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餐厅被翻白眼了怎么办?

茶餐厅是香港独有的特色,也是香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香港本地人,还是在港读书工作的港漂们,每当不想动手做饭而只想简单解决一日三餐的时候,茶餐厅便成为他们的不二之选。
亲民的价格、接地气的街坊氛围、多元化的食物选择,成为了香港茶餐厅的最大卖点。
可是,这个看似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香港食堂”,它背后蕴藏着的香港故事和独有的一套术语,你又了解多少呢?
以及我们常常讨论的“为什么香港茶餐厅的服务员态度都比较差?”,原因又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一揭秘!

1

服务态度不好,是因为偏见吗?

说到香港茶餐厅,可能大家脑海里偶尔会浮现一幕幕“态度差”的画面。
茶餐厅阿姐不耐烦的语气,嫌弃的面容,直接粗暴的行为...
种种的悲惨遭遇,在众多港漂眼里,都以为是地域歧视的锅。
万万没想到除了这个因素外,这种“茶餐厅服务差”现象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香港的快节奏生活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香港,茶餐厅的价格比内陆高不了多少,但它的人工成本和店铺租金却是内陆城市的好几倍。
(图源:网络)
那么,香港茶餐厅是如何做到在如此高的运营成本和如此亲民的价格的情况下获得盈利呢?
原来!他们依靠的是超高的翻台率
同样一张桌子,香港茶餐厅一个小时需要接待的顾客数量可能是内陆城市的四到五倍,以此来补偿高昂的成本。
这也导致香港人在茶餐厅的用餐时间特别仓促,在茶餐厅闲聊都觉得是个奢侈的事情。
有时候,快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着急、缺乏耐心
顾客吃饭的时间稍微长了都会遭到服务员的嫌弃的眼神和不耐烦的语气。
这种现象对于那些刚来香港,对于茶餐厅文化不熟悉的港漂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对菜单的不熟悉、磕磕绊绊的粤语导致下单时间加长,耽误服务员的时间往往会招来他们的“翻白眼”。

2

中西融合,独创“港式”茶餐厅

当然,说到茶餐厅,最先闯入我脑海的还是各色美食!
香港茶餐厅源于1950年代,1960年代得到蓬勃发展。
最初只是模仿西式餐饮,只售饮料和小食的冰室,随后逐渐演变并且慢慢增加了不少主餐食物,以满足当时香港劳工阶层越来越大的外出饮食的需求。
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茶餐厅的食物款式日新月异,融入各地元素,可供选择的种类越来越多,真可谓是「要乜有乜」,可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
在不少港人眼里,港式茶餐厅可以代表香港人,是他们港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到茶餐厅代表性食物肯定是奶茶和菠萝油。
但其实除了这两样东西,还有很多其他的菜式,那么为什么奶茶和菠萝油就成为了茶餐厅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呢
原来之前,香港本地人为了学习西方人他们喝茶的文化,让没能力到高级大酒店喝“英式奶茶”(红茶加糖加奶)的普通市民也能喝到“奶茶”,茶餐厅便以几种较便宜的茶叶(如普洱茶、锡兰茶)混合冲泡来代替西方人常喝的单种茶叶冲泡的茶(如大吉岭茶或阿萨姆红茶)。
(图源:网络)
再加以代替新鲜牛奶的淡奶或炼奶,发明出当地基层版的奶茶,也就是我们现如今熟悉的“港式奶茶”
(图源:网络)
而菠萝油的前身其实是菠萝包,它是香港人在学习西方的烘焙技术后发明出来的“西点”。
他们用猪油代替牛油,再加入糖和蛋,烘焙出外型像菠萝的甜面包。
(图源:网络)
由于港人一直标榜自己过的是西式化的生活,因此奶茶和菠萝油便凭借他们与西式元素的紧密联系而成为茶餐厅的象征符号。
这样看来,茶餐厅是本地人将西风本地化的代表产物

3

避免社死,你要会这些暗语!

茶餐厅点菜,有自己特有的一套菜品术语。
掌握这些术语,除了可以减少“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外,还可以大大缩短下单时间,避免服务人员不耐烦的表情啦!
大家快记笔记!
如果说“牛意”、“西多”、“黑汁”这类缩写、简写还能勉强懂意思的话,那么“靓仔”“靓女”指代白饭和白粥、“细蓉”表示云吞面、“下火”是皮蛋瘦肉粥,对香港生活小白来讲,就是摸不着头脑...
(香港茶餐厅术语食品篇 源自:广东话资料馆)
饮品篇就更离谱了,知道的就明白这些饮料用数字谐音替代,不了解的还以为是什么摩斯密码...
“肥妹”、“女人”还有“和尚跳海”,这些代称其实你喝过一次就能明白其中深意。但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不懂真的可以理解...
(香港茶餐厅术语饮品篇 源:广东话资料馆)
不说不知道,一家小小的茶餐厅,背后竟蕴藏如此有趣的文化和故事!
知道了这些,再掌握一套茶餐厅术语,下次踏进茶餐厅的门口再也不怂啦~

一只柚子

CUHK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