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沈尹默齐名,被称20世纪“书坛三杰”,所临楷书堪称极品
潘伯鹰
潘伯鹰(1904—1966),近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作家、文物鉴赏家。潘伯鹰的书名很大,与沈尹默、白蕉并称“书坛三杰 ”,是书坛“二王”书风的代表书法家之一。
潘伯鹰工诗文,而且还写过小说,其所著旧体小说《人海微澜》被导演郑正秋改编为电影《春水情波》。上海解放后潘伯鹰担任了“上海市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首任委员会主任,每参观或鉴定文物,他回家便追撰笔记,最终形成《观画录》《观古纪余》等文物鉴赏专著。
潘伯鹰书法
以书法来看,潘伯鹰一生学取诸家,并传承“二王”书风,却绝不拘泥于此,而能推陈出新,这便是潘伯鹰过人之处,也是其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当代书法的佼佼者并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上海书坛的原因。
潘伯鹰的书法具有很足的文人气息,稳重潇洒,挺拔劲健。再取法上他也广收博取,对历代经典都有涉及。潘伯鹰对楷书尤其是褚遂良的楷书用功最多,现在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他的很多临作,堪称惟妙惟肖。楷书以外,潘伯鹰行草书也很可观。归根结底,他的书法都是在文雅灵动一路。
潘伯鹰临帖
谈到“创新”,潘伯鹰不仅提倡“写楷书的同时,可以兼写一种草书或行书” 。反之亦然,这样可以体会到动静结合以及楷书与行草书笔法的一致之处。同时,潘伯鹰提倡“碑帖兼学”。
在《中国书法简论》中,他认为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只从字形看问题,而没有从笔法方面出发。因此潘伯鹰说阮元仅仅抓住了书法的时代性,却没有抓住要点。潘伯鹰认为,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虽然被号称是王右军南帖流派的,但是他们字形仍然保留了六朝风格,与碑版相似。所以“'南帖北碑’之说,是强行分割的,无根据的,不必要的。
潘伯鹰书法
潘伯鹰的“碑帖兼学”,正是其在“法古”基础上“创新”的体现。“自从王羲之精于隶法独成新派之后,中国书法的传统已与他分不开了”。凡是学书者,无不拱王氏为北辰。因此说尽管各时代的书法艺术风格不同,但其中有一条无形的线,成为一贯相承的脉络。“法古”,所效法的就是其内在的笔法。
潘伯鹰临帖
“法古”中的“创新”,离不开勤奋的练习,潘伯鹰在学书上所下的功夫,我们有必要谈一谈。他所用之笔墨,一向精良讲究。笔多为硬毫,大多数为狼毫、紫毫。墨必自磨,绝不用现成的墨汁。潘伯鹰对自用之笺纸、石章印泥,也极为重视,不惜用重金购置。以至于在晚年因患肝炎住院时,仍不忘写字读书。
对于我们在习字时的烦恼,潘伯鹰也说过,写字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越写越丑,是自己在进步,起码说明眼光在提高。可见潘伯鹰在学书方面确实有高于常人的一面,这些建议是“法古”的必备,没有勤奋的“法古”,怎能“创新”?
潘伯鹰临帖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潘伯英这样的书法天才却未享高寿,否则,他所达到的书法境界应该更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