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扬顺 | 致谢王慧骐先生——兼谢“丁中广祥”

【往期回读】

丁庆梅老师您好    野炊

老杏树下的村小

我帮老师建房    家有小姐

一株月月红,两个女孩

最严的师,最才的叔

竹墩苦哇鸟的传说

致谢王慧骐先生

——兼谢“丁中广祥”

江都  朱扬顺

作者朱扬顺先生:男,1937年出生,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经济学副教授。历任:丁沟中学教务副主任、江都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江都职工中专校长、扬州市树人中学校长、海南省珠江源高等技术学校校长;江都县(市)政协副主席(连任四届)。江都县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总干事。兼任江苏省教委督导(成教)、江苏省高教学会广播电视教育研究会委员、江都作家协会顾问等。长期从事大专、中专、普中教学工作,发表论文近30篇,文学作品20余篇。领导江都电大教职工创造的办学经验,被中央电大誉为“江都模式”,向全国推广。先后被评为江都市“二十佳”知识分子、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江苏省电大优秀校长和优秀创业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慧骐先生,这样称呼你,我总觉得有点不习惯,似乎有疏远之感。但称同志吧,又觉得太严肃,直呼大名吧,又觉得太唐突,于是只好从众了。看了你的《由“丁中广祥”引发的相关记忆》一文,颇为感动,觉得不能不写几句心语,以表谢意。

01

我已是耄耋老人,早已告别政坛,淡出文坛。谢谢你还记得我,并提到我的儿子朱朱。打开回忆之闸,我记得这几十年中,我们的交往并不太少,铭记于心的至少有这三次。

首次当是你写的1983年。那时我在丁沟中学任教务副主任,你与县团委的一位同事来丁中调研,我受命作为接谈人之一。我的宿舍在学校的最后排,你们深入到我家里交谈颇久。当然除正题外,还扯了一些天南海北。后来学校是否招待吃饭及我是否陪吃记不清了。好在那时候既不把“请吃”作为拉关系的手段,也不把“吃请”作为受贿的罪证。

(老丁中大门)

你在文中说到我的“一条腿像是在文革中致残”,可能是错觉。我估计你是按“文革”罪行推论的。在“文革”中,遭受迫害致残、致死的,不乏其例。像我这个年方20岁,在大学时就被打上“右”字烙印的人,“文革”中再受二茬罪似乎符合逻辑的。但实事求是地说,我这条腿是年幼生病,在农村缺医少药所致。“文革”并未伤及我这条腿,只是又一次伤及我的心,在伤口上重重地洒了一遍盐。

此后,我们曾有多次接触,那是历史的安排,1984年,改革开放之初,进行体制改革,需要充实一批大学生到县领导机构,我这个老范进也因“进一步落实政策”而有幸与你这位新生力量“同朝为官”。我调离了教育队伍,出任县政协副主席,兼县政府研究室负责人(时称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总干事),与你开会时经常见面,多有交谈。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相互默契的行动。那是为了江都大会堂的改造工程。你作为文化局长受命制定了方案,并向县四套班子做过一次汇报。其时碰到一件棘手的事,就是个别领导人竟然头脑发热,要把大会堂前面沿街砌成门市房,开设回民饭店等商铺。这样,把大会堂“闷”在里面,人们进出就只能钻“城门”。这种不伦不类的想法,也许出自当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流弊。你身为文化局长当然不同意,但似乎反对无效。我在政协分管科教文卫,为了支持正确方案,就请政协主席陈详同志向县委书记呈述政协意见。后来,直至“江都灯会事件”以后,才终于落实了你们提出的方案。我在幕后尽了一点微薄之力而已。

再往后的一次交往,就是你升迁省城后,我曾偕朱朱到《青春》杂志社探望过你。当时朱朱已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市司法局工作。拜访的目的也许一是看望老友,二是请你尽前辈之责,为朱朱点拨点拨。由于你在上班,我们仅是短暂交谈,也就握别了。

在别后的二十多年中,我与文学渐行渐远,更无由头打扰你了。对你的作品和行踪虽时有所见所闻,但只是“心领神会”而已。所有这些,与你至今还记得我,并提到我相比,深感愧意。

02

你所关心的朱朱倒是本性难移,或者用一句时尚说法“不忘初心”。他在南京市政府工作两年后,就辞去了公务员,应聘到河海大学社科学院担任法律课教师,五年后又辞职成为自由文化人。其间除兼任过上海三联的《读书》杂志社编辑和香港北岛主办的《今天》的编辑外,就一直在体制外拼搏。至今,他还北漂在京城。

(作者儿子、诗人朱朱)

现在,尽管他的头上除诗人之外,又多了两个头衔:艺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还发表了多篇艺术评论,其中有两部艺术论著,《中国新艺术三十年》(与吕澎、高千惠合著)和《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界颇有影响,后者获得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但是他对诗歌还是情有独钟,始终以之为主阵地。他常有诗歌的新作问世,平均2—3年出版一本诗集。他曾获得第一届刘丽安诗歌出版奖、第二届安高诗歌大奖,以及《诗林》、《上海文学》、《扬子江诗刊》等刊物诸多奖项。他曾应邀到法国、美国、荷兰参加国际诗歌活动,到北大、南大、复旦、首都师大等高校或举办讲座,或主持有关诗歌笔会等活动。他的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并先后在法国、美国出版了两部诗集。

你所指的那个“南京硕果仅存的诗人”的说法,那是当年《金陵晚报》为他撰写的一篇特写的题目 ,起初我也不太理解,仔细想起来,也许有着特殊的背景:当时中国诗歌面临冷清的局面,与他同时出道的新生派诗人们,有的去做影视编剧,有的转写小说,只有朱朱在诗歌领域,“仍坚持以艺术本身的立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写作,而且不隶属于任何文学流派”(引自百度网专题评介)。当然这仅是我的猜测,至于那位记者为什么这么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作为父亲和过来人,我还是注意提醒他时刻要谦虚谨慎的,何况“文潭”的水深着呢!谢谢你作为前辈对他的提醒,更希望你一以贯之,继续关心。

03

(0)

相关推荐

  • 顾飞:黄宾虹的得意女弟子,女子书画会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顾飞年轻时留影 顾飞出生于清末民初1907年,历经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朝,于2008年102岁时仙逝.她成长于军阀混战年代,那个特殊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催生了一批饱学诗书的民国学界" ...

  • 祝太子中学谢校长之女谢小婷出阁之喜

    初识谢小婷美女是4.30日来初试衣服,美女谈吐得体,举手投足间,温文尔雅,有着时下很少见的大家闺秀的气质. 5月1日良辰美景,气温适中,谢小婷美女在几位同事和闺蜜的陪同一下,亲临四月天摄影.娇姐为了准 ...

  • 困在系统里的孩子们——深度对话王慧琴校长

    困在系统里的孩子们——深度对话王慧琴校长

  • 王慧骐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读金实秋《蔬食记忆》

    --读金实秋新编<蔬食记忆> 王慧骐 老友金实秋先生是一位兴趣特别广泛的编选家,早年曾编过十几本各种类别的楹联汇总:后来专注于研究他的同乡汪曾祺,也写过和编过好几本书.更让人出其不意的是, ...

  • 王慧骐 | 鸟虽小,玩的却是天空

    鸟虽小,玩的却是天空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 ...

  • 张广祥 | 王慧骐先生的话,孕育了一本书

    王慧骐先生的话,孕育了一本书 张广祥 谁说说话不能使人怀孕的?王慧骐先生的话就孕育了一本书.感谢王慧骐先生! 到2021年8月21日,微信公众号"丁中广祥"顺利运行六周年了. 事实 ...

  • 王慧骐 | 父亲和他的“植保机械三部曲”

    父亲和他的"植保机械三部曲"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 ...

  • 王慧骐 | 写在扫墓归来

    写在扫墓归来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

  • 王慧骐 | 四个娃儿一台戏

    四个娃儿一台戏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 ...

  • 王慧骐 | 病房里听来的故事

    病房里听来的故事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 ...

  • 王慧骐 | 阿祥的年

    阿祥的年 南京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兼<东方明星>月刊主编.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图书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

  • 王慧骐 | 一得集

    [往期回读] "丁中广祥"2020年度运营分析报告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二八大杠 一得集 王慧骐 作者王慧骐先生,生于扬州,现居南京.中国作协会员.曾任江苏青年杂志社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