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督宗教文化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晚清,任凭列强的坚船利炮也轰不倒清王朝这座岌岌可危的大厦,天朝拿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与洋人在桌面上就一一化解了。任凭洋货的价廉物美也无法掠尽天朝的国库,动摇清王朝的根基,天朝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诚意,就把列强一一宠住了。天朝不怕炮,不怕抢。然而,西方基督文化的输入,最终推毁了清王朝这座大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只准许在开放口岸的城市进行传教活动,不准到内陆传教。1858年的《天津条约》签定后,外国传教士就可以进入中国内陆游历传教。从此,基督新教中国沿海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了,医疗,教育,文字出版与慈善工作成为传教士整个传教事业的核心。加上很多华侨,留学生在外都加入了基督教会,回到家乡亦推动了基督新教的发展。正因如此,中国的新式知识分子亦渐渐地加入了基督教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代青年人,在接受现代西方文明的浸润后,面对国家极为深重的民族危机,他们初步认知是,只有借助现代西方文明之普世价值才能解救中国于危难。
美国公理会
接下来聊一聊孙中山先生与基督教的渊源。孙中山在檀香山读书期间,他哥哥孙眉怕他加入教会,便于1883年夏天,把他从檀香山遣送回国内,回到翠亨村后,立志要破除迷信的孙中山与好友陆皓东一起,打烂了翠亨村北庙的神像,被村民群起而攻之,不得不离乡跑出香港。在香港期间才开始正式加入基督教会。
香港公理会
1882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屋仑神学院的喜嘉理,被美国公理会按立为牧师,受美国公理宗海外传道部派遣,并受北美四邑华侨的委托,回广东四乡传教。而香港则是华侨回乡必经之地。喜嘉理就选择香港立足,当他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幸而他认识了懂英语的温清溪(祖籍台山大步头)。温清溪见喜嘉理正在寻觅住所,便将必列者士街2号住处让给喜嘉理。后来与喜嘉理合作开设中文学校及英文夜校,又以学校为布道场所,接收信徒,设堂命名为“合众教会”。
香港必利士街
孙中山被哥哥从檀香山遣送回国,途经香港逗留的期间,就认识了喜嘉理。他再次来到香港必列者士街2号找他,喜嘉理就让孙中山住在二楼,自己住三楼,一楼则是讲道的地方,兼作“华童课室”。后来,孙中山介绍了他的同学唐雄,好友陆皓东由喜嘉理施洗入教,皈依喜牧师门下。1884年5月4日,喜嘉理为孙中山施洗。从此,孙中山加入了基督教这个大家庭,并取号日新。并从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广结众多教友,为孙中山革命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关系。
香港公理会教堂
喜嘉理缘由认识温清溪,得以在港顺利开展传教事务。孙中山缘由认识了喜嘉理,得以加入基督教,兼得区凤墀、王煜初、尹文楷、左斗山等教会名人的帮助,扩展了人脉关系,方便了孙中山日后到各处宜传革命,尤其是温秉忠、牛尚周、宋嘉树三连襟成为了孙中山革命的支持者,众所周知宋嘉树的女儿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妻子。宋嘉树为孙中山的革命提供巨大财力资助,而宋嘉树本身就是从美国神学院毕业回国传教的传教士。
宋嘉树合家
孙中山从“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督宗教核心理念与普世价值观中得到了启发,发现中国抱残守缺、愚昧顽钝的封建文化,已无法根治几千年积淤之顽疾。当见到香港被割让后,英国人通过几十年的经营,就把一个荒渔岛建设成一个新型城市,这样通过落后与先进的对比,在探索国家出路的初期,从基督宗教普世价值观里萌生出来的救国济民的思想理念便日趋成熟。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在日本与黄兴、章太炎等制订《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时,首次揭橥“自由、平等、博爱”之鼎革大旗。
孙先生在港求学时
基督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历史时期兼收并蓄,许多新式知识分子把内外文化高度结合,萌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理念,这也是历史的选择。腐败软弱无能的清王朝,终挡不住滚滚历史的潮流,最后,辛亥起义一声枪响,中国几仟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