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平民皇帝?背后都是一些高深的生活哲学

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既给世人提供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也引发了人们不胜唏嘘的历史感慨。贵族出身、军事天才的项羽最后竟然败给了平民出身、流氓无赖的刘邦,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难以接受。好奇害死猫,人们越是迷惑,越是好奇,就越容易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是,很遗憾的是,很多人研究的结果居然是,刘邦之所以能赢项羽是因为刘邦够不要脸。这让我感觉有失偏颇、未及要点。

所以我们需要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历史的本质。如果说刘邦善于耍流氓就能赢了项羽,夺得天下,我估计刘邦自己都不敢相信!而我们后人却因此“总结”出刘邦的“流氓成功学”,岂不是贻笑大方?那么,刘邦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他成功的逻辑究竟在哪里呢?他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

不甘平淡的坚持

民间传说,刘邦他妈被龙盘了,所以生下了刘邦。这自然是一种加工宣传。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刘邦是过人之处的,否则这样的“神话”和“传说”,绝不会落到一个平庸之人身上的。

刘邦一生下来就游手好闲,如果他出生在一个富贵之间,或许就是一个妥妥的纨绔子弟,吃饱喝足、调戏良家妇女,眼睛一睁一闭,这一辈子就这么愉快地过去了。但是刘邦并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的家境平凡,就是一个农家子弟。农家子弟还游手好闲,这就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的。首先,那个时候的农民如果不事生产,基本上连生存问题都很难解决的。落魄贵族韩信不事生产,还要靠漂母的一饭之恩才得以活下去呢!其次,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待“懒”的容忍几乎是零,刘邦的游手好闲让刘老爹都对他深恶痛绝,几乎已经放弃这个不成器的儿子了。

但是,刘邦活得很好,除了经常被刘老爹骂外,每天东荡西晃,跟个巡视员一样,好不自在。关键人家混吃混喝一点都不含糊。这就要点水平了。比如,刘邦喜欢喝酒,但身上又没有钱。每一次到一个寡妇的酒寮里去喝酒,都是赊账。一开始,老板娘也挺烦他的,只是有点怕事,所以强行容忍而已。但是没过多久,老板娘不光不烦他,还特别盼着他去喝霸王酒。为啥呢?因为这老板娘是一个优秀的市场经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就发现,每次刘邦来喝酒的时候,她的生意比平时好得多,这多赚的钱比刘邦那点酒钱多得多。后来,时间一长,这个老板娘对刘邦,不光把酒搭进去了,而且把人都搭进去了。

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刘邦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流氓,但其实流氓还真是有志向和原则的。只是他的生活条件,不允许他去盲目追求那些遥远的梦想。一个人,在没有能力去追逐诗和远方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甘于眼前的苟且,坚守自己的底线,静待时机。

刘邦的无赖是有底线的。比如刘邦赌钱输了,宁愿把自己的牛偷来抵债,也不赖账。因为他知道在他一事无成之前,他在他家的名声是好不了的。但不管如何,他始终会是他爸的儿子,坑一下就坑一下吧。但是,他要是在外面的名声彻底地臭了,那么他就再也没有机会爬起来了。显然,刘邦其实是一个知道轻重,并能保持理智的人。

刘邦的无赖是有目标的。就拿他到吕雉家蹭饭吃这件事来说,刘邦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因为吕家是外来户,刚来沛县,人生地不熟,对自己的过去不是那么知根知底,只要表现得好,可以争取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其次,吕家这种大户人家,需要的是能和他们“平等”对话的人,所以他报贺礼钱猛报了一万钱,才能争取那个资格。第三,吕家这样的大户,他们有见识、有实力,只要人对眼,他们根本不在乎钱不钱的。结果,这些关键点,刘邦都把握住了,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转折。刘邦的成功与吕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只是历史刻意隐藏了吕家的存在感而已。

刘邦的无赖是有技巧的。大家可以细心地发现,刘邦耍流氓归耍流氓,但是他是每天沉溺在那种无所事事的低级乐趣之中吗?他是结交一些一无是处的人吗?要是刘邦这个大流氓真就是一个街头小混混,是不可能结识到萧何、曹参、樊哙等一大批有识、有才、有力之士的。刘邦是在耍流氓的时候,其实是讲技巧的,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

刘邦出身平凡,但又不甘于平凡。这一点从他第一次见到秦始皇时,发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就可以看得出。从他一有机会就努力“转正”(利用关系、抓紧机会给自己弄个亭长身份)也可以看得出。刘邦其实是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限于自己的基础,只能披着放浪的外衣苦心经营,静候时机。这种人,很多时候让人看不起的,活得很卑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其实往往是更可贵的。

举重若轻的豁达

五十岁的刘邦押送戍卒去指定地点,却耽误了行程,为了逃避秦律的惩罚,干脆把所有人都遣散了。从此,被迫走上了反秦之路。很多人说,这是刘邦仁义的表现,但这其实只是刘邦聪明的体现。因为当时秦朝已经大乱,他能否顺利地把人送到,然后回到家里继续过安稳日子,这本身就是一个未知数。其次,当时已经误期了,继续走,也会受到惩罚,甚至那些戍卒可能会担心受到惩罚而奋起反抗,到时候刘邦就有性命之忧了。所以,刘邦还不如就地解散,做个顺水人情,说不定还能笼络几个人的人心,结果果然有一些人无家可归,因感念刘邦的恩德,愿意追随刘邦。

但是刘邦并没有盲目地投入到反秦浪潮当中去,因为身在乱世,首先你得学会保护自己,然后才有机会打败敌人(这一点刘邦运用得炉火纯青)。没有队伍、没有根据地,刘邦带着这些人到芒砀山“落草为寇”。于是,历史上最有趣的双簧开始上演了,刘邦装作一副很纯洁的样子,吕雉开始在外围帮他进行包装和宣传。说刘邦躲在深山中,自己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抬头看天,天空有彩色云雾笼罩,刘邦居然就藏在彩色云雾之中。反正就是各种“吹牛不犯法”,引得那些无知无识的老百姓顶礼膜拜,纷纷前去投靠。就这样,队伍逐渐壮大了(背后没少受吕家的指导和资助)。

后来,沛县县令感觉秦朝顶不住了,也想混个革命功臣,于是准备也顺应潮流反秦。结果被手下的萧何和曹参(都念想着刘邦呢)带到沟里了,这两人趁机忽悠他把刘邦放进城来。虽然这位县令后来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被刘邦和城里的“父老乡亲”里应外合地夺了沛县。刘邦坐上了起义领袖的位置。

刘邦的事业终于开始起步了,看起来好像刘邦就是吊儿郎当、稀里糊涂就当上了老大哥。但是,大家仔细琢磨一下,其实刘邦是有精心计划和组织安排的。怎么拉拢人?怎么宣传扩大?怎么站稳脚跟?都是能找出蛛丝马迹的。更何况,官职、威望、能力都更有优势的萧何和曹参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把老大的位置让给刘邦呢?也说明刘邦是提前计划好的。

刘邦无所事事的样子是给别人看的,好像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其实是刘邦举重若轻的豁达。因为人生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甚至欲速则不达,还不如轻松一点去谋划、去实施,没必要那么凝重。

恰到好处的较真

很多人说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刘邦从来不跟自己较真。这个话没有大毛病,但还是比较片面,刘邦不是不较真,而是他懂得什么时候该和自己和解。

在刘邦打下沛县之后,又趁热打铁打下了丰县,并派当时他手下最能打的雍齿带兵驻守。结果人家雍齿觉得刘邦这人不靠谱,要就业还是要找一家正规公司,转个头便投降魏国了。这家伙,可把刘邦较真的一面逼出来了。先是自己带兵去打雍齿,结果被打败。牛脾气上来了的刘邦又带着残部去投靠当时实力强劲的景驹,准备借兵回来再来打。结果走到了半路上,景驹就被项梁、项羽叔侄给灭了,没有达成目的。但是刘邦在途中遇到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导师张良,可以说,没有张良,刘邦注定成不了大器的。

在返回的过程中,刘邦又积聚了一些实力,然后又去打雍齿,结果又被打败了。所以,刘邦又去借兵,这次找的是风头正盛的项梁。项梁为了拉拢、团结所有抗秦力量,果断地派了十名大将率数千兵马帮刘邦报了仇、雪了恨。通过这件事,大家还觉得刘邦不较真吗?

但是,刘邦较真,却不走极端,不会钻到牛角尖里不出来,见风使舵是他的拿手好戏。比如历史上刘邦因为自己没文化,所以特别鄙视读书人,这也算是阶级鄙视链吧。他常常会戏弄读书人,甚至还干过往读书人帽子里撒尿这样有辱斯文的事。但是,像历史上有名的郦食其这样打着“高阳酒徒”的名号的读书人,刘邦既然痞气十足地拒绝人家,也能诚恳地听取他的意见,西进关中若没有郦食其那张嘴,就凭刘邦那点军事水平,还真进不去。

到了咸阳,刘邦又想抱着秦宫里的美女和财宝,好好地放纵一下,结果樊哙和张良一劝,人家嘟嘟囔囔两句也就完事了。鸿门宴前夕,刘邦都把大军拉到前线了,准备跟项羽开干了,结果张良一劝,他又老老实实去给项羽装孙子了;被“发配”汉中,一路上无精打采的,后来被韩信刺激一下,马上就满血复活了。彭城之战,才快活了几天,就被项羽打成光杆司令了,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跑到韩信那里,偷来兵权又跟项羽干起来了。荥阳对峙时,被项羽压着打,打不赢就认输,缓过气来又偷袭。鸿沟会盟后,项羽刚一开拔,他就追上去偷袭……

你说刘邦到底较真不较真?他不较真的只是那些蝇头小利或者虚名浮利,所以,他给人一种很豁达,很洒脱的样子,就像一个流氓一样,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无所谓,你们看着办就可以了。但是,对一些核心的利害关系,刘邦其实是十分较真的,对雍齿就是这样的,因为他不能接受背叛,也要借此来警告他人。对项羽更是较真,因为他知道自己和项羽,虽然惺惺相惜,但不能共存,注定是你死我活的结果,所以必须咬住不放。

所以,刘邦较真是较真到恰到好处的。该较真的地方绝不放过,不该较真的时候,打个哈哈就过去了。这才是刘邦活得通透的地方,没有生命安全、政治地位,所谓的尊严、利益都是瞎扯,没有底下那帮人为自己卖命,他得到再多也守不住,还不如“慷慨”地和大家分享。

大智若愚的清醒

刘邦是平民出身,身上有很重的流氓习气,这些其实都是他的致命弱点,因为限制了他的见识和觉悟了。我为什么说如果没有张良,刘邦永远成不了大器,原因就在这里。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有多高,他才有可能走多远。

刚刚出沛县出来的刘邦只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聪明人,但谈不上有什么大的格局,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荣华富贵。所以,大家不要说刘邦仁慈、项羽残暴,一个必胜、一个必败这样的话,政治中,没有多少人是仁慈的。刘邦在西进关中的时候,和韩王、张良合作第一次打攻城战,打下颍川城,他老人家愤怒于别人的顽强抵抗,进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屠城。刘邦仁慈吗?

刘邦真正开始从自己的小民意识里清醒过来,我想应该是在咸阳的时候。按照他的觉悟,就是人生当及时行乐,所以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后,刘邦是急匆匆地往人家的后宫里跑,结果被樊哙和张良制止了。

一个人开始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去实现欲望,这个人才真正地开始成熟了。所以,刘邦才会和关中子民约法三章,才会去鸿门宴装孙子,才会憋着一肚子委屈进汉中,才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才会一边“大胆”用韩信,一边三番五次阴韩信……

也就是在咸阳那个时候,刘邦才真正有争霸天下的意识。并且迅速地调整了自己自我行为,并展现出刘邦身上最难能可贵的特质——听得进话,想得清事。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挺难的,因为大多数人骨子里都是固执的,特别是刘邦这样一个五十多岁的糟老头子,正常情况下早就定性了。

但是刘邦是真适合搞政治,太清醒了,太有自知之明了。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能干的,哪些是自己必须要干。其余不清楚的事情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并且同意之后,立马就办。如联合彭越打游击骚扰项羽,如策反英布,如采用陈平之计荥阳脱险……很多次,刘邦只要稍微犹豫不决,或者固执己见,他就会面对截然不同的结局,所幸,刘邦都踩到点子了。

刘邦给人感觉他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流氓,但是人家对重点工作一直抓得紧、跟得严,他几次夺韩信的兵权,韩信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包括立国后,清理异姓王,打造自己理想的政治王国,刘邦的思路都十分清晰。

对于和项羽战场对决这样的事情,刘邦是被打得真没信心了。从来没有在正面战场上赢过项羽。但是,他敢放手、愿出价,只要谁能帮我弄死项羽,条件你们尽管提(心里其实也恨得牙痒痒)。这就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所应该具备的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所以,我们看很多影视剧里,常常把刘邦演成一个死不要脸,然后稀里糊涂被命运之神推着向皇位靠拢的角色。这实在是有点肤浅了。刘邦是典型的那种表面上嬉皮笑脸,内心里清醒、精明得很的人。

一点感慨

其实,我一直喜欢调侃刘邦,因为这个人确实有点老不正经,调侃他不过分,也很有趣。但是,其实我一直也很敬佩刘邦。作为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而且年近50才开始创业,最后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王朝,刘邦确实可亲可敬。

刘邦的成功引起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刘邦的成功之路其实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可遇不可求。所以我时常劝诫朋友们,思考借鉴刘邦的成功之道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试图在生活中仿效复制刘邦是且不可行的。我常说,成功都是偶然的,失败才必然的,我们不要把偶然当必然,比如,学刘邦当流氓就能成功?

也有很多人把刘邦的智慧与现在广为流传的“厚黑学”联系到一起,并对号入座。这样就真的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刘邦远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的,也有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匹配的。比如吕雉、张良、萧何、韩信等帮手,比如项羽这样一直逼着自己进步的对手,比如好多次大难不死的运气……

我们读史,绝对不是为了获取一种浅薄的刺激感,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自嗨。我们要追求一种醍醐灌顶的收获感和原来如此的觉悟感。这也是我坚持深度地去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