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感冒篇)

原创 吴侃阳 岐黄火炬 2019-04-12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为主要特征。虽然《素问·骨空论篇》中早就认识到感冒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但感冒病名最初却是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书中在论述参苏饮的适用证时说,“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粘稠”,由此衍生出感冒这个病名。

感冒四季均可发生,皆为感受时令之气;如若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则称为时行感冒。《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善行而数变”。由于风邪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外感[六淫]之首,寒、湿、燥、热等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故感冒又可分为风寒、风热、风燥、风寒湿、风寒湿热等等病态证型。

事实上,感冒这个名称属于中医学术范畴,西医临床对于类似疾病的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主要是指鼻腔、咽和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其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少数由细菌引起,一般经由含有病毒的飞沫和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很显然,中西医对于感冒的学术认知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二者一虚一实,基本上不具备学术共通性。基于上述不同的学术认知,中西医对于感冒的治病思维完全不同,西医临床的治病思维主要是以杀灭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和细菌为主,而中医临床的治病思维则主要是调节患者机体外感“六淫”之后所出现的病态证型。

本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学术体系,中医临床一直都是依据着自己的学术规律服务于大众,但是在六十余年的[中西医结合]思维的扭曲之下,很多中医人就变成了不懂得中医学术思维的“中医师”,他们不但在临床上由于缺乏[证治相符]的学术概念而收获不到显著疗效,而且在学术理念上也都不明所以,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不中不西的自圆其说,乃至只能够跟随着西医咿呀学语。

对于感冒一病,西医存在着“七天自愈”的说法,这种逻辑思维的实质就是把疾病的痊愈完全寄托在机体的自行修复上,而中医药疗法主要是通过加强机体抵御外邪侵袭的能力、即扶正祛邪。所以说,西医的临床所为实际上是被动地等待机体修复能力的自行康复,而中医临床治疗则为主动修复和加强机体的卫外功能。这种“被动”和“主动”的区别,也就决定中西医临床对待感冒一病存在着学术认知和处理方式的明显差异。

由于西医临床目前还不存在能够直接杀灭病毒的药品,在临床上只有一些具备抑制病毒复制功效的药物,所以目前西医临床至今还无法有效地对抗流感,只能够让患者多开窗,勤喝水,再服一点抗生素预防继发性感染。很显然,这种治病模式可以说不是在治疗感冒,而且其抗生素预防继发性感染的做法多少有点突兀,因为在还不存在继发性感染的机体上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不合情理的。

由于当时继发性感染还没有发生,也没有发现相关的致病菌群,因而在这种状况下使用抗生素是极为不当的,其结果只会起到伤害体内某些有益菌群和相关脏腑组织的负面作用,所以说上述西医临床的感冒处置方式不能叫做治病,只能称作被动性的等待和某种特异性的伤害。所以目前西医临床只能无奈地将自己无法治愈感冒的临床事实转换为“感冒其实没得治”,甚至还断言“感冒的症状会持续一星期,不论服药与否”【1】等等。

应该说上述这种说法有点轻率,不太符合临床客观事实,临床上许多流感患者的生病状态常常会拖上一个多月、乃至好几个月都无法自愈,为什么他们不是“会持续一个星期”呢?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的初步估计,上个流感季节(2018年)全美有超过8万人死于流感,仅仅圣地亚哥一个县就死去190多人,其中不乏身体壮硕的年轻人。这个事实所提示的问题是,这些枉死者都没有感受到西医“七天自愈”学术预言的恩赐。

虽然我们觉得无须轻易地怪罪西医临床的这种治病之短,但某些人却反而将问题归咎于流感疫苗注射率过低。虽然笔者不否定流感疫苗具备一定的预防感冒作用,但问题在于西医临床无法预测所接种的疫苗是否与当令所肆虐的流感病毒相匹配。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初美国接种流感疫苗的有效率仅仅只是30%,也就是说有70%的患者注射流感疫苗后没有产生预期的预防作用;另据数据显示,2019年初的流感疫苗有效率为70%。上述连续两年不同预防有效率数据的本身就能够充分显示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效率的不确定性问题。

对于“感冒症状治与不治都会持续一个星期”的说法笔者也不敢苟同。因为在2018年流感季节笔者所收治的感冒患者中既有一、两天痊愈的,也有三、四天痊愈的,还有一周、乃至半个月痊愈的。其原因或者由于患者重新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患者所患证型多变,此外笔者也不否认自己临床有时会存在辨证失准的问题,如发现[药证不符]而失准时,笔者常常都会退回到原点重新进行辨证论治。所以说中医治疗感冒,只要做到[药证相符],何须七天?而所谓“七天自愈”的说法则更是不切实际,应该说如此铁口断言是极不符合学术精神的。

我们知道,中药饮片并不具备直接杀灭流感病毒的作用,中医药疗法也不具备直接杀灭流感病毒的功效;但是对于感冒而言,应该明白的是中医学说的病因观不是流感病毒等病原体,而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帮助机体驱除外感[六淫]之邪才属于中医临床治疗感冒的思维观。

譬如风寒束表者治以祛风散寒,外感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如此等等;中医临床通过辨证论治,扶正祛邪,即可见效。中医临床对于感冒有许多辨证方法可以运用,诸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中医临床治疗感冒的关键点基本在于医者的辨证论治功夫是否到位,是否能够达到[药证相符]的显效境界。

至于流感的预防问题。有些[中西医结合]论者在流感流行期间常常向民众推荐板蓝根、贯仲等清热解毒类中药让民众阶段性长期服用,说这些中药饮片可以杀灭病毒,是预防感冒的中医药疗法;中医药系列大学教材《中医内科学》感冒篇中也是这样说的。在这种不当宣教误导下,民众群起效尤,一时间洛阳纸贵,板蓝根等饮片价格直线飞涨。

事实上这是典型的学术误导,属于[以西驭中]的荒唐说教。板蓝根、贯仲一类中药为苦寒之品,依据中医关于“有是证,服是方,用是药”的用药规则,当身体还没有感受到外邪时是不应该乱服这类药物的;而且,长期大剂量预防服用必然伤及身体的阳气,机体阳气受伤,屏风破损,必然会使得使用者更加易于感受外邪。这哪里是预防?应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虐杀,也即庸医杀人。

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理论认为,健康与生病的关系基本上在于“正”与“邪”二者之间强弱态势所决定,正气充盈,外邪则难以附身;邪气之所以能够附上身,其关键点就在于机体的正气不足。所以说,中医预防感冒的正确途径主要是扶助正气,一般以玉屏风散等方剂益气固表,表固则邪莫能侵。这是中医预防流感的唯一正确之道。

其实对于中医临床来说,流感病毒是个什么东西一点都不重要,因为中医学说中根本就不存在“流感病毒”这种致病源学术概念,只存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病因概念,只存在外感六淫之后的[病态证型];中医临床只需要辨证论治就行了,扶正祛邪,感冒即可痊愈。

至于感冒痊愈之后流感病毒的踪迹如何,由于这个问题不属于中医学术范畴,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前者有一位中医师网友谈到中医治疗感冒问题时,就一直跳不过“流感病毒”这个西医病因学术概念的坎;当然,如若有谁实在想钻牛角尖的话,或许可以理解为入侵进入机体的流感病毒被经过中医药疗法整体调节过的机体给清除掉了。

中医临床诊治感冒必须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前者,有一对夫妻在流感季节相互感染,罹患流感。依照西医的学术理念来说,二者所感染的病原体应该为同一病毒,而且主症均为干咳无痰,其治应该一样。但是中医临床不这么认为,尽管二者都出现同一干咳症状,但其临床病态体征则呈现出明显的寒热差异,女生所呈现的是凉燥证型,男士所呈现的则是温燥证型;笔者分而治之,二人皆迅速痊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曾提出过相关问题,询问说二人的中药是否可以相互交换服用。笔者解释说,中医临床治疗不是针对所患何种流感病毒,而是针对患者中招之后身体所反应出来的病态体征和舌脉征象,所以不可以互换服用。由此可见,中医临床治疗感冒必须通过辨证论治,如若能够真正达到[药证相符]的临床境界的话,感冒是很容易治愈的。

由此可见,如若依据[中西医结合论]来使用中医药疗法,医者眼里应该只存在致病的流感病毒,可是中药并不具备能够直接杀灭流感病毒的功效;由于无[证]可依,他们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感冒也就如同盲人瞎马,乱治一气,对于患者有害无益。也正因为疗效不彰,他们就只能借用西医临床的不当说辞来蒙骗患者,重复诸如“感冒其实没得治”、“七天自愈”等一些不切临床实际的呓语。

正本清源:综上所述,对于感冒一病,西医承认自己其实“没得治”,而中医利用[辨证论治]等治病思维则完全可以治愈。中医临床治疗感冒,无须参考流感病毒的名称编码、及其形态与特性,因为中医临床不是依据杀灭“流感病毒”这种病原体的治病思维,而只是通过调节患者身体自身的生命力来将侵入体内的邪气驱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预防流感,只需要通过扶正固表来提高机体的卫外功能,御敌于机体之外,即使有外邪轻度侵入,由于正气充盈,机体本身就能够将其驱除。这就是中医学说独特的整体调节学术思维观。

也正是由于拥有整体调节学术思维,中医临床才能够化繁为简,以不变应万变,无论是面对何种流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无论流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出现何种变异,中医都能够通过[辨证论治]从容应对,中医无须像西医那样被动地跟随在细菌病毒变异的屁股后面穷追;所以在中医临床眼里,根本就不存在对于超级细菌病毒的恐惧。

上述显示,中医对于感冒的学术认知和临床治疗对比西医临床来说具备着明显的优势,那种希望借助“科学”的西医检测手段找出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原体的做法并不适用于中医临床;依据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完全能够达到有效地治疗感冒,抑制流感的扩散,乃至预防流感等目的。

总之,通过上述中西医关于感冒的学术理念的对比,我们能够体会到传统中医学术思维的超前特色。当然,笔者在此文中对比中西医临床治疗感冒的学术指导思维和临床效应,并不存在丝毫贬低西医学术之意,其本意只是进行学术探讨,只是为了正本清源,以厘清被[中西医结合]搅乱的中医学术认知。因为笔者从来就认为中西医之间的区别只是宏观医学和微观医学的学术认知角度不同而已,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更不应该相互否定。

就像治疗感冒一病为中医所长一样,西医在其他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同样也存在着自己的优势,中西医在临床上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在尊重彼此的医学学术规律的基础上,多进行临床互补,不应该采用那种[以西驭中]、以西医化的方式改造中医学说,这种不当做法属于超学术思维规律的行政干预,其结果只会剥夺民众求助中医的合法权益。

1】参阅威斯康星大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2010年10月所发布的《感冒白皮书》

作者简介:吴侃阳 知名中医学者。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1996年晋升为中国副主任中医师。1998年赴美国洛杉矶开设华夏中医诊所至今,现为加州中医针灸师联合公会顾问。出版《中医吟》,并主编《慢性腰腿痛》《骨与关节结核》等著作,撰写发表论文100余篇。

(0)

相关推荐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考点 中医外科命名与专业术语 第二单元 无菌术 考点 概述 考点 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与灭菌 第三单元 麻醉 考点 局部麻醉 第四单元 体液与营养代谢 考点 体液代谢的失调 ...

  • 学术思想大要  王成荣

    王老1954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并留附属医院妇产科工作.1956年在成都中医学院进修学习中医近三年,1964年秋时任主治医师的王老由四川医学院附院调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曾与王渭川.唐伯渊.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3

    认知疾病能够惟一吗?能够以西医惟一吗?<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思维形式的区别不在于一些形式反映一些客体,另一些形式反映另一些客体.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别的方面:同一个客体(或 ...

  • 名家| 抓住三阳,治在太阳,中医防治外感的优势在这里

    本能系统医学论 今天 12月2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原主任教.主任医师李致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马同学会"成立暨学术会议上发言.这篇题为"防治外感病是中医学独到的优势 ...

  • 阴阳感冒篇:经方治外感重点思维!(精读必有收获)

    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是针对经误治者.临证常见平素屡用退热剂.抗菌素 ...

  • 【阴阳感冒篇:经方治外感重点思维】

    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是针对经误治者.临证常见平素屡用退热剂.抗菌素 ...

  • 阴阳感冒篇:经方治外感重点思维

    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是针对经误治者.临证常见平素屡用退热剂.抗菌素 ...

  • 阴阳感冒篇:经方治外感重点思维!

    阴阳感冒篇:经方治外感重点思维!(精读必有收获) 三七生先生所著<感冒患者须知>主要是针对体较实者的三阳病和三阴病"始得之"病证,<小儿感冒误治恶果及救治方法&g ...

  • 倪师——给湖南百姓的一封信(感冒篇,得到感冒后该如何自保)

    这次在完成金匮后,我跟同学们去张家界旅游,本来旅游的心情应该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的地陪无意间却说出一件发生在当地的事件,令我非常的气愤,我认为有必要替湖南的百姓谋求一条生路,特地利用我的网页来为大家说明 ...

  • 中医儿科常见病(一)感冒篇

    什么是感冒: "感冒"是中医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西医学:"急性鼻炎"."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 感冒篇(三)--银翘汤

    透表法与发汗法.解肌法不同.发汗法.解肌法都是从汗腺分泌排异,透表法不是从汗腺分泌排异,而是从微循环出血排异,这是病毒本身特性决定的.我们持顺应自然规律的理念,我们知道一切生命都有本能特性,我们没有必 ...

  • 感冒篇(二)-麻黄汤

    流行感冒的症状表现是:"发热恶寒(体温升高到39摄氏度以上),无汗而喘.脉浮紧.全身颤抖,头疼,身疼,腰疼,骨节疼." 这是<伤寒论>表述的流行感冒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 ...

  • 零基础学中医之感冒篇(一)

    普通感冒--桂枝汤 如果感冒"发热恶寒,时有汗时无汗,脉浮缓.头疼,鼻塞,身无力".时而有汗,时而无汗,有汗的时候体温不高,一会没汗了,体温又高了,三十八到三十九度,没有太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