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癌症患者会有这症状,及时规范治疗是关键→

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新发人数增加到457万,占世界的1/4。其中,约有70%癌症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能接受规范化镇痛治疗的患者仅为30%-40%左右,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癌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创痛,更会造成精神折磨,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少患者由于饱受疼痛折磨,导致失眠、食欲减退、疲劳和乏力,还可能出现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最严重的甚至选择了自杀。这一现状不得不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和思考!

2018年,由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Cancer Society)主办的顶刊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CA,IF=224)刊登的一篇综述强调:

癌痛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高免疫力,最终延长总的生存时间。因此癌痛治疗至关重要,其主要目标是使癌症患者的疼痛最小化、机体功能最优化、使抗癌治疗和康复治疗能够顺利进行,最终提高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癌痛治疗的第四阶梯疗法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WHO三阶梯疼痛治疗指南使用20年以来,完全的缓解癌痛仍较难实现;恶心、呕吐、便秘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癌症患者有时难以耐受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药物治疗的失败或者终止。因此,“多模式镇痛”的理念在近年来受到广泛推崇,通过将药物、介入治疗、神经调控、精神疗法、理疗等多种方法巧妙的联合应用。

多模式镇痛

神经阻滞    |   硬膜外镇痛    |    静脉/鞘内自控给药    |    脊髓神经刺激等

基于此,在原来疼痛三阶梯疗法的基础上,目前国际上已将疼痛治疗修正为四阶梯疗法:

1、非阿片类药物(NSAIDs)

2、弱阿片类药物

3、强阿片类药物

4、介入治疗、鞘内药物输注泵和神经调控等。

同时,每一阶梯都可以联合药物同时治疗,急性痛和轻度痛可选择低阶梯的疗法,慢性痛和中重度疼痛可选择高阶梯的疗法。

1. 区域阻滞麻醉技术

外周神经阻滞

是可以在床旁或者门诊超声引导下进行的安全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急性的术后疼痛、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慢性难治性癌痛患者。目前最常用于癌痛及姑息治疗的外周神经阻滞有:肋间神经阻滞、椎旁阻滞、胸壁神经阻滞、腹横平面阻滞、臂丛阻滞、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等。上述所有的外周神经阻滞都可以同时用化学药物进行神经毁损、射频消融获得暂时的镇痛效果。

2. 神经毁损阻滞术

(射频神经切断术、神经根切断术)

用药物、热或低温的方法破坏神经传导通路。主要包括内脏神经阻滞、上腹下丛阻滞、三叉神经节破坏术、腰部交感神经阻滞、奇神经节破坏术等。此类毁损阻滞术对于内脏神经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 神经调控

1965年首次提出,目前神经调控装置已经成功用于治疗多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在癌痛相关领域治疗方面,目前主要局限于治疗癌症相关的胸壁痛、后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盆腔神经损伤痛、放疗引起的神经损伤痛以及其他持续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鉴于在难治性神经痛领域的优异表现,我们期待神经调控将来能广泛应用于癌痛治疗,尤其是对于那些常规治疗失败的癌痛患者。

4. 植入式鞘内输注系统

这是国际疼痛界治疗癌痛和慢性顽固性疼痛的终极方法之一,对许多其他镇痛方法不能缓解的疼痛,该方法具有立竿见影的神奇疗效。

所谓鞘内药物灌注疗法,是指将一枚“小月饼”(药物泵)植入体内,药物通过鞘内给药泵,输入脊髓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疼痛中枢,从而缓解疼痛。用药量仅为传统口服给药剂量的1/300,达到更好更快的镇痛效果,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副作用。

此外,医师可根据患者个体病情的需要,体外调节药物的剂量。更值得一提的是,患者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体外遥控器,只有半个手机大小,如果有爆发痛发作时,患者可以自己一键式爆发给药,药物在短短几分钟内控制住爆发痛,相较于口服药物进入体内,需要消化吸收,至少半个小时以上才能起效,这个小小的遥控器,能够更快更便捷地管理好疼痛

新疗法带来新希望

71岁的俞大叔在2020年查出肺癌低分化腺磷癌,1年后MRI提示发生腰椎轻度压缩性骨折伴随椎骨转移,全身疼痛剧烈,无法忍受,每天口服近200mg吗啡和芬太尼镇痛贴剂才能勉强控制,除了忍受恶心、便秘等吗啡的副作用外,俞大叔每时每刻还要担心爆发痛的发生。

患者因疼痛每天承受巨大的痛苦,无法正常走路,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痛苦万分。家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寻求到了我院麻醉科许平波副主任。许主任在综合俞大叔的情况后,确定疼痛与弥散性的骨转移相关,口服途径副作用明显,已无法从止痛药加量中获益。决定为俞大叔实施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

俞大叔的脊柱因为转移有部分已经被肿瘤侵犯占位,发生狭窄,许主任在术前对手术穿刺路径做了周密的方案准备,最终仅用两小时,患者成功植入鞘内泵,由原来每天的多渠道给药,转化为每天鞘内泵0.6mg的背景剂量,无须吃药及辅助镇痛贴剂。患者自植入鞘内泵以来,已经能正常下床走路,睡一个好觉,甚至外出,不再被疼痛和副作用困扰。

自这项新技术开展以来,肿瘤医院麻醉科许平波教授在张军主任带领下已独立完成多例IDDS的植入,帮助多名患者回归舒适、愉快的社会生活,更为肿瘤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哪些患者适合植入式鞘内输注?

1、需要长期大量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不能耐受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毒副反应者;

2、经济条件允许,预计预期生存期>3个月,且无相关的穿刺和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均可考虑;

3、经保守的药物治疗无效,不能够使用其它疼痛微创治疗方法。

哪些患者不适合植入式鞘内输注?

1、现有感染;

2、病人BMI<16或体型太小无法适应泵的体积和重量;

3、脊柱存在异常,这可能使导管的植入和固定变得复杂

面对癌痛,患者不要“忍”

大家有个根深蒂固的老观念:有痛忍一忍,介入治疗是癌痛治疗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到最后关头才可以使用!癌痛作为肿瘤病程中的伴随过程,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如流水一样不断发展变化的病理状态。

介入治疗的发展延长了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减少阿片类药物带来的过度镇静、呼吸和循环抑制等不良反应,从而为终末期患者提供一个能够与家人良好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来度过人生中最后的时光。攻克癌症之路是坎坷的,征服癌痛之路亦是艰辛。最大程度减轻癌症患者疼痛就是为每一个生命带去尊严。

专家介绍

近期热文

这个肿瘤80%患者因体内这两个基因“叛变”而致癌

【点击查看】

@所有人:肿瘤医院疫情防控最新就诊公告!

【点击查看】

【便民】周六门诊再推新举措!详见→

【点击查看】

文稿:许平波

编辑:王广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