫁与农家。范氏感怆之余,便依照李白遗愿迁葬于青山之西。“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另一个诗人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更为他前辈的寂寞身后增添了悲凉气氛。

李白的一生是流离失意的一生,却又是曲折离奇的一生,《新唐书》本传中的“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这寥寥数语,多少刻画了他生平的一面。他笔下那些侠客行径,也有着自己的影子。此外,他还求仙炼丹,嗜酒爱游。酒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力量。宣城的一个善于酿酒的纪姓老人死了,他就写了“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的诗来哀悼他。他的道家思想,则又与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有些关系。他的参加永王幕,也可以和他的爱纵横术联系起来。刘熙载《艺概》也指出:“太白早好纵横,晚学黄老,故诗意每托之以自娱。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而纵横与黄老之间又是相互交通的。

他憎恶权贵,嘲笑腐儒,蔑视流俗,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却接近下层人民,“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食”。他率真磊落,并不忌讳曾经受村妪馈食,与商贾共事,反而带着感情怀念他们。这一连串的社会实践,又加浓了他作品的语言色泽和生活气息。他的脚印遍及名山大川,峨眉夜月,巫峡啼猿,庐山瀑布,齐鲁风沙,这种种似画似梦的景物,又加深了他对吾土吾民的情爱。也正由于这些诗篇,使今天的万千读者,还能够跟着他的笔底山河而神游魂驰。而且,这些诗篇又体现了“语言个性化”的特色,“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万变,仍不离宗,一眼看去就是李白写的,就有“非太白不能道”的共同感受。沈德潜所谓“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说诗晬语》)。

但是,他性格中豪放通脱的深处,却也径通着颓废放荡、玩世不恭的另一端,即轻率多于严谨。以诗的内容而论,反映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令人感到沉郁苍凉的就不及杜甫之多。

平平常常的事物,随随便便地写来,在一座绿色世界中(从碧山到松风),却又有诗人自己的真实感情在里面,故而末句的“陶然共忘机”,就觉得不是一种浮文套语。

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说明】

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

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种种遐想,陶渊明就以“形影神”为题,写过三首诗,其中的“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云云,也可能为李白所用,借此倾吐他独酌无亲时的孤傲寂寞心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说明】

诗写夫妇两人分处异地,一个春光来得早,一个却迟些,但相思的真切却是易地皆然。妻子估计丈夫只要一触及春的气息,一定会急于想归来,正由于她是这样期许丈夫,信任丈夫,所以连春风也不让它吹入罗帏,因为她和春风素不相识。诗是虚构的,却为读者塑造了这样一对忠实相爱的夫妇典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巩义市)。开元二十三年(735),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还是十分担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的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作者在洛阳下第后,曾探其父杜闲于兖州司马任上,乘便游兖州一带名胜。这诗大约写在这段时间。诗题叫“望岳”,第七句也说“会当凌绝顶”,可见只是瞭望,并未登顶,故也从“望”字上着意,而山的形势和作者的抱负,也就毕现于诗中。到大历初,他的《又上后园山脚》一诗中曾云:“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为泰山东南岩,似乎后来还是上去了。一说即这一次。但他以“望岳”为题的尚有望西岳、南岳二首,皆望而未登。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后来惟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七字足以敌之。”

赠卫八处士

杜 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说明】

作者于乾元元年(758)贬华州司功参军,冬末赴洛阳,次年又从洛阳返华州任所,路中遇卫八处士。这时战乱之余,又值荒年,杜甫自己也拾橡栗、掘黄独(土芋)以充饥。一旦逢到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还殷勤地端出香味浓郁的春韭、黄粱,自然又欣慰又感慨。诗中的“访旧半为鬼”,点出了时代背景,“世事两茫茫”,又担心着国家前途。以忧患余生(时年四十八)而话家常,故而句句是真情实感。

佳 人

杜 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说明】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当是虚构,却自有寄托,也可能偶有此人,又投上诗人自己的影子。因为这时诗人正当贬官后寄居秦州,生活非常艰困。舍此不论,单就全诗本身看,也写出了战乱时代一个出身良家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兄弟被杀害了,丈夫又遗弃她,于是她在社会上也孤立了;然而她始终坚守劲节,决心做清澈的在山泉水。

梦李白二首

杜 甫

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 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 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说明】

天宝三载(744),李杜在洛阳初会后,就渐成深交。杜集中就有十多首为李白而作的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李杜友情的纪实;“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才能的赏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则是对李白生平的高度评价。

这两首诗是听到李白流放夜郎,积思成梦而作。正因为有这样的友谊,所以当李白入梦后,欣慰之余,却又有着不祥的念头,这正说明他对李白爱护之深,在一些泛泛之交身上是不可能有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从这种殷勤的叮嘱里,又说明李白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险恶。虽然当时李白并没有死,可是这两大诗人以后就真的不再相见了。

五言古诗 (3)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 维

圣代无隐者, 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 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 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 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 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 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 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 勿谓知音稀。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擢第。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遣人将他送至洛阳,迫授伪职。后禄山张宴于长安凝碧池,召集了当时的梨园子弟,王维闻而悲之,作了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的诗。及乱平,对受伪职的人以六等定罪。王维因曾作此诗,其弟王缙又请求削自己官职以赎兄罪,故得特赦,责授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早期很感佩贤相张九龄,政治上也有抱负。后来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正直敢言之士受到打击,他也为此沮丧。四十岁后就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孑然一身。他本信佛教,晚年更不吃荤腥,不衣文彩,过着“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成为隐士加居士的人物。安史乱后,政局的大动荡,人民的大痛苦,在他的诗篇里就很少反映。

他在十五岁就开始作诗,名篇如《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十六岁、十七岁时作的。但真正能代表他作品特色的,却是晚年的山水诗,寻常的一点云彩,一片竹林,一道溪流,在他笔下都有鲜明的个性,在当时的诗坛开拓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形成了一种流派。

除了诗,他还擅长书画,精通音乐,这和他的山水诗有互相参通之处,因为两者的把握对象都是自然界。善于捕捉印象,是这位自然界猎手的一大本领。但传世的《画学秘诀》,赵殿成以为系后人托王维名之作。

【说明】

这首诗是对落第人的反复劝慰,曲为之譬,实是解嘲。这类诗也确实不容易写得好。

蘅塘退士选这类诗,也许有这样的用意,让落第的士子们读读,多少可以得到些安慰,并使他们仍然颂念“圣代”,不非“吾道”,如沈德潜所谓“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也说明编选一个普及性选本,就得照顾到各方面的读者对象。当然,在唐人慰下第者的诗中,王维这一首写得算是较有感情的,以它来“聊备一格”,也是经过了缜密的选择的。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说明】

旧注疑是送孟浩然归南山之作。则南山应指襄阳南岘山。若无末两句,诗即毫无意味。

青 溪

王 维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说明】

“我心素已闲”两句,是心境也是诗境,即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

渭川田家

王 维

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说明】

这些初夏景色其实都极平常,作者也是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诗中的野老想念牧童,田夫荷锄相见,纯系白描,不事雕绘,读来故也分外亲切。

西施咏

王 维

艳色天下重, 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 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 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 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 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 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 效颦安可希?

【说明】

此诗借西施的故事,感慨世情之无常。“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实是一些借机缘而骤贵的幸运儿的写照,而他们受到厚宠的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君主无是非之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年轻时曾隐居家乡鹿门山,以诗自娱。后往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又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曾入其幕,但时间不长。后病疽死。终身是个布衣。

他的一生,多半在襄阳度过,他的诗歌,也很多以襄阳为题材,故张祜有“襄阳属浩然”之句。

他原来也想有一番建树,“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田园作》)“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临洞庭上张丞相》)从这些诗篇看,欲为世用的意愿是很明显的。

愿望落空后,最后还是退隐家园。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中,这种达与隐的起伏,说是矛盾其实也是统一的,因为这都是儒家立身的两个方面。

他的诗五言最多,也以五言为长。前人曾说盛唐诗人,李杜之外,当推王孟。王孟之诗虽不尽相同,但在描写山水、田园上,自有异中之同,形成一种流派。

【说明】

此诗写秋天登山怀友,希望到重阳那天同来登高饮酒。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清秋发兴,因引出结句共醉重阳之望。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终宵劳梦想。

【说明】

孟集中还有几首与辛大有关的诗,另一首是辛大和张七到南亭来找作者一同喝酒。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 孤琴候萝径。

【说明】

诗写待人不至。末句虽未明说,其实没有等着。

五言古诗 (4)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 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 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 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 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 微风吹兰杜。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新唐书》作江宁(今属江苏)人。开元进士,任校书郎,后举博学宏词科。曾一贬江宁丞,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往江宁,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后晓因贻误军机,河南节度使张镐将戮之,晓哀求曰:“有亲,乞贷馀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他的诗以七绝最好。在同时诗人中,可以和李白七绝争胜的,只有王昌龄。明李攀龙推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七绝的体制本易为读者吟诵欣赏,通过他的流畅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蕴藉的词意,这一诗体更显出它的特色。似乎也可以说,没有这些七绝,他在盛唐诗坛上不可能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盛名。

薛用弱的《集异记》,记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饮于旗亭,令伶人唱曲,于王诗就唱“寒雨连江”和“奉帚平明”二诗。这记载虽不可靠,但说明这两首诗在当时已风行于社会。

他的七绝,多写边塞哀愁和闺中幽怨,后者也包括宫怨。在封建社会中,民间也好,宫廷也好,妇女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难言的苦痛。王昌龄就以同情的态度、奇特的构思揭开了她们的灵魂世界,让她们有一个倾吐的机会。这种题材,如果抒情上没有本领,就很难写得好。

【说明】

孟浩然有《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及《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后一首中有云:“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王士禛《唐贤三昧集》以王昌龄诗中之山阴少府,即孟诗中之崔国辅。国辅,《唐才子传》作山阴人,《全唐诗》作吴郡人。开元时曾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有他《渡浙江问舟中人》,末云:“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本诗中的山阴崔少府可能就是崔国辅。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 为

绝顶一茅茨, 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 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 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 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 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 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 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 何必待之子。

【作者介绍】

丘为,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约生于武则天长安初年。《唐诗纪事》说他活了九十六岁。与王维、刘长卿等相友善。

他的“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比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在前头。松声的幽雅景物,自足荡涤心胸。契,惬合。兴尽句,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时,曾于雪夜乘舟至剡溪访戴逵(字安道)。既临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世说新语·任诞》。 之子,这个人,指隐者。

【说明】

作者原以为主人在山上,等走到茅屋,才知不在,未免有些怅惘,但周围的草色松声,却使他有“看竹何须问主人”之感,也给人以“客中见主”的意味。末了的两句,只是说明两人未晤面,并非真像王徽之那样存心不想碰到戴逵。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作者介绍】

綦(qí)毋(复姓)潜,字季通,一作孝通,《唐才子传》作荆南人。荆南,唐方镇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开元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后见兵乱,遂归隐江东别业。他落第时,王维曾有诗慰之,已见本书。韦应物诗称其“满城怜傲吏,终日赋新诗”。李颀诗称其“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他的为人,可于此约略知之。

他的诗清丽幽秀,又善写方外之情,《题灵隐寺山顶禅院》中“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两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推为“历代未有”。

【说明】

船乘晚风吹入溪口,就此放乎中流,转西壑而望南斗;这种随遇而安的行程,似乎也象征作者这时的心情。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 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 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 西山鸾鹤群。

【作者介绍】

常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今属江苏)尉。一生仕宦颇不得意,终于一尉,遂浪迹山水,最后移家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诗也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

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并称为“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像《题破山寺后禅院》之类,大概就是旨远兴僻之作。

常建的籍贯,《全唐诗》未书。《唐才子传》作长安人。但他的《落第长安》诗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语,则似非长安人。说见傅璇琮先生《谈新编本〈唐诗选〉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三期)。

【说明】

据《唐才子传》,常建于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后寓鄂渚,招王昌龄、张偾同隐。此诗之“隐居”,不知是否指在鄂渚者。他另有一首五古《西山》,中云:“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诗题“西山”为武昌西的樊山,则本篇“西山鸾鹤群”之“西山”当即其地。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 参

塔势如涌出,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 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 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 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 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 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 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 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 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 觉道资无穷。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父亲岑植,曾两任刺史,但在岑参少时即死去,乃从兄受学,刻苦读书。天宝进士。初为小官,后充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大历初任嘉州刺史,后又罢官。卒于成都旅舍。新旧《唐书》都无传,其生平略见于杜确的《岑嘉州集序》。

他少经孤寒,早具怀抱,“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已可见其志概。两赴边塞之后,他的意气固然舒发了,诗歌也有了新的生命。西北的大沙漠,大风雪,大战役,一齐进入他的眼底,出现在他的笔端。他在边塞的时间虽然不长,可是边塞却成为这位沙漠歌手创作生活的沃土。同时,他又以豪迈乐观的气概,歌颂了那些在艰苦荒凉的环境中,镇守着祖国西北的将士们。唐室的“军威”也通过他的诗流传发扬。旧时诗文评中有所谓“阳刚”的境界,正好用在岑参的边塞诗上。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翁方纲说岑诗奇峭为入唐以来所未有,但这种悲壮奇峭,却又是在语言的明朗、音节的浏亮的基础上形成的。杜确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吟习焉。”所以能够深入社会的下层,以至当时的少数民族,这种既奇峭又通俗的特色,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说明】

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题目中举了高适、薛据,实际同登的还有杜甫和储光羲。五人皆有诗,唯薛诗已佚。沈德潜以为“登慈恩寺塔,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杜诗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云云,确是压倒余子。

诗极写佛塔之高。四面眺望,又各有胜处,东面是群峰,南面是离宫,西面是秦关,北面是五陵。也因为是佛塔,故于登览之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恐也是旧文人摇笔即来的积习,未必真是心里这么想,其实可以“万古青濛濛”句作结。

贼退示官吏有序

元 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②,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郡,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作者介绍】

元结(719—772),字次山。鲁山(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安史乱起,曾逃难入猗玗洞。后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颇立战功。代宗时,任道州刺史。终容管经略使。

他在政治上实行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对当时的民生疾苦,通过实际措施予以关心同情,如替当地人民营舍给田,轻徭薄赋,因而流亡归者万余人。在创作上则实践了他的诗歌必须有助于现实,反对“拘限声病,喜状形似”(《箧中集》序)的倾向,所以他自己写的诗也朴质通俗,不剪不伐,甚至令人感到枯拙。

他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就是他对人民态度和创作态度的具体表现。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次山诗令人想见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其疾官邪,轻爵禄,意皆起于恻怛为民,不独《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作,足使杜陵感喟也。”这话还是符合元结生平的。

【说明】

代宗广德元年(763)癸卯十二月,“西原蛮”攻陷道州城。次年五月,元结到道州刺史任。七月,“西原蛮”攻永州,破邵州,却不再犯道州,因作此诗。他另外还写过一首《舂陵行》,也是记述此次变乱。两诗的主旨,实是说官比“贼”凶。当时的老百姓已经到了“大乡无十家,大族无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地步,可是官吏们还要勒索;勒索不得,鞭挞随之而下。故他之褒“贼”,正是为了贬官。

两诗朴质平实,没有矫饰作态地方。说明好诗必然是真实的,好官也应当是爱民的。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诗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诸诗,愈拙直愈可爱。盖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

五言古诗 (5)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 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 消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 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 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 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 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 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 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 岂曰财赋强?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他一生的经历极为复杂。十五岁时即为玄宗侍卫。其《温泉行》之“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巡幸年。身骑厩马引天仗,直至华清列御前”,即指此。在《逢杨开府》一诗中,对他年轻时的放浪生活曾有很坦率的陈述。因遭人轻视,便折节读书。后任洛阳丞,军士中有倚恃宦官势力专横虐民的,曾被他扑打,治之以法。其后任鄠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终苏州刺史。大约德宗贞元七八年间卒于苏州,唯已罢任。

他有意学陶,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但他又身经玄宗至德宗四朝,目睹安史之乱后,继之以藩镇骄横,郡县残破,流民遍地,因而也写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如《观田家》、《采玉行》、《答崔都水》等。刘熙载《艺概》曾将元(结)韦并提,因两人皆学陶,而“忧民之意”又有相似处,并以韦之《高陵书情》与元之《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相比。但在艺术上,韦却胜过元。

【说明】

诗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在苏州刺史任上作。这时顾况贬饶州司户,途经苏州,韦应物设宴接待,顾况也作了和诗。开头两句,颇为白居易所赞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 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 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 沿洄安得住?

【说明】

此诗可能是罢官时作。末两句即景生情,以舟行的颠簸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覆,难以自主。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 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⑤。

【说明】

德宗建中四年(783)夏,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此诗当为次年秋天作。以刺史而欲访一孤寂的全椒山中道士,可见作者还不脱书生本色。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 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 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 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 鬓丝生几缕?

【说明】

韦应物送冯著(河间人,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以为即冯十七)的诗共有四首,其《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一首,有“送君灞陵岸,纠君南海湄”句。据傅璇琮先生《韦应物系年考证》(载《文史》第五辑)所考,冯著曾应广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为录事。此外,卢纶与李端也有涉及冯著的诗,并推得他曾任著作郎及洛阳、缑氏等县尉。其人浮沉下僚,不甚得意,这时大概倦于行役,回到长安,有归隐之意。第七句之“昨别”,或指冯赴广州时在灞陵送别那一回。

《全唐诗》存冯著诗四首。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 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 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 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 听钟未眠客。

【说明】

韦应物于德宗建中四年(783)夏离长安,秋至滁州。此诗可能是这时作。

诗中写泊岸时已是日暮,因思乡而不能成眠。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 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 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 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 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 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 慕陶直可庶。

【说明】

韦应物对滁州西涧极为爱赏,屡有题咏。从此诗中的“缘涧”云云及其心情看,似是在滁州刺史任上作。

送杨氏女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 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 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 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 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 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 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 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 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 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 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 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 零泪缘缨流。

【说明】

在滁州时作。是一首好诗。

女儿要出嫁了,本来应该高高兴兴,即使有些伤感,做父亲的也和母亲不同些。可是因为两女从小丧母,作者对他亡妻的情爱又很深挚,不禁又想起她们在地下的母亲来。大江轻舟,女子有行,感情上也更容易触动。一面又以父亲的身份,严正而恳切地叮嘱着。其次,韦氏虽做了多年的官,却还过着贫俭生活,连女儿的嫁妆也不丰厚。从韦氏一生为人看,可以相信他说的是实话。

诗中的“尔辈苦无恃”是全诗关节。通篇质朴无华,语重心长,结末尤其沉痛。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 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 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 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 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 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 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 悟悦心自足。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德宗贞元进士。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受到打击而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改柳州刺史。在地方上还是惓惓以民间疾苦为念,如将抵押中的穷苦百姓,设法赎取,免得沦为奴隶。四年后,死于柳州,柳州人民因而很怀念他。

他以名进士而为御史,很想有所建树,也为王叔文所赏识。失败后,两贬边州,对他思想上、创作上都起过激发作用。当他将贬柳州时,刘禹锡也将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他因与禹锡是同年及第,又看到刘母在堂,一去势将母子永诀,便要求对调。后来大臣也为禹锡申请,遂改任连州。仅此一举,其人足传。《新唐书》本传中故特加记述,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对此也记述得颇有声色。刘禹锡《重祭柳员外文》中故有“千哀万恨,寄以一声”语。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又是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知识极为渊博。他的诗,刻画山水,反映现实,朴茂奇崛,各有风貌。山水诗如《渔翁》、《江雪》诸篇,尤其有性格化的特色。但诗文相比,则诗不如文。

【说明】

在永州时作。实以儒家思想讽世俗之佞佛。下半段是说,他对佛学精义原不甚在意,倒是道人的庭院景物,使他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

五言古诗 (6)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 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 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 长歌楚天碧。

【说明】

谪居时作。首尾四句,实隐含牢骚意,沈德潜所谓“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乐府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 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

【说明】

《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诗的后半部,是劝诫幽并客莫学游侠儿,若徒恃紫骝之善驰,则必与尘沙共老。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 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 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 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说明】

这类乐府歌曲,多是写战争的残酷。后汉陈琳曾作《饮马长城窟行》,也是用乐府旧题,也以长城为背景,如“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与此诗末两句语意相似。唯陈诗写筑城,此诗则写征战。

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说明】

古乐府《关山月》歌词,本写征戍或远别之苦,李白即以古题写戍客望归及妻子思夫之切。后面四句,和他《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是同一笔意。

子夜吴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说明】

乐府中的《子夜歌》共四首,每首只四句,多系恋歌,分咏春夏秋冬四季情事。李白的《子夜吴歌》原诗也是四首,此选第三首,即是咏秋思,实在也是这一首最好。每首则增加为六句。从语言和音节上看,实际也是民歌。

长干行

李 白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 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 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 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

【说明】

这首诗通过一个女主人的口吻,写她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怀恋,感情健康而真切,还带点故事性。首六句写双方儿时的天真行动。“十四”两句写初嫁时的羞态。“十五”四句写婚后的亲昵美满。“十六”四句为丈夫远行而操心,并寄以叮嘱。“门前”八句,看到苔深叶落,蝴蝶双飞,不禁为自己的青春而感触,也更盼望丈夫早日归来。末四句是全诗的归宿:只要一接到预报回家的信,哪怕远至七百里的有急流的长风沙,她也会去迎接。

纪昀说:“兴象之妙不可言传,此太白独有千古处。”这类诗确实是李白所擅长,也写出了古代妇女真实的生活愿望,也是李诗中写市民生活之作。

列女操

孟 郊

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 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 妾心古井水。

【作者介绍】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旧唐书》本传说他“少隐嵩山,称处士”。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其欣喜之情,可于《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二语中见之。越四年,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暴疾而卒。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犟,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营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如《择交》的“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胆里生荆棘”,《伤时》的“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即路人”,《上达奚舍人》的“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等,语意虽浅拙,却也是伤心而悟道之言。

他年长于韩愈十七岁,有“忘形交”之称,韩诗有“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语。韩的诡奇艰险处,也可能受孟的横空硬语的影响。

他作诗的态度极为严谨,往往苦思力锤,入深履险,甚至含着涩味,但如《游子吟》等,却又自然亲切,具有民歌风味。

【说明】

在封建制度下,由于妇女在经济上依附丈夫,人格上也存在依附关系。片面地要求妇女守节殉节,从一而终,便是这种依附关系带来的恶果。妇女也在这种习惯势力下视为当然。此诗其实是以男子的愿望,写烈女的心情,虽然他的原意也许有所寄托。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说明】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作者为溧阳县尉,乃迎养其母裴氏于溧上。本诗或即此时作,作者已经五十岁了。

作者本人是寒士,诗里写的母子,也是属于平民。千百年来,这样密密缝来的针线,还是在凝结着天下母亲对远方子女的真挚的爱,这首诗故而也一直为人所传诵。

洪亮吉《北江诗话》云:“孟东野诗,篇篇皆似古乐府,不仅《游子吟》、《送韩愈从军》诸首已也。”

此诗与《列女操》分列前后,同以妇女为诗中主人,同是写伦理关系,但《游子吟》今犹万口相传,《列女操》几已为人忘却。可见读者还是有选择的。

(0)

相关推荐

  • 中学必备古诗文

    蓼莪 先秦:  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

  • 小学生必背古诗今韵

    ​小学生必背古诗今韵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评析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的一个小村子里 ...

  • 杜甫困居成都无米下锅,直接向朋友要救济,20字短诗无半点谦虚!

    杜甫困居成都向州牧讨救济,托人带去一首诗,为何写得理直气壮?杜甫困居成都无米下锅,直接向朋友要救济,20字短诗无半点谦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 ...

  • 受到刺史的羞辱,李白写下千古名篇;刺史去世,李白为他大唱赞歌

    开元八年,李白在渝州游历,此时的他虽然只是一个青年,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当时的渝州刺史,是一个叫做李邕的官员.他听说李白的到来,盛情相邀,李白也希望借此机会,结交李邕,便爽快地前去拜谒. 然而,这次 ...

  • 《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3卷) 选入37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五 ...

  •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 (5卷) 选入64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七 ...

  • 《唐诗三百首》七言古诗 (10卷) 选入29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七 ...

  • 《唐诗三百首》七言乐府 (4卷) 选13篇古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目录 七言 ...

  • 《唐诗三百首》共8卷300篇大全集

    该诗集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都配有注释和评点.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 ...

  •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送李中丞之襄州》

    今天分享的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是唐代大诗人刘长卿的<送李中丞之襄州>,这首诗还有个名字<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诗词内容: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 ...

  •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词内容: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词大意:戍楼 ...

  • 《唐诗三百首》大全集(171—320篇)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 ...

  • 《唐诗三百首》大全集(1—170篇)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