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浦笔记:老家的那些巷名
江南桥多。苏北老家巷多。老家(板浦)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巷城。但凡有巷,必有巷名。
老家巷名,包罗万象,真是颇有情趣,接地气,甚至有点“怪”,“怪”得让人摸不着头脑。譬如:砖井巷。砖井巷,位于东大街。原化工厂斜对面。砖井巷又分为上转井,下砖井。何故如此?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巷子里中段有水井而得名。由于巷子中段拐了个弯,故有上砖井,下砖井之区别。
谈起砖井巷的“井”字,就联想到,若干年前,读过的南宋叶梦得的《避暑记录话》,据他记载:“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词,柳永的词。柳词是词中正宗。他的词贴近社会,适合当时的繁荣。柳永,何许人物呢?宋朝名人,大作家也。他的作品,脍炙人口,几乎人人能诵······
砖井巷里的老井,深且直,井水清澈,一年四季,冬暖夏润。老井很老,老得没有人知道它的年纪。井水清晰地倒映着我童年的欢乐。我居住的地方,离砖井巷不远,孩提时代,我和家边的发小常常在井边玩耍,乐不思归。我们一群孩子一边嬉戏,一边咏颂着童谣:“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
如今,巷名尚存,老井却永远地消失了。尽管如此,井边咏颂童谣的场景,虽四十多年过去了,但一直萦绕在我的梦境里······
丁巷向右拐,有一条百米长的东西巷-----丁巷。丁巷是以植物果实而命名的巷子。巷名很动听,美名曰:葡萄巷。这条巷引起了我的注意。
曾记得,第一次,在此巷中行走,我的脑海里就无数次浮现一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青葡萄,紫葡萄,青葡萄没紫葡萄紫,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若要不吃葡萄非吐皮,就得先吃葡萄不吐皮。”
至于,老家这条葡萄巷,究竟有何来历,不知道。无法考证。
川心巷,巷名听起来,怪怪的,让人一头雾水,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想探源川心巷,于是,一个闲暇周末的上午,特意请教了老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才知晓,川心巷的由来,很有意思,原来是因为巷中有一大户人家的“川(穿)心过道而得名。”川心巷,别有洞天,四通八达。
小猪市巷,之所以叫小猪市,据说是因为民国以前,此巷内一度空前繁华,为集中买卖生猪和杀买猪的猪市、肉市。故得名。可惜,时光流逝,繁华不在。只剩下一条幽静的巷子,再也找不到曾经热闹的痕迹。
《板浦春秋》一书作者姚祥麟姚老师,曾写过小猪市巷传说,小猪市巷也因姚老师的妙笔生花而声名远播,家喻户晓。
能够自由自在的徜徉于老家那些婉约雅致、经纬交错的巷子,我特别感到亲切、满足。
从小到大,我是在巷子里成长的、长大的,我这个巷迷,对老家巷子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喜欢在巷子里闲逛。闲逛时,稍稍留心会发现巷名有趣,现写出来,以飨读者。
老家的巷名是地名的一部分,承载着“存史、资鉴、治世、育人”的功能。这些有趣的巷名,在我的心目中,仿佛是一条时光隧道,透过它可以看到老家灿烂的历史文化······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偶尔有小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