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读论语 21 | 中医之孝

中医之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是典型的官二代,而鲁国的政治属于多寡头政治。他向孔子请教,有遵从他父亲的意思,也有现实政治的需要。因为孔子当时已经是一颗“大树”,在文化和政治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有孔子团队的支持便是巨大的政治资产。当然孔子明白,鲁国是自己的母国,国家稳定利于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对于孟懿子关于“孝”问题的回答,既有对“道”的灵活运用,也有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当然在面对不同学生问相同的问题时,孔子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做了不同的回答,这边所谓的知人论世。不知人、不知事、不知势,如何能够引导人?“孝”是道,是一,也是多,但孝是德之根基,无孝必无德,无德之人自然无影响他人的能量。

有四个字与“孝”密切相关:

一是教。“教者,孝之文也”,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要教育人讲“孝道”,《弟子规》认为“首孝悌”,只有在先把“孝”处理好,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才谈“学文”。

二是敬。“孝敬”常常连在一起,孔子说“养”是“孝”的基础,但“敬”更重要,因为“不敬,何以别乎”?

三是顺。“孝顺”也是连着的,意思是不要逆着,不要对着干。

四是笑。通俗地说,“孝”就是要让父母长辈开心,不要给脸色父母看,所以孔子又说“孝”是“色难”,强调表里如一。

孝还有三层次(欧阳焕文师语):

第一:养父母之身。

第二:安父母之心。

第三:养父母之慧。

本文想讲中医人的孝道。在中医史上,因为父母生病,而请来的医生治疗无效才走上医学之路的中医人,不计其数,这里反映一个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假如不能保证父母晚年的健康,如何体现孝呢?古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无奈而心酸的话。面对这个问题,金元时期中医四大家之张从正,在其《儒门事亲》一书中说:“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行“孝”之人应该懂得中医。

中医人之孝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让父母家人健康。

第二、帮助有缘人健康。

第三、努力让时代健康。

第一个层次应该是中医人最基本上的要求。千百年来,中医一直为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但作为个体的中医人,修习中医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够通过自己的技术保证家人健康。当然有些问题需要使用西医治疗方式,但西医的本质是物不是人,西医体现的是经济效益,而很少讲家庭效益。作为个体的中医人不容易改变目前西医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但真正的中医人是能够运用自己的健康理念和掌握的医术,确保家人健康。让父母以及家人健康是最实在的孝道,健康是家庭幸福的基石。

第二个层次是中医人之孝道的扩大,但为什么说只能让有缘人健康呢?因为中医人也有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世界那么大、世人那么多,中医人能够帮得上的有几个人?中医名家扁鹊总结中医人治病时谈到“六不治”,分别是:“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郭玉是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的太医丞,他也提出中医治病有“四难”:“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

处于第三个层次的中医人,可谓“入道”,是真正的“大医”,当然真正的中医人也必定是以天下人的健康为己任。中国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发生了无数次影响范围大小不等的瘟疫,而拯救国人的还是中医人。他们把对家人之爱和对疾病之恨转化为对天下人之爱,他们是真正的“无私者”。所谓“大医”,如同唐代大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讲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所谓“道”无非如此,所谓“大孝”亦无非如此。

中医是大善、大孝、大慈之业,诸中医人谨识之。

(0)

相关推荐

  • 专题研学:作业学术化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专题研学,而专题研学要富有成效,作业学术化是重要策略. <论语>纳入高考北京卷经典阅读考查范围,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我们用心品读文化经典& ...

  • 论语:孟武伯问孝(2—6)

    孔子在从为政的角度去论述孝道的原则以后,继续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述孝道,特别是从具体的事情上去深入思考.孔子注重推己及人,比如孔子认为,父母时时担心子女成长过程的健康,子女也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和态度对待.孝 ...

  • 且将孝道寄心田——《论语》悟读【23】

    最是人间重晚晴,且将孝道寄心田. <论语>第二篇第七章: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请教什么 ...

  • 孝道共爱一同行——《论语》悟读【22】

    家国传千古,博爱弥世间.--题记 <论语>第二篇第六章: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 ...

  • 中医人读论语 2 | 孝是好药

    孝是好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们先讲一个故事,香港歌手王杰在一个电视采访的 ...

  • 中医人读论语-引子 | 专栏开篇词

    引 子 --<中医人读论语>专栏开篇词 我们先讲<五灯会元>书中的一则故事. 黄山谷居士往依晦堂,乞指径捷处. 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 ...

  • 中医人读论语 1 | 不修不明

    不修不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圣贤说,"道"与文字没有关系,但我们在传承"道&quo ...

  • 中医人读论语 3 | 重剑无锋

    重剑无锋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大凡研究<论语>的人,多数认为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或者把儒家理解为实用理性,把道家看做是出世的.任自然的学问.对于儒家和道家,如果 ...

  • 中医人读论语 4 | 健康密码

    健康密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最得意弟子之一."三省吾身" ...

  • 中医人读论语 5 | 使民以时

    使民以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段话曾经被人误解,尤其是"使民以时"这句,一些研究者认为,孔子的学问是站在官方的立场说话,或 ...

  • 中医人读论语 6 | 余力学医

    余力学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一文的第一部分就是来源于此,所以有人把<弟子规>看成是&l ...

  • 中医人读论语 7 | 何为学问

    何为学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的风格和曾子不一样,也区别颜渊.子路以 ...

  • 中医人读论语 8 | 德能生威

    德能生威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历史对于"轻浮"之人之作风,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评价,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讲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