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只更一集,这部国产纪录片太任性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电影派
Vol.817

去年,一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火了。

豆瓣9.3,看过的人都说好。

影片为我们展示了故宫收藏的各种奇世珍宝,以及这些古董文物的修复过程;

更向观众们传达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正是有他们这群匠人的存在,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流传。

前不久,派爷在网上又看到了一部题材相似的故宫纪录片;

同样是匠心之作——

《故宫新事》(2017)

和《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这部纪录片也是由故宫博物院制作。

豆瓣高达8.8分;

可是标记看过的,只有300多人。

3月份的时候,《故宫新事》播出了第一集。

然而半年的时间过去了,第二集至今还没有播出。

因为,这是一部一年只更一集的纪录片。

(就是这么傲娇)

这追起来,可比任何美剧英剧都要煎熬。

之所以选择一年一更,并不是制作组为了吊观众胃口,故意而为之;

而是这部纪录片的关注的重点,正是一个正在长期进行的项目——

修复养心殿。


故宫每年的游客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奔着这座宫殿而来。

“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

据说当年雍正为了守孝,并且想为天下人做表率;

于是没有入住乾清宫,而是选择了陈设朴素的养心殿。

自他之后,清朝有八位皇帝把此殿当做寝宫,居住在这里。

正因如此,宫殿内陈设了不少古董瓷器、文玩字画。

到了晚清,殿内的陈品就多达七百八十余件。

由于时间的冲刷,未经修缮的养心殿一直未曾对游客开放。

几十年间,游客们只能与养心殿隔窗相望。

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殿内的文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也为了让游客们有机会一睹养心殿的真容;

故宫博物院在去年,启动了对养心殿的修缮保护工作。

整个过程,预计要五年时间。

而这部《故宫新事》,正是将镜头对准了养心殿的整个修缮过程。

所以才会每年春天,更新一集。

目前仅有的一集,讲述的正是殿内文物撤陈的过程。

人还是那群人,不过是从“在故宫修文物”,变成了“在故宫搬文物”

会弹吉他的书画装裱组杨泽华;

能聊哲学问题的木器组屈峰;

在第一集中都有出现。

大家可能都觉得,修文物是个手艺活;

但是谁也不会觉得搬文物也是如此。

但是,这绝对算得上是最高难度的搬家。

养心殿中,光是文物就有1800多件。

而且每件文物,都有其定制的箱匣。

毫不夸张地说,殿内全都是宝贝。

如同有些老师调侃的那样,殿内积压了百年的灰尘,也算得上是文物了。

墙上挂着的,是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

(才不是大清药丸)

桌上摆着的,都是各种琉璃、瓷器的装饰;

佛堂内,都是未曾与大家见面的字画。

殿中每一个物件,都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不仅有掐丝珐琅、玉石雕刻等各类工艺品;

养心殿中还有许多颇具西方艺术特色的西洋钟表。

这些造办处制器的文物,绝对是当时中国传统工艺的最高成就。

所以每一个步骤,老师们都要小心翼翼,保怀崇敬。

屈峰老师在撤陈时就说:

“摔我没关系,摔它可不行。”

文物们先要被送到文保科技部进行除尘维护。

擦擦抹抹、修修补补,是这些“除尘大师”们的日常工作。

正是有了他们,那些宝物才能恢复往日的光辉。

最后,修复一新的的文物要被送出故宫,去首都博物院进行展览。

文物的运送过程,都要有警车开道、特警押运;

场面十分壮观。

展厅里的每一件陈设,都要严格遵循养心殿原样。

这样才能达到文物展览的最高标准。

当然,修缮养心殿内的文物,只是整个工程的开始而已。

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古建筑的修缮,才是重头戏。

如同影片中所说:

“故宫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栋建筑都有它的生命历程。”

4年之后,养心殿将有超过80%的区域,面向公众开放。

到那时,观众们不必再为瞥见养心殿的冰山一角;

忍受攒动的人头和厚重的玻璃。

而是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贴近古时帝王们的生活。

保护好这些文物,才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最大敬意。

这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体现;

这才是一个文化强国,应该做的事情。

这样的片子,就算一年一集,派爷也愿意追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