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快探寻!端午习俗中暗藏的健康秘密!

端午节安康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一天,承载着人们祈福、消灾的期盼。

今年,芒种刚过就端午,时值仲夏,正是皮肤病症及蚊虫肆虐的季节。趋避邪毒,成为端午节的主旋律。

端午节人们会早早起来,挂艾草菖蒲,栓五彩线,配香囊,洗端午浴,包粽子,南方地区还有赛龙舟,放纸鸢、吃五黄等习俗。

其实,这些习俗更蕴含了古人对时节的深刻洞察和养生健康之道让我们看看古人传承下来的习俗当中都蕴含了那些健康秘密!

一 艾草菖蒲—避毒除瘟

《荆楚岁时记》中曾经记录过人们当时采艾叶祛邪的场景:“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其一: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作用。而菖蒲自身具有毒性,有香气,同时还能驱蚊灭虫。两者合二为一户宅门,也安宅驱虫的好方法。

其二:艾草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在夏季这个皮肤并及虫蚊盛发的季节,能够达到消毒止痒的作用,而艾草全草入药,又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

二 吃粽子,消烦除热

糯米味甘,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的功效。北方以芦苇叶为主,南方以箬叶为主。粽叶本身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小便不利,有抗氧化、抗菌、抑菌的作用,是一种天然的功能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新原料。总体讲,粽子本身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适合初夏食用,这也蕴藏了古人对节气膳食选用的经验与智慧。

但是,吃粽子要有这几项注意:

宜热吃不宜冷吃 糯米加热后,易被消化酶分解,冷却时分子间凝固加强,不宜消化。

2 胃病患者不宜多食 蘸糖吃的太甜,糯米消化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腹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吃时应该搭配青菜、水果沙拉等,缓解肠胃不适。

3 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的患者,不要是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较高的粽子。

4 控制数量 普通人吃粽子一顿不要吃的过多,碳水、热量含量过多,女性一天不超过3个,男性不要超过5个。

心血管疾病患者、老人与儿童、胃病及肠道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都要少食或者不食

三 划龙舟 药浴

图片来自:南方日报网络版

划龙舟是一项体育比赛,划船是对人关节冲击最小,能够改善人体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拥有燃烧脂肪的作用,对改善腰肌劳损、肌肉僵硬及椎间盘健康,都有所助益。古人除了有祭祀的寓意,也是希望人们健康,获得祝福。

在北方,端午大清早,大家都会去河中洗洗手、洗洗脸,洗洗澡,去疾病霉运,一年不生病。在广东,人们会选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其实药浴本就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收到历代中医的推崇,药浴能够疏通经络,祛风寒、散内毒、协调脏腑等作用

习俗是一种文化

有先人的智慧与总结

也有今人的共鸣与传承

祝您端午安康!

-  一周两次  分享专业、有价值的养生知识  -

客官!在看一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