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长城大迁徙 史上“最早的闯关东”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张吉营子村南之燕北外线长城遗址(也是秦、西汉初年、西晋长城) 冯永谦 摄

秦开却胡,筑长城、设五郡,为燕国拓疆千里,使燕国一跃成为领土面积仅逊于秦楚两强的战国中晚期的第三大国,并导致了大批燕国军民随之戍守、屯田于燕长城防线圈起的新疆域内。秦开修千里长城发生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燕国覆灭于公元前222年,据学者估算,当年燕国的总人口有三四百万人,在这长达78年的时间里,北迁入燕长城防区内的军民,不下百万众!这应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组织的“闯关东”,这一重大文化现象,或可称之为“燕人北迁”。

北迁燕人改变辽土族群结构

燕人北迁,改变了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族群结构,对东北文明的未来塑形,产生了意义非凡的深远影响。简言之,“燕文化”的根据地、策源地,从中原的河北移至关外的白山黑水。

两千多年前,河北燕国的人口构成,主要为“三类人”:“磁山文明”衍生的本地人口,东蒙与辽西南下的“红山人、夏家店人”,东迁入冀的“仰韶文明”催化的陕甘人,即周人。从血缘上讲,古燕人的身体里至少流着1/3的“东北血”。从燕国的出土遗物看,古燕人的“胡化痕迹”较重,该族群当为“汉胡混血”的结晶。古燕人地位很高,除周天子外,高居众诸侯国之上,恰恰是这一点,被史家与公众严重忽略了。

荆轲刺秦失败后,复仇心切的秦军疯狂扑来,燕人被迫举国外迁,迁向哪里?辽东!即燕国的“辽东郡”,首府在襄平(今辽宁辽阳)。

此迁很急。有说法称,燕人从河北各处要地,如蓟,分头撤离,陆续北迁,但从当时的紧迫形势看,恐怕来不及。

另有说法称,燕王喜与太子丹从燕下都(今河北保定易县高陌乡)出发,走卢龙道,经今辽宁喀左、朝阳,东折至候城(今沈阳),再南下到襄平;或沿大凌河谷,从喀左到北票赴义县,过辽西郡(首府可能在义县王民屯),再至襄平。

这一走,燕王喜带走了燕下都百姓,带走了国之重宝(各种祭祖青铜礼器),但专家指出,当时,百姓来不及随行,燕王喜只带走了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与护驾军队,即便如此大幅缩编,估计随行者仍不下十几万人。加上此前秦开却胡后留在辽宁地区的大量驻军与陆续迁入的关内人口,保守估算,几十年间燕国当有百余万人涌入今辽宁地区。

这前后到来的百万燕国军民,其中相当一批人出身非草根,而是贵族。专家指出,今日为数不少的辽宁人、东北人,很可能就是这批北迁的古燕人的后代,是河北人的后裔,说得更直接些,其先祖多半是两千多年前的河北保定易县人。

古燕遗迹、风俗遍东北

从秦开却胡到燕人北迁,在这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古燕人究竟在东北大地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存留下哪些风土民情呢?首先要提的,便是燕长城。

公元前283年,秦开率军迎战东胡,大破之。此战的成功使燕国东北部边境向北推进了一千多里,大大拓展了燕国疆域。为巩固胜利成果,秦开随即展开了大规模的设郡县、筑长城的“国家基建工程”: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以拒胡。其中,右北平郡治(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县甸子乡古城)、辽西郡治、辽东郡治,均在古辽宁版图之内。据专家分析,今吉林省四平市境内的二龙湖古城,具有明显的燕文化特征,或是秦开栖居胡地时,率被俘燕民所居之城。

在东北地区,特别在今日辽宁境内,燕国文物频频出土。如在今辽宁北票东官营子曾出土了一柄燕王职戈,内铸铭文:“郾王职乍(作)御司马”,是战国晚期的燕国兵器。从铭文看,这是燕王职命人打造的兵器,铭文直接铸在兵器上,与战国时期铭文多后刻的习惯颇不相同。有学者认为燕王职就是文献记载中的燕昭王,也就是燕王哙之子 。

喀左小波汰沟青铜窖藏出土的“西周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张松 摄

在今辽宁丹东凤城市刘家堡村古城,出土了不少燕布币,此城曾是燕国的武次县,乃燕辽东郡的东部都尉所在地,这说明燕文化已渗入辽东,即便在亡国前的最后五年,燕国货币仍在辽东郡这最后的根据地使用与推行。

地处今河北易县的燕下都分东西两城,西城为防御的“附郭”,主要驻军;东城为宫殿区、市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有趣的是,古燕王侯居然把先人的陵墓置于西城内,现称“虚粮冢”与“九女台”。这令一些学者大为不解:除非是前代遗存或后人增补,哪有当代人把居住址与祖先坟墓并于一处的?细想想,并不奇怪。古燕人集体迁入今辽宁后,把这一独特的燕人习俗也带了过来,今天辽宁农村的百姓,不就把先人坟墓置于田间地头,村舍近旁吗?所谓“阴阳不隔,生死相依”,燕人的葬俗没那么多后世的规矩与禁忌,却透着人性,接着地气。

辽宁人的口头禅中,含有不少古燕人的习惯用语。如过去家里来客人了,辽宁常说“来且”了,接待客人,叫“待挈(qiè)”……这些特殊词汇很可能来自当年燕国掌控的古老的河北藁(gǎo)城地区,而同样深刻影响了东北话的历代胡语中,则不见这一词汇。

又如,东北人过去说天热,发音不是“rè”,而是“yè”,此字非胡语,也可能来自河北燕地。在清代汤球所著的《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四十七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后燕光始四年(公元404年),慕容熙“于龙腾苑起逍遥宫,连房数百,凿曲光海,盛夏,士卒不得休息,暍(yē,中暑)死者大半”。“热”等同于“暍”,后者,或许才是正宗用法、才是标准发音。

燕军将士使用的青铜剑 张松 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