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朝元老是治世能臣,还是奸臣,不知廉耻?
中国古代朝代经常会听到三朝元老,四朝元老,这个朝指的是皇帝,而非朝代,但是鲜有听到十朝元老这一说,而冯道就经历了十个皇帝,被誉为官场不倒翁,而且冯道每朝担任的都是高官。
而对于冯道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官场不倒翁,处事圆滑,是个墙头草,谁称帝就倒向谁,来保住自己的地位,但是冯道死的时候,朝廷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后周世宗追封冯道为瀛王,谥号文懿。但是到了宋朝,评价就变了,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
那么对于冯道这个十朝元老,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评价,或者说冯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想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结合冯道一生的经历来给出答案。
冯道是幽州人,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并不是特别好,冯道年少纯厚,勤奋好学,善写文章,且能安于清贫。他平时除奉养双亲外,只以读书为乐,而且冯道定力很好,外面发生天大的事情,他依然在房间里看他的书。
后来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发现冯道的才能,征辟他为掾属,虽然刘守光不是他的伯乐,但是却是把冯道带入官场的人。刘守光兵败逃走后,冯道投奔晋王李存勖,李存勖称帝以后,提拔冯道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擢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李存勖是冯道跟随的第一个皇帝。
在追随李存勖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冯道父亲去世,而回家奔丧,当时收成不好,加上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冯道把自己的俸禄全部赈济乡民,自己去居住在茅草屋中,而当时北方的契丹听说了冯道的仁义之名,想把他抢到契丹,但因为守备森严没有得手。
冯道守丧期满回去复职,结果遇到李嗣源叛乱攻打洛阳,冯道还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洛阳,李嗣源称帝,是为后唐明宗,李嗣源知道冯道才能,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后又拜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冯道任职期间,注意选贤任能,提拔了一大批又才干的人,李嗣源是冯道追随的第二个皇帝。
后来李嗣源去世,唐愍宗继位,这是冯道追随的第三个皇帝。
而璐王李从珂不服,起兵叛乱,唐愍宗逃走,冯道带领大臣迎接李从珂病拥立为帝,是为后唐末帝,是冯道追随的第四个皇帝,李从珂对冯道很忌惮,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让他任节度使了。
石敬瑭勾结契丹,献出幽云十六州,灭唐称帝,建立后晋,于是冯道又担任了宰相,石敬瑭是冯道追随的第五个皇帝,在此期间,冯道奉命出使契丹,冯道回来后,高祖废除枢密使,将枢密院职权划归中书省,将政务都委托给冯道,加授他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冯道曾上表高祖,请求退隐。石敬瑭不允许,冯道无奈只能任职。
在石敬瑭去世的时候,曾经托孤给冯道,希望冯道能辅佐石重睿即位。冯道却在石敬瑭去世以后,与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这是冯道追随的第五个皇帝。出帝继位后,加授冯道为太尉,进封燕国公。但是也因为冯道的地位太高而被发配去做节度使了。
后来辽国耶律德光灭后晋入主中原,耶律德光还专门召见冯道,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就是为了减少战争,避免老百姓生灵涂炭。耶律德光是冯道追随的第六个皇帝。
后来,耶律德光北归,要求冯道同行,结果走半路上死了,于是冯道就带领大臣归附了后汉,后汉刘知远是冯道追随的第七个皇帝。冯道被封为冯道被授为太师。
刘知远死后,太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刘承祐是冯道追随的第八个皇帝。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郭威称帝建立后周,郭威是冯道追随的第九个皇帝,郭威死后,柴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柴荣是冯道追随的第十个皇帝,而冯道也就死在柴荣当政的期间。
纵观冯道的一生,确实像墙头草、不倒翁,冯道还主动迎接军阀做皇帝,不管谁做皇帝他都不反对,反而支持,包括契丹人。后世以忠孝治国,所以看不惯冯道的做派。
这是以封建帝王的眼光去看的,如果从老百姓目光来看呢,冯道其实是心怀天下,五代十国那个时期皇帝轮流做,但是百姓还需要治理,如何避免老百姓生灵涂炭,这是冯道考虑的问题,因此冯道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护天下的百姓,甚至在石敬瑭托孤后,他依然立长不立幼,为的就是减少动荡。
而且冯道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他深知在乱世,人在其位才能谋其政,他之所以一直在高位,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维护老百姓。在耶律德光攻入中原的时候,看似冯道是低三下四,无非是为了维护老百姓的生命,史书对这一行为的评价是;其后衣冠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延寿阴护之所至也。
对皇帝来说,冯道是墙头草,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冯道却是做了大大的好事!无论什么时候老百姓的性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