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地宝藏 | 老街、小巷、老房子——凝固在老昆明街巷中的印记
如今的昆明,熟悉而又陌生,大约是因为那些斑驳的回忆随着时代前进的洪流一点点消逝,老街、小巷、老房子似乎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金碧路
金碧路是一条充满异域风格的街道,它的出现标志着云南很早就接受了外来文化
金碧路古称新成铺,亦称金马大街;清末滇越铁路通车后,不少广东、广西人来滇经商,多聚此街,故称广聚街;1930年,以街中的金马碧鸡坊命名为金碧路。
梧桐树的阴影在西式的窗子上闪烁,过去的时光早已远去
笔者记忆中三市街、南屏街、拓东路、北京路都有梧桐树,只是后来就只有金碧路有了。晴天,当其他街道被阳光晒得发白的时候,金碧路上的梧桐树却将阳光修剪得只剩下一块块摇曳的光斑,在街面上、窗户上闪烁。
那时的“山西小吃”店
金碧路上有一家“山西小吃”,笔者印象颇深。那时街上饭馆不多,每条街就一两家国营的饭馆或食堂,每到吃饭时间就拥挤不堪、吵吵嚷嚷。
同仁街
独特的建筑组成了与众不同的同仁街
以前这里是水塘和空地,后来同庆丰商行在此建房,经营五金等,逐步形成街道,以观点相同引为同仁之意而命名。这就是同仁街的来历。
广式骑楼的建筑风格
说与众不同,就是那种广式骑楼的建筑风格,这在昆明是绝无仅有的。有了这么一条内走廊,就不怕天阴下雨了。
街边的泡菜小店,别是一番风景
在这条街上还有一些卖泡菜、泡梨的小摊,瓶瓶罐罐摆了一桌子,来吃来买的人也很多。
街边卖竹编工艺的小贩
卖竹编工艺的小贩坐在街边“禁停”标志牌下休息。街头看不到都市的喧嚣,老百姓的日子总是显得宁静而散漫。
专治跌打损伤的小摊
在二允巷口有个专治跌打损伤的小摊,摊主是个老大妈,出售膏药、草药和药酒,大瓶小罐摆在一张小桌上,墙上自然少不了“华佗再世”“妙手回春”之类的锦旗。时常路过,也不见有什么生意,但多少年来一直见她在此坚守着……
在街道的南端有一个修锁配钥匙的小摊,因手艺好,生意自然也就不错,后来摊主干脆挂起一块“钥匙大王”的招牌
后来同仁街拆除了。再后来同仁街又建起来了,现在这个夹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的同仁街总觉得有些“格格不入”。
曲焕章大药房
曲焕章大药房旧照
金碧路中段有一条岔路,街名很特殊叫“营门口”。在金碧路和营门口的交汇处,有一栋三层楼的石房子,正门在金碧路上,在房子的顶端嵌刻几块匾额,依稀还能看出“功效十全”“药冠南滇”的字样。这就是曲焕章大药房。(曲焕章,“云南白药”创始人。)
曲焕章大药房阁楼
这个阁楼据说是曲焕章配药的密室,不准任何人进入。
大药房临街的铺面
拍摄此照片时,大药房临街铺面已出租给人做生意,在营门口这边开了道侧门供大药房里的住户们进出。
大药房中西合璧的院落气派非凡。如今,人不在了,房子也不在了,但“云南白药”依然驰名中外
今天,曲焕章大药房早已不在金碧路上了,但曲焕章和云南白药,在云南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故事。
宝善街
宝善街开发较早,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的对比,见证了昆明的发展
清代街东头有一座石桥,桥上为珠宝玉器交易市场,称珠市桥,亦称珠市街。1940年改称宝善街。
宝善街上的“福华园”
宝善街“福华园”的过桥米线在当时是很有名的,如今过桥米线店在昆明随处可见,但当年的味道已很难找回。
那时的电视机很罕见,这便是更为罕见的电视机维修店
在宝善街的中段有一家修电视机的国营店,里面摆了各种大大小小电视机,那时私人家里很少有电视机,所以路过时总爱伸长脖子往里看。
修理水笔的小门面
那时买一支水笔(钢笔)不容易,坏了是要修的。这种记忆中的店面早已消失,不知水笔(钢笔)会不会也有消失的一天!
东寺街
繁荣而热闹的东寺街
东寺街:形成于明清时期,以东寺(觉照寺,建于唐代)及塔而得名东寺街。东寺街过去是市区通往南郊的主要街道,现在更是热闹非凡,拥挤不堪。
花椒巷11号院落,斑驳的墙壁和破损的青石板地面已显现出苍老的痕迹
东寺街有很多小巷,其中有一条叫“花椒巷”。花椒巷11号院落的整道门都是用石头砌成,在石门柱的顶端,各站立着一只张牙舞爪的石狮子,狮子虽不大,但雕刻得极生动,使这座院落透出了一种霸气。
花椒巷11号院落独特的建筑工艺
花椒巷11号院子不大,但精美的雕刻石柱和走廊,古老的青石板,使院落显得格外精巧别致。
透露着岁月痕迹的“临安会馆”内景
过去的临安会馆也是在这条小巷里(花椒巷),正房和两边的耳房都是木结构的三层楼。
阳光透过“临安会馆”的雕花木栏杆,凝固了记忆
过去昆明大院里的走廊大多采用这种栏杆,圆润,饱满,线条流畅。
小巷尽头的西寺塔
东寺塔与西寺塔交相辉映,形成昆明独特的景观。东寺塔旁边,小巷的尽头就是著名的西寺塔。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雨的冲刷,这些老街、小巷、老房子成了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风景,只有用这些零散的图片讲述它苍老和斑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