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AI买家阿里巴巴

12月10日,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AI初创企业旷视科技正在与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潜在投资者谈融资事宜。该知情人士称,旷视科技旗下AI平台Face++也在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商谈融资。

阿里巴巴和旷视科技对此消息都表示不予置评。

这已经不是阿里系第一次投资旷视科技了,去年11月,旷视科技获得了4.6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中就包括了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蚂蚁金服。

除了旷视科技,阿里正在对AI赛道的优秀赛手展开全方位的“买买买”,与此同时进行AI战略布局,构筑阿里AI帝国。尽管阿里不强调AI技术、不是最先战略卡位AI的巨头,但现在看来,阿里已经成为中国与百度相当的一支AI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处于领先地位。

马云成AI超级买手

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阿里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方,甚至可以说,对AI赛道的投资已经成为阿里巴巴与新零售投资并行的轨道,此前坊间就有传言,马云欲买下半个AI赛道的玩家。

一方面,“CV四小龙”已投其三。

在2018年的AI创投领域,以单笔融资额来看,具有广泛应用场景和较强商业化能力的计算机视觉(CV)占据绝对优势,这一领域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就形成了以商汤、旷视、依图、云从“CV四小龙”主导的格局。

阿里投资了其中三家,除了旷视科技,还投资了商汤和依图。在今年4月份,商汤科技完成了6亿美元的C轮融资,领投方正是阿里;2016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的云锋基金完成了对依图科技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的领投;2017年5月,云锋基金再次跟投依图科技的C轮融资。

另一方面,AI芯片领域,阿里频繁出手。

今年阿里宣布将自主研发Ali-NPU一时间轰动业界,在此前阿里就已投资了AI芯片领域的核心玩家,2016年,阿里和腾讯一起领投美国AI芯片公司Barefoot Networks。2017年阿里更是密集出手,当年11月,阿里领投了人工智能公司Kneron(耐能)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10月,蚂蚁金服和三星领投了深鉴科技4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深鉴科技芯片聚焦在安防行业;8月,阿里参投寒武纪的1亿美元A轮融资,这使得寒武纪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个独角兽创业公司,寒武纪是AI芯片明星公司,华为麒麟970 AI芯片有它的贡献。

阿里巴巴最轰动业界的AI芯片动作则是今年4月收购唯一拥有自主嵌入CPU IP Core的国产芯片公司中天微,当时正值中兴被制裁期间,中国科技产业有“芯片焦虑症”,阿里巴巴大手笔收购中天微后,成立AI芯片自研团队,此举助长了自主研发芯片的潮流,包括百度在内的多家公司加入自主研发芯片的行列。

阿里成为投资“极客”

过去几年阿里和腾讯都在“买买买”,但不难发现两者“购物逻辑”的不同和转变。

就腾讯而言,其最多投资聚焦在文娱赛道上,比如今年就同时投资了两大游戏直播公司虎牙和斗鱼;在哔哩哔哩上市前就已投资,今年10月再次增持3.176亿美元的股票;今年4月又追加快手4亿美元投资;今年3月领衔投资“拼多多版头条”趣头条2亿美元,这些投资都与腾讯大内容或新文创战略息息相关。

就阿里而言,其投资方向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无线阶段:在2014年IPO前,其投资逻辑是买下半个移动互联网,构建自己的互联网王国,重要的投资有微博,阿里还收购了优酷土豆、高德地图、UC、虾米、天天动听、友盟、豌豆荚等一众明星移动互联网公司,这完善了它的互联网版图,实现了移动化转型,这一阶段腾讯在“甩包袱”,以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形式,与搜狗、58、京东等战略结盟。

2、上街阶段:在IPO后,阿里巴巴的投资偏好开始转到线下,特别是在马云提出新零售前后,阿里更是大手笔“上街”购物,这个阶段投资/收购了苏宁、海尔日日顺、银泰、三江购物、华联超市、大润发、居然之家、饿了么、哈罗单车——这一阶段腾讯的投资也在实体化,甚至跟阿里出现了争抢,最著名的就是滴滴和美团,直接“叛变”加入腾讯系。

3、极客阶段:在新零售落地的同时,伴随着阿里巴巴NASA计划启动、达摩院成立等一系列从商业公司到科技公司转型的举措,阿里巴巴的投资偏好变得“极客”起来,成为AI市场,特别是在AI芯片和机器视觉市场,更是成为头号超级买手。

投资上的极客风,与阿里巴巴对AI的日益重视有关。

阿里的AI顶层设计

跟做无线互联网和新零售一样,阿里一边买买买,一边亲自动手,甚至可以认为,阿里巴巴买买买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自己消化。

阿里巴巴投资的目的不是等着被投资公司上市再拿到财务回报,这一点让阿里投资被诟病:投资的公司上市的不多,反观腾讯,却在不断收获上市公司,2018年更是迎来“丰收年”。

如果是投资,阿里就通过合作协议(如微博),或者生态协作的方式,让被投资公司与自己的业务协同,这难免会对被投资公司提出种种要求,部分被投资公司无法接受其中一些“强势”要求,转而反水,如美团。

如果是收购,阿里则会直接将其跟业务进行深度整合,比如上市前买买买的项目,大都被并入阿里文娱;再比如新零售买买买的业务,则在天猫新零售事业群下协同作战;就技术领域的投资而言,阿里云会负责对其进行消化。

今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前首席技术官、现在阿里云总裁张剑锋在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一家独立运营的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正是收购而来的中天微和阿里达摩院自研芯片整合成的一家公司。这进一步表明阿里巴巴在芯片领域强化布局,其对自主研发芯片的思路是:先让阿里云服务器用上自己的芯片,最后在开放给行业做普惠。

不只是芯片,阿里巴巴在AI技术上的思路同样是自己用好了再给行业。

阿里的AI基础技术先是围绕自身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天猫、淘宝、蚂蚁金服、口碑、文娱、钉钉、天猫精灵落地应用,今年双11,阿里巴巴四处强调AI技术的落地。阿里巴巴AI实验室是阿里AI基础技术产品化的载体之一,其最著名的产品就是天猫精灵,目前是中国智能音箱NO1,最近一次架构调整被调整为直接向阿里巴巴CEO张勇直接汇报,重量级得到提升。

AI技术的开放则是由阿里云负责,后者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和产业场景,落地AI得天独厚。

在IDC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占据了中国云计算laaS市场47.6%的份额。阿里云连续多个季度增速都保持在100%以上,三季度降低到90%,依然高速增长,阿里云已经成为跟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并列的云计算“3A”巨头。

阿里云现在有三驾马车:云计算、AI和物联网,通过发布各种ET大脑,推动AI在城市、医疗、健康、零售、航空、制造等行业的落地,IoT与AI则是天生一对,可以协同。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公布全员公开信,宣布阿里进行最新一次的组织架构调整,其中以AI战略的调整最为显眼,这其中包括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成立新零售技术部,以及陈丽娟带领的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进入集团创新业务事业群,直接向张勇汇报,可以看到,智能技术对于阿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不论是投资、自研和开放,阿里的AI技术布局都可以回到当初的NASA计划,整个逻辑是阿里正在从商业公司向智能技术驱动的商业公司转型。

从造手榴弹到造导弹

阿里巴巴给外界感觉到对技术变得十分重视,要从2017年说起,当时在面向阿里内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阿里技术大会上,时任阿里集团CTO的张建锋(行癫)表示:“我们也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并且实现了技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大会上,阿里公布内部代号为“NASA”的计划,这是阿里“新技术战略”的落地计划,它将“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新技术是马云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提出的“五新”的一个新,对于NASA计划马云有形象的解释:

“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从手榴弹到导弹模式,是阿里巴巴技术思维的转变。

阿里巴巴在2017年前,都是业务牵着技术的鼻子走,双11这样的极限业务场景不断倒逼技术进步,反过来诞生了阿里云等技术向的新业务,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阶段阿里的技术思维是手榴弹模式:一边是小打小闹,一边是人有我有,是战术需要,而不是战略需要。

2017年NASA计划后,阿里巴巴思路转变,开始由技术推动业务走,或者说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技术成为阿里的战略资源。阿里巴巴有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布局:达摩院,旨在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布局包括但不限于AI、芯片、IoT、OS、生物识别的领先技术,当时马云宣布在三年内,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超过1000亿,初期招揽100名顶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罗汉堂,吸纳全球科学家做基础科学研究;之江实验室,阿里与浙大等联合共建的基础科学实验室;2017年到2018年对芯片公司和机器视觉公司的密集投资,也是阿里巴巴NASA计划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阿里不再只是做立竿见影的技术布局,也面向未来进行投资,会投资很多短时间不会生效甚至处于技术曲线早期进而可能会胎死腹中的技术。

阿里之所以要投资AI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部分逻辑就是在前沿技术的探索,而且大有投资整个赛道进而不错过任何优秀选手的思维,这一点也可以从阿里的投资逻辑中看出,阿里巴巴投资总监谢鹰曾表示:

“阿里投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阿里实体业务的强耦合型投资,通过收购和投资增强集团业务,而另一类是探路型投资,当下业务关系并不强,但我们认为会对行业未来产生影响的也会投。”

当然,大都有业务结合,比如旷视科技的机器视觉技术,就已经应用于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等功能上。

阿里巴巴在技术上的一个优势是有大量的丰富的场景,包括阿里自有业务(包括电商、物流、金融、文娱和云计算几大板块)、阿里投资生态和阿里云产业生态。

就AI而言,前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很早就曾指出,阿里要做产业AI,“AI不应该仅是实验室里和PPT里面的概念,而是应该聚焦于产业AI。”具体来说阿里通过不同的ET大脑,将AI落地到行业,阿里虽然不强调产业互联网战略,却一直在做产业互联网。

阿里巴巴技术风格的转变,是张勇掌舵阿里巴巴的一大功劳,马云在准备退休的内部信中提到,张勇一大成就是让阿里巴巴从商业公司升级为智能技术驱动的商业公司。在阿里巴巴内部张勇被认为是在高速路上换引擎的人,“而且把拖拉机换成了波音747”。现在看来,张勇实现了对阿里巴巴技术引擎的更换。

BAT都有了导弹部队

不只是阿里,BAT都在各自的擅长赛道进行前沿技术布局。

今年9月,在“WAIC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腾讯和百度分别展示了大规模视觉计算平台“天擎系统”、AI医学产品腾讯觅影和自动驾驶技术。

在AI领域,百度是最早布局的互联网巨头,提出“AI First”口号比Google的“All in AI”更早。2013年百度就创立了深度学习实验室,2017年百度宣布全面转型AI,强调自己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AI公司,陆奇到了百度搞了业界AI盛会AI开发者大会,大有做成“南有阿里云栖,北有百度AI大会”的野心,2018年陆奇去职,李彦宏亲自站台AI开发者大会。

百度不只是通过百度大脑将底层AI技术开放出来,还推出了中国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度学习开源框架PaddlePaddle。就行业而言,百度重点放在了DuerOS和Apollo两大开放平台上,分别瞄准物联网和智能汽车。当然百度自有业务如金融、搜索、信息流、广告,也都要将AI“武装到牙齿”的势头。

跟阿里不同,百度的AI发展思路是先研发技术,再给技术找场景。在今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向外界展示自己不缺场景,从平台、技术、硬件再到产品上的AI落地。

腾讯先是低调探索,最初给人感觉有些浅尝辄止,2016年,腾讯低调成立了AI lab,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腾讯后来又投资了一系列的机器人公司,比如4000万美元投资明星机器人公司“优必选”;微信等事业群都有各自的AI团队,将AI用到产品中。

现在腾讯正奋起直追,在9月30日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中,腾讯整合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明确要强化对AI等前沿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在产业互联网的全新战略下,ABC(AI、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技术正在成为腾讯的战略重点,就AI而言,腾讯要让AI In All。

腾讯很重视人才,在关于什么是AI的要素的问题中,只有马化腾的答案提到了人才和场景。腾讯AI实验室的负责人从百度挖来,不过百度这样的顶尖人才不少,即便在吴恩达出走后。腾讯还挖来了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刘威和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阿里则挖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华先胜、亚马逊最高级别华人科学家任小枫,以及李名杨、王刚和聂再清等大牛。

人才布局是BAT建设“导弹部队” 的关键举措,就像当初的导弹元勋一样,今天的顶尖AI人才也在被巨头争夺,AI顶尖人才就是“旗帜”,他们不只是有价值等身的技术实力,也与很强的头羊效应,一个人加入一家公司往往可以带来一群顶尖的人才。

BAT对基础技术的前瞻布局,用技术推动业务而不是让业务倒逼技术的思路,价值巨大。

这一点,华为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华为做通信设备出身,其业务横跨通信设备、消费电子、软件解决方案、云计算等领域,与一般的中国科技公司不同,华为一直很重视对基础科研的投入。2016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华为排名第8,位居中国企业之首,当时已高出BAT等互联网巨头一截。长期来看,这种基础研究大投入让华为受益匪浅,比如华为手机,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处理器、AI操作系统等壁垒性底层技术,稳居国产手机销量第一,华为甚至发布了全球首款AI芯片且成功应用到旗舰手机。华为在通信市场的巨大成果,核心原因正是持续的技术投入。

现在BAT在技术投入上正在“华为”化,其中百度认知最早,AI技术领先;阿里场景丰富,AI商业化很成功;腾讯厚积薄发,志在必得,正迎头直追。

正如我此前所言,中国科技巨头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的投入,有望让中国本土企业的底层创新能力将越来越强,他们的积极投入会形成大量的技术成果,更重要的是会形成“头羊效应”,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加大对底层技术的投入,与政府、高校通过建立实验室这样的方式,来营造企业投资基础科研的氛围。底层技术投入一定会体现在上层应用创新上,那些曾经与中国企业有关的“不创新”词汇如:微创新、Copy 2 China乃至山寨,正在或者即将成为历史,中国诞生世界级创新公司也将只是时间问题。

科技巨头的军备竞赛

如果放到更大的视角来看,在基础和前沿技术投入上,硅谷巨头则已走出很远,它们的触角不只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甚至已经在生物科技、太空科技、新材料、超级高铁等前沿技术上进行布局。在不远的将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中国科技巨头或许也会在其中一些领域进行布局。

各大科技巨头都在“造导弹”,开展军备竞赛。

苏联和美国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军备竞赛,其逻辑是:

“如果敌人有了能够克敌制胜的武器,那么我必须有,这样才不会被敌人消灭。如果敌人没有克敌制胜的武器,那么我也要有,这样我可以毫无顾忌的消灭敌人。”

在20世纪50年代,那个“克敌制胜的武器”,就是核武器,美国和苏联都希望取得全球霸权,双方进行核竞赛,各自储备了可以毁灭地球数次的核弹头。今天“克敌制胜的武器”变成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前沿技术,冷战双方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巨头,军备竞赛的内容则是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特别是AI技术的应用。

我们不能否认这样做的价值,就像核武器的国防战略价值一样,前沿技术则是科技公司的国防,回望那些倒下抑或衰落的巨头,不论是诺基亚还是摩托罗拉还是雅虎,都能够发现一个共同原因:新的技术浪潮来了,他们没有跟上节奏。每一波新技术浪潮,都会重新洗牌,能够一直坐庄的玩家不多,如果有,就一定是对新技术进行战略重视,而且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玩家。换句话说,会造导弹并不够,科技巨头还要能用好导弹的场地和能力。

正如我在阿里巴巴推出NASA计划后所言:

任何一家科技巨头都有技术焦虑症,阿里巴巴不是第一家加入到“技术军备大赛”的玩家,也不是最后一家。我认为,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科技行业或将迎来技术军备大赛。与核武竞赛不同的是,技术军备大赛不会给世界留下隐患,因为互联网技术只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所以,我们希望看到科技巨头的军备竞赛,更加激烈一些。

热点追踪:

穿山甲联盟

谷歌百度新战场

小鹏汽车

拼多多被冤

斗鱼直播

虎牙的野心

小程序经济

小米估值≠苹果*腾讯

阿里收购抖音?

京东扶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