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 看盛军出演范中华,再议其父盛澄文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大合集

看盛军出演范中华,再议其父盛澄文

江都  张强

作者张强,江都人,80后,金融学硕士,2014年进入银行系统工作。扬剧艺术爱好者。

【参阅】

怀念盛澄文先生

盛澄文:戏曲界公认的“多面手”

近期,有人将市扬20年前创排的三本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悉数上传至网络。三本戏汇聚了当今市扬中生代的几乎所有人,而且这种汇聚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叠加,没有过分突出哪个演员、也没有过分渲染某些情节,乐队的呈现、曲牌的编作、演员的表演都是不错的,非常值得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去欣赏。事实上,这三台戏的相继问世,也是市扬从低谷中逐渐重生的开始。此后的时间,有些人逐渐变得成为翘楚、有些人逐渐开始转向幕后,而有些人直接就逐渐远离了扬剧。由于不是本文的主题,在此不再多述。

盛军在此中饰演的是范中华,于是我便将相关的视频转发给了陈梦生老先生。个中缘由很简单,老先生和盛军的父亲——已故扬剧名家盛澄文先生是数年的金兰至交。想不到的是,盛先生虽已故去数年,也许盛军一家也已释怀,可之于盛先生的离去,陈先生对此还是那不可触摸之伤。言语之中,依稀可见耄耋之年的老人对故友的那种别样情怀。

江河奔腾的历史自然是不可逆转的,一味停留在过去倒也并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因此,对于当今的扬剧艺术生产,必须要用发展的视角、积极向上的思维去对待。但是,过去的历史、过去的老艺人所留下的那些真正属于扬剧艺术的家底却实实在在的值得珍惜,而且这种珍惜应该是一种自觉和本能。盛澄文先生就是扬剧届不胜枚举的老艺人中的一位,而且是有特点、有才情的特殊一位。本文余下的文字,只想讨论一个话题:盛澄文先生给扬剧留下了什么?或者说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余老艺人,盛先生的长处在什么地方?盛澄文先生值得学习的方面有哪些?我认为,答案主要有以下:

首先,盛先生的人生阅历是丰富的。如何的丰富,在此不再多述,可参考陈梦生先生所写下的更为官方的文字。那些年的起起伏伏、背后的种种无奈和心酸实属于特定时代的产物。历史不可更改,如若不然,省扬剧团阴盛阳衰的局面或许能够扭转。至少,如果有盛先生和周小培先生再多耕耘二三十年的话,我们能够有的想象空间绝不是如今的这般。可恰恰是得益于这样的阅历,盛先生有较之于扬州(江都)地区同时期艺人更为广阔的胸襟、更为开阔的视野,所以他对人的方式、对事的方式、对待艺术的方式自然也就与众不同。

其次,盛先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其实人的思维也是这样,唯有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所从事的工作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有改进和创造。盛先生兴趣爱好广泛、交友遍天下,所懂得的事情、所掌握的技能源自于扬剧却又远远的超过了扬剧,这一点从盛军身上实际上也能体现出。至少,盛军对于书籍的热爱程度或许超过市扬其他演员的总和。有着这样的活跃思维,他对于事物的认识程度、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程度远远超过了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更不用说是在那个年代相对而言还是那么单纯的戏曲艺人,所以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扬剧演员,他的艺术造诣绝对不可能差。

再次,盛先生的技艺是全面的。至少,我们掰着指头数的话,从文武老小生到净行和丑角,能够悉数演遍的扬剧老前辈,或许真的不多。实事求是的讲,对于过去的艺人,以及他们在困难时期所做出的贡献,当代的从业者并不是太愿意去关注。这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种行为即使不算是数典忘祖,但不论如何都算不得上是对历史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到,如果以今人的视觉习惯去回视,某些扬剧老艺人也许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极高的天赋和上乘的发挥,比如演唱、比如表演,但如果从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综合的尺度去评判,他们的某些方面确确实实算不上圆满。换句话说,有些老艺人,搬一张凳子让他(她)坐着唱,或许会不错;有些老艺人,用现在的技术手段做到音配像或者像配音,或许会不错。但如果用一个表演艺术家的定义去归纳,他们或许还有点距离。但是,盛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很全面,他在各个方面都有斩获。如果用一串顶针去描述的话,他是既有扬剧的乡土本味又有与时代同步的节奏感;他既会唱也会演;既会演也会写;既会写也会导,他的作品既有扬剧的本味也有与时代发展同行乃至超前的节奏感......舞台上的他,是一个唱念做打兼备的演员;舞台下的他,是一个博古通今皆擅的全才。在今人看来,“能说会道”也许已是一个带有戏谑和嘲讽色彩的贬义词,但盛先生毫无疑问就是那个没有贬义色彩的“能说会道”的代名词。

如果把上面的三个方面再加归纳,我认为盛先生与同时期扬剧艺人相比,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盛先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今人看待“学文化”一词,或许会觉得理所应当,也会觉得这个词好像是一个已经被用烂了的、没有新意的词汇。可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里、在那样一个物质都极度匮乏的时期下,能够说自己“有文化”是特别不容易的事情,能够有条件、有机会、有勇气去学文化就更是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我们多数的扬剧老艺人在这方面都是有欠缺的,而这样的欠缺最后也是导致他们的艺术之路没有再进一步的主要因素。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盛先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在这方面的特长让他能够造就出诸多有别于其他艺人的方面。

用时下的网络用语讲,或许是上天也想看扬剧了,所以盛先生在壮年之际便与凡间道别而去了那个世界。正因为这般的英年早逝,他所留下的经典作品实际上并不多。如果对过往的历史不太了解的话,当今的戏迷、以至于有些专业演员或许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但不论如何,盛先生已用他的才学和人格在百年扬剧史上为自己写下了与众不同的篇章。

(明天头条为陈庆德《成长的岁月(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