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一)

话说宋朝诸帝不贪女色,全是太祖皇帝始课之善,不但是为君以后,早期宴罢,宠希疏。自他未曾发迹变泰的时节,也就是个铁的好汉,直道而行,一邪不染。则看他《千里送京娘》这节故事便知。正是:

说时义气凌千古,话到英风透九霄;

八百军州真帝主,一条杆棒显雄豪。

且说五代乱离有诗四句: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

这五代都是偏霸,未能混一。其时土宇割裂,民无定主。到后周虽是五代之末,兀自有五国三镇。那五国?

周郭威、北汉刘崇、南唐李璟、蜀孟昶、南汉刘晟。那三镇?吴越钱佐、荆南高保融、湖南周行逢。

虽说五国、三镇,那周朝承梁、唐、晋、汉之后,号为正统。赵太祖赵匡胤曾仕周为殿前都点检,后因陈桥兵变,代周为帝,混一宇内,国号大宋。当初未曾发迹变泰的时节,因他父亲赵弘股,曾仕汉为岳州防御使,人都称匡胤为赵公子,又称为赵大郎。生得面如血,目若曙星,力敌万人,气吞四海。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任侠任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个管闲事的祖宗,撞没头祸的太岁。先在汴京城打了御勾栏,闹了御花园,触犯了汉末帝,逃难天涯。到关西护桥杀了董达,得了名马赤麟。黄州除了宋虎,朔州三棒打死了李子英,灭了潞州王李汉超一家。来到太原地面,遇了叔父赵景清。时景清在清油观出家,就留赵公子在观中居住。谁知染患,一卧三月。比及病愈,景清朝夕相陪,要他将息身体,不放他出外闲游。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那个输了就敢煽动杀皇帝的赌徒,后来怎么样了?

    那个发起兵变的赌徒没杀霍彦威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霍彦威虽然是后梁降将,但经常跟随李嗣源征战,既然要拥戴李嗣源,该给的面子总要给. 当发现自己被叛军拥戴已经人尽皆知百口莫辩.局势已经失控以后,李嗣源终于含 ...

  • 最早的排球用的是篮球的球胆

    ​豫章文献王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宽仁弘雅,有大成之量,太祖特钟爱焉.起家为太学博士.长城令.时沈攸之责赕,伐荆州界内诸蛮,遂及五溪,禁断鱼盐.群蛮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 ...

  • 宋初王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

    ​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 父祚,为郡小吏,有心计,从晋祖入洛,掌盐铁案,以母老解职归.汉祖镇并门,统行营兵拒契丹,委祚经度刍粟.即位,擢为三司副使.历周为随州刺史.汉法禁牛革,辇送京师,遇暑雨多腐坏, ...

  •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为什么京娘没死在强盗手里,却死在了家人的口里?

    <警世通言>里<赵太祖千里送京娘>非常有名,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年轻的时候,见义勇为,从一伙强盗那里救出一位素昧平生的美貌女子,并不辞千里护送她回乡的故事. 不过这篇小说与一般的 ...

  • 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第二十一卷 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兔走乌飞疾若驰,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秦吞六国汉登基. 百年光景无多日,昼夜追欢还是迟. 要知古往今来理,须问高明远见人. ...

  •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二)

    接上文叔父赵景清不放赵公子外出. 一日景清有事出门,吩公子道:"侄儿耐心静坐片时,病如小愈,切勿行动!"景清去了,公子哪里坐得住,想道:"便不到街坊游荡,这本观中闲步一回 ...

  • 《警世通言》16句俗语,经典有哲理,道尽人生百态

    <警世通言>是冯梦龙编著的明代短篇小说集,收短篇话本小说四十篇,每篇演一故事.<警世通言>16句俗语,经典有哲理,道尽人生百态. 1. 着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栽柳柳成荫. 用心栽 ...

  • 千古奇文 《警世通言》,句句经典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陈继儒(1 ...

  •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再难,不要说话不算数. 再有事,把话说明白不要不接电话. 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 因为别人信任你, 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 一穷二白咱不怕,怕在不 ...

  • 警世通言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

    警世通言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 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 《警世通言》里的学历鄙视

    <警世通言>里的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讲了一个名叫鲜于同的士子11岁进学,直到61岁才中进士的故事,很是励志,充分说明了"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 ...

  • 警世通言:具备两种素质,年纪再大也有出头之日

    明朝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小说题为<老门生三世报恩>,讲了一个名叫鲜于同的人六十一岁才中进士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道理:"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