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新专栏3】《红烛》——德育演讲稿
《红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诗作《无题》中写下了这一千古佳句。虽然作者本意是为了诠释情义之绵长,但句中的“春蚕”与“蜡烛”形象,在后世更多地用来形容广大无私奉献的教育者们。
从此之后,“教师”这一职业,就仿佛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贴上了“悲壮”这一标签,这会让人在淡然一笑之后,又凭空生出一抹凄凉与无奈。
可是后来,高中班主任的一堂课,改变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
回想起来,那堂课的细节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唯一铭记于心的,就是那堂课讲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巧的是,《红烛》的开篇也引用了“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我清楚地记得,当老师念完这句诗后,便把目光投向我们,若有所思地问道:“同学们,一说到蜡烛,你们会联想起谁?”
“老师!”大家异口同声。
“这么快?那你们说,老师和蜡烛,有哪些相似之处?”
“老师会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好的老师会投身于教育事业,至死不渝!”
……
“你们说的都很对。不过,孩子们,你们将来愿意当老师吗?”
被老师这么一问,教室顿时陷入了沉默。
无声的回答反而更加肯定。不愿意!因为苦!因为累!因为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句话:“凭什么?”
沉默被老师语重心长的一句话打破了。“孩子们,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你们,教师是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职业!”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高中生涯随时间流逝,而老师的这句话却时常在我的耳畔回响。
白驹过隙,逝者如斯。时间像一把刻刀,形留下了痕迹;心也得到了塑造。千帆过尽,柳暗花明。兜兜转转之后,我终于理解了老师当年的话语。也愿意站在三尺讲台上,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知是不是巧合,我成为老师的第一课,也是《红烛》!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当我讲解到这一句的时候,有学生主动提出了问题:
“老师,如果一个人的结局只会被焚烧成灰的话,那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呢?”
“是啊老师,人的一生不都会走向毁灭吗?那我们的价值又如何展现呢?”
突然觉得,人生真的像一个轮回。感觉此时向我提问的,正是当时青涩的自己。
“孩子们,那你们觉得,什么职业像红烛?”
“老师~”
孩子们拖着长声,好像面前的我有些可笑,更有些可怜。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愿意成为一名教师吗?”
“因为可以管学生!”
“因为名声好!”
答案五花八门。
“孩子们,我之所以愿意当老师,是因为在我看来,教师这一职业,是含金量最高的,是最有价值的!”
沉默的再次出现,诠释着历史的巧合性,也表现出了孩子们的疑惑。
“我给你们算一笔账,我们一起学习、生活的时间,多久?”
“三年!”
没错,一个人三年,那整个班呢?孩子们,你们的来处各异,将来也终究会踏上不同的旅途。可幸的是因缘使然,让我出现在各位生命中最美好的时期。我会见证你们的成长,你们的三年青春也会有我的参与。一个人三年、两个人六年、三个人九年!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我这一辈子又会有多少学生?这么多美好的三年构成了我的一生!你们说,这是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把它奉为圭臬。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辉,与时并明耳。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注定要放弃个人的辉煌。曾经的攀登者,到此时就要停下脚步,化身为台阶,以供后来者拾级而上。这样看来,台阶的命运的确算不得辉煌。但反过来想想,经过这一台阶,并走向顶峰的人,他们的辉煌,都会有这一台阶的参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的阶梯'!”
身为教师,就要有“红烛精神”。若问收获,便需耕耘!
泊头市第一中学
魏国新
2021.4.13
作者简介
2021 ARBOR DAY
ARBOR DAY
魏国新,男,201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初民学院,获得哲学与汉语言文学双学士学位。泊头一中2038班班主任。王青生班主任工作室第一期成员。
欢迎各省各地35周岁以下有志青年班主任加入我们,共同成长,联系微信1863370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