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珺老师是读库的作者,也是王南老师的多年好友。在“建筑史诗”系列第十一册新书《大汗之城》热乎上架之际,贾珺老师以此文为我们细致梳理了元代建筑的历史脉络。
想要领略蒙元建筑别具一格的杂糅风采,寻访元代建筑何以不拘法式,《大汗之城》可以作为指南。
公元1206年,即南宋开禧二年,金朝泰和六年,宋金两国又一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在权相韩侂胄的竭力建议下,宋宁宗下诏北伐。金军立即展开反击,各路宋军纷纷惨败。
正在双方浴血奋战之时,北方大漠上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草原各部落,在斡难河(今蒙古国境内的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各部领袖为其献上尊号“成吉思皇帝”,史称“成吉思汗”。
蒙古铁骑天下无敌,宋金两国真正的噩梦就此开启。1215年蒙古大军攻破金中都,1233年-1234年又连破汴京、蔡州,金朝灭亡。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东征西讨,花剌子模、西夏、大理诸国纷纷被灭。1260年拖雷第四子忽必烈在开平登基称帝,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五年后元军抵达临安城下,南宋太皇太后谢氏、宋恭帝赵显率百官出降。又过了三年,元军在崖山海战中全歼宋军,南宋彻底灭亡。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1368年明军进入大都后宣告终止。从1271年算起,前后持续九十七年;如果从成吉思汗称帝的1206年开始算,历史长达一百六十二年。王南老师“建筑史诗”系列第十一册写的就是蒙元时期的中国城市与建筑,书名定为“大汗之城”。《大汗之城》,“建筑史诗”系列第十一册,王南 著,读库出品。“大汗”又称“可汗”,原是北方游牧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后来成为一国之主的尊号,《旧唐书》有载:“可汗者,犹古之单于。”蒙元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大多是皇帝,但大家仍习惯将前期的几位君主称为“大汗”。蒙古人本是游牧民族,平时住在俗称“蒙古包”的毡帐之中,在草原上流动迁徙,以放牧、狩猎为生,不建固定的房屋,更无城市可言,其生活景象正如元代诗人萨都剌所咏:“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随着帝国版图的拓展,历代大汗效仿先进的农耕文明,陆续建造了四座都城。1235年,第二代大汗窝阔台在漠北鄂尔辉河(今蒙古国境内)岸边一座回鹘旧城的基址上修建了第一座都城哈拉和林,征召许多汉族工匠构筑城墙和各种建筑。忽必烈于1256年在草原的滦河上游修筑了一座城池作为自己藩府的大本营,起名为“开平”(遗址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1263年定为“上都”,取代了哈拉和林的地位。后来上都长期用作元朝皇室避暑的夏都,不断增筑,全城包含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垣,2012年其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忽必烈下旨在金中都旧城的东北营造一座新的都城,1272年定名为“大都”,意为雄视八表的“宏大之都”,而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称之为“汗八里”。此即明清北京城之前身,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的辉煌杰作,平面轮廓近于方形,同样拥有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城中道路构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驾崩,元武宗海山夺得皇位,下旨在大都通往草原的途中“旺兀察都之地”(今河北张北县馒头营乡)建造元中都城。中都城存世时间仅五十一年,元末被红巾军烧毁,少有人知。蒙元时期不但先后兴造了四座都城,还模仿汉族样式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坛庙、寺观、店铺、府邸、民宅、园林,如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所言,堪为其逐步“华化”的重要佐证。保存至今的元代建筑不下千座之多,数量远超之前的唐宋辽金各朝,时代特征显著,自成一系。这本《大汗之城》正文共有六章。其中“燕京梦华”“大都宏图”“草原夏都”三章重点讲城市,先补叙北宋开封和金中都的繁华旧貌,再详细描绘元大都和元上都的壮丽图景;“故宫遗录”介绍已经消失的元代宫阙;“异域风情”“中土真传”二章分别讨论元代建筑如何吸收外来影响和继承中华传统,一反一正,适合对照着看。蒙元帝国的势力范围横跨欧亚大陆,在中国统治区内不但有大量的汉族臣民,还有蒙古、畏兀儿(维吾尔)、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以及众多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色目人”。蒙古人和色目人居于社会上层,掌握了显赫的权力和巨额的财富,在学习汉族文明的同时,也保留了很多本民族的习俗,在建筑上有鲜明的反映。同时元代对所有宗教都采取宽容的政策,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祆教、摩尼教共存发展,带来了极为丰富的宗教建筑形式。另外还有不少远方异族的艺术家和工匠移民中土,参与建筑营造。这几个因素导致元代建筑充满浓郁的异域风情,与其他朝代迥异。昔日蒙古人在草原上游牧,强调“逐水草而居”,通常会寻找大片水面,在岸边驻扎。皇帝、皇后、太子、太后各拥一组大型毡帐,环水而立,称“斡耳朵”。营建元大都新城,特意将两个湖泊纳入城市核心,皇城以太液池为中心,大内宫城、隆福宫、兴圣宫环池而建,似斡耳朵格局之翻版。四座都城中除了各式房屋之外,还保留了大片空地,用来搭建毡帐,表明自己对草原旧居念念不忘。很多皇室成员、部落头领都更愿意住在大帐中,不太习惯住房屋。蒙古人崇尚白色,宫殿屋顶多用白琉璃瓦,与蒙古包同色。
以前民间有句俗话说:“骆驼见柳,蒙古见酒。”——骆驼喜欢吃柳条,蒙古人爱喝酒,见了便不肯走。元代宫廷殿堂内多设大酒瓮,足供豪饮。地面铺厚厚的地毯,墙上挂波斯等国进贡的各色毛毯以及名贵的黑貂皮、银鼠皮做成的“壁衣”,冬季有保温御寒之效,仿佛蒙古包内景重现。
阿拉伯人也黑迭儿曾经担任负责制作庐帐的“茶迭儿局”总管,精通营造事务,亲自主持设计大都宫殿、御苑,吸纳了很多中亚、西亚建筑手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液池琼华岛上有一座温石浴室,方形平屋顶,上置镀金宝瓶;东坡柳荫下另设三间东浴室,内部分为九室,形如洞窟,相互连通,中央有石刻蟠龙口吐温泉,萦绕各室,香雾弥漫。这种设施显然源自拜占庭帝国的高温蒸汽浴室,又兼具西亚园林喷泉之趣,在元代王振鹏的《大明宫图》上可以见到类似的景象。想象一下蒙古大汗在浴室中大汗淋漓的样子,与唐玄宗、杨贵妃的华清宫汤池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格调。元代王振鹏《大明宫图》上的喷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藏故宫武英殿庭院西北尚存一座名为“浴德堂”的浴室,被认为是元代遗物。此堂前室为三间歇山建筑,后室为方形平面,上罩穹顶,内部满铺白琉璃砖,顶部开窗,室外有井亭和锅台,可汲水入锅,再烧水为蒸汽,输入室内作沐浴之用。
全国各地都曾经兴建类似的浴室,风气一直延续至明代。今江苏南京中华门西南侧悦来巷中有一座瓮堂,据专家考证是明初大报恩寺的附属浴室,其池浴间和炉灶间分别为方形平面和八角形平面,各以砖砌圆形穹隆为顶,与故宫浴德堂颇多相似之处。
南京悦来巷瓮堂平面与剖面图。选自《建筑史学刊》2021年第2期
元上都宫城大安阁外有一座水晶殿,元武宗时期所建的大都兴圣宫内也有两座圆形平面的水晶殿,均以中亚地区传入的玻璃为墙,莹莹剔透,宛如神话中的龙宫宝殿,同样令人称奇。建于至元年间的大圣寿万安寺是元大都城内最重要的佛寺,其核心建筑大白塔由著名匠师阿尼哥设计完成。阿尼哥是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王室后裔,又是大元国师八思巴的嫡传弟子,擅长建筑、雕塑之术,极有巧思,官至大司徒,所造白塔通体洁白,巍峨雄壮,为典型的藏传佛教喇嘛塔样式。大圣寿万安寺明代更名为妙应寺,现存殿堂均非元代原物,惟有白塔维持旧貌,与阿尼哥在五台山塔院寺建造的另一座白塔遥相呼应,被明代诗人杨四知赞为:“梵宇宏开壮帝都,碧天突起玉浮图。”元代之后,这种形如宝瓶的喇嘛塔在中原各地和藏地都曾大量兴建,成为中国佛塔的一大流派。左图为北海永安寺白塔,右图为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北塔。选自《大汗之城》内页汉传佛教建筑中也不乏外来艺术的印记。例如泉州又名刺桐,元代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商业港口城市,城中有一座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历代屡有更易,其大雄宝殿经过明代重建,仍具元代遗风,殿前月台须弥座嵌有七十二幅辉绿岩的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后廊檐间两根截面为十六边形的石柱上雕刻了二十四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草图案,而殿内的斗栱则雕成二十四尊形态各异的飞天伎乐形象,尤为生动可爱。泉州清净寺是一座西亚风格的清真寺,大门拱券外廓呈伊斯兰式样的火焰形,内含三重拱顶,纹饰精美,后墙上还刻着两行阿拉伯文。礼拜殿平面为凸字形,采用石砌围墙与立柱。杭州真教寺又名凤凰寺,后窑殿由“回回大师”阿老丁(与《一千零一夜》中《神灯》故事主角阿拉丁同名)设计建造,不设木构梁柱,在厚墙围绕的三个方形大厅上空以特殊的层叠手法砌筑圆形穹顶,外观表现为中国本土风格的攒尖屋顶,更有兼容并蓄的趋势。杭州真教寺后窑殿平面与剖面图。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元朝建筑所体现的诸多异域元素,是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特征,也是不同文明通过“一带一路”彼此交流互鉴的最佳见证。岁月荏苒,昔日的殿阁楼台逐渐泯灭,幸好南北各地还有若干蒙元遗迹可以探寻,并且有王南老师这本《大汗之城》作指南,让我们今天依然有机会去领略蒙元建筑别具一格的杂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