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治疗湿痰的基础方
臣药是陈皮。半夏、陈皮相配,是二陈汤里主体的基本结构,也是治痰常用的一个配伍组合。半夏在这里是主要的药,因为它燥湿化痰的力量很强,同时又能和胃降逆,针对了痰浊之气的上逆、针对了湿痰,是非常合适的;陈皮,在这里它能够理气化湿,因为痰是湿聚而来,理气化湿有助于消痰理气又体现了“治痰要先治气;气顺痰自消”,半夏、陈皮这个组合,也就是本方名称叫“二陈”的来由。中药历来强调,有些药物采集以后要放一段时间,“陈者,良”。放一段时间,保持它的质量,同时缓和它的燥烈之性,这其中包括麻黄、吴茱萸、枳壳、狼毒、半夏、陈皮这六味药都有这个特点,所以半夏、陈皮“以陈者,良”,陈久的更好,当然这是在保持它药性、品质不变的前提下。两个药,是方中主体,是君药和臣药。一个作用,茯苓可以健脾,治疗痰湿要帮助脾胃运化,健脾胃之运,有助于治疗生痰之源;第二个作用,茯苓可以渗湿,和半夏的燥湿、陈皮的化湿结合,湿去,有助于消痰;第三个作用,茯苓可以治痰气的冲逆,茯苓在前面提到的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中,茯苓可以治疗水气的上逆,这里痰气上逆引起眩晕、心悸,茯苓可以平冲降逆,有助于降痰气之上逆。甘草是使药。甘草一方面和茯苓相配,有一定补气和健脾结合的作用,当然更主要在方中调和诸药,是使药。本方原书以乌梅、生姜作为药引子,“乌梅一个,生姜七片”。第一点,这种痰湿咳嗽,痰湿既有病理产物又有体质因素,往往咳嗽耗伤肺气,用一点乌梅可以收敛肺气,有助于止咳;第二个方面,本方半夏比较辛温燥烈,用少量乌梅,可以防止它辛温燥烈耗伤肺气,起到收敛制约作用;当然还有医家认为,要消痰,乌梅有一定酸收作用,可以聚痰,在全方以燥湿化痰为主基础上,稍用一点乌梅收敛,聚痰有助于涌痰,也就有助于消痰。这是乌梅作为药引子,作为佐使药的意义。一个意义,生姜本身可以温胃散水,有助于燥湿、有助于祛除痰湿;第二个意义,生姜和半夏相配,有相须和相制的作用,半夏、生姜相配就是张仲景的小半夏汤,那就是说,它能够通过散水有助于祛痰燥湿,同时它和胃降逆,有助于半夏的降痰气之上逆,所以它在这里,也有协同意义。当然后世也有一些方书,特别近代的方书都不写乌梅、生姜了,二陈汤就写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这也是一类看法。当然严格讲,乌梅、生姜放在其中,还是很有道理的。一个是治痰和治气相结合,体现在半夏、陈皮相配,治痰和治气相结合,体现了祛痰药和理气药相结合,这是治疗痰证的一些通则;第二个考虑到祛痰和健脾相结合,针对“脾为生痰之源”,标本兼顾,配伍上有这两个特点。
半夏用治湿痰,为何常与茯苓、陈皮配伍应用?
半夏为治湿痰之要药。湿痰乃由脾弱不能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司,水湿凝聚而成。《本草纲目》曰:“脾无留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必须依赖于脾阳的健运,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半夏、茯苓、陈皮均为脾肺经药,其中茯苓甘淡渗利,为渗湿健脾的要品,既能渗利水湿,使其从小便而去,则湿无所聚,又能健脾脾和中,使中气健运,则湿自化,以杜绝生痰之源。《景岳全书》有“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等说法,说明了治病必求其本也。半夏、陈皮辛温香燥,同入脾胃经,而半夏功专燥湿化痰,陈皮善长燥湿醒脾,二者相须为用,能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同时陈皮又为芳香行气之佳品,《证治准绳》中庞安常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而顺矣。”因气郁易生痰,痰阻则气机更为阻滞,故二陈相伍,以陈皮理气而助半夏化痰,使气顺则痰易消,气化则痰亦化,合乎“治痰先治气”之说。根据湿痰宜燥之、温之、祛之的治则,半夏常与茯苓、陈皮配用,以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目的,使湿去痰消,气机通畅,脾得健运,湿痰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