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轩学说 | 刘伯谷:槐轩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五
刘伯谷先生讲《大学》
——槐轩学说的基本观点
(根据刘伯谷先生在双流讲《大学》视频资料节选整理,标题为整理者加)
释“明明德”
但是,你走这条大路,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三个字:“明明德”。你要复性,你要想成为圣贤,为圣为贤,《大学》教你总目的就是“明明德”。
“德”,用槐轩的解释,四个字,一个“天理”、一个“良心”,天理良心。一颗纯善的慈善之心,那包括了啥子呢?我们有些人看过《下学梯航》,包括《下学梯航》提出来的佛家的那几个心,都包括在内了,大慈悲心、大方便心……就是这个东西,纯善的东西,德就是这个东西。“明明”,作为“明德”,作为一个词,也不错,但是槐轩更强调,所谓明明者,明而又明也,强调这个明德的重要。
明德这个名词是形容词,对不对啊?明白,这是个形容词。形容词一般按规矩的时候,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这个在座的都晓得。现代汉语如此,古代汉语的时候同样是如此,形容词不能带宾语。那这个形容词怎么带个宾语呢?这个德是名词的嘛。因为古代汉语当中,按照它的这个规矩的话,它准带宾语。古汉语的规矩,形容词可以带宾语,带宾语意义是啥子?一个叫作意动词,一个叫作使动词。这里叫作使动词,使动词的意思就是使德明,这下就说通了。使德明,使这个天理良心不要暗下去,而要更加的光明。
至于重复的来说,明明德呢,槐轩认为是明而又明,强调,要使其天理良心明而又明,明上加明。言下之意就是不断的使这个德,使这个天理良心不断的发出光明,不能使它稍微有一点点晦暗。 那么假设每一个人,我们来讲,做人,做到老的时候,他处理任何一个事情都是按照天理良心来做事情,这个是明而又明,他真正明明德了。明明德既是终极,又是开始,你在走大学之道的时候,目的是明明德,你所一直走的那个,你按照功夫次第来走,始终不要忘记明明德,所以它既是目的,又是形式。
道就是这么简单,大学的道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谈的明明德。在于使这一个天理良心不断的发出光明,所谓天理良心不断的发出光明的时候,你处理任何事情,都是按照啥子来做事的?都按照天理良心来做事的。在明明德!
槐轩的这个注解,给我们提到了,所谓明者,明而又明也,强调。当然这样理解也不能错,明德就是光明的这种天理良心,使光明的天理良心更加明德,这个也不错。明德作为一个字也不错,但是槐轩是强调,他说这个明是明而又明,明而又明者不断的使这个德明,不晦暗,发出光明。槐轩的那个注解稿上大概有这么一句话,“教人明之以复其初。”啥子叫复其初?就是复性,就是复性嘛。
孟子有两句话,如保赤子,心诚求之。孟子说的时候,就是作为一个人,就像还没有出生的奶娃儿一样,襁褓中的赤子,保护那一颗心,那颗纯善的心。心诚求之,我的心里头,认认真真的说,一辈子都珍惜,就这个如保赤子,这是孟子的观点。因为一保了赤子的时候,恢复到一颗赤子之心,对了,做到了复姓了。明明德者,也就是复性,就是复性。既是复性的目的,又是复性的开始,不断的明。
请大家翻到贯解稿上,有一段专门谈这个明明德。就是第三页的第二行,就不需要我说,我把它念一段大家听听为什么要明明德呢?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五常之性粹然者一太极之体,所谓太极之体就是纯善之心。我固有之,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都有的。故称为德,他就要解释德了,本虚明者也。第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殊;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异,而德因以不明。圣人示人以学,惟欲人内外兼修,明而又明,以化其气质之偏、去其物欲之弊,全虚明本体而已。
这几句话就是解释为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说得非常清楚。这里有几点,我提示一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都是纯善的,这个指先天,对不对?指先天,都有一个太极之体。我固有之,我本来有的,故称为德。那么既然每个人都有德,还喊你明明德做啥子呢?第二点,他就跟你说了,在即生以后的时候,就要变化了,对不对呀?即生以后就要变化了。“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殊”。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异。请大家注意这个,“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异”。请大家注意这个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异。在先天为性,后天为心,在后天为了心后,就分了,有善心和恶心。为啥子是要明明德,因为你性变成了心了,心里头有善有恶,就要还要把那个恶心,通过明明德把那个恶心去掉。
前头有一句,这个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学友的时候来问,问得相当好,这我就附带把它简单解释一下,就是“第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殊。”
槐轩还是承认遗传,孔孟不是不承认遗传。我们现在讲遗传学,有它的道理,不是完全否认遗传。不是一下来的时候都完全一个模子倒下来的,他在母腹当中,槐轩还是讲这个东西,所以槐轩还主张胎教,就是怀了胎过后,作为母亲,你该做一些啥子,那个要对于娃娃有影响的。
槐轩有个《胎教篇》,《胎教篇》专门谈怀了娃娃过后,作为母亲还没有生这个娃娃,十月怀胎期间当中,这个期间当中应该注意一些啥子问题。那么就说你,人在母腹中的时候啊,他还是要受到怀你那个人的影响。我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是有道理的,这个遗传学还是有道理的,是科学的。这所谓的“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殊”,就是指的这个东西。娘胎里头的时候,他要受到娘的思想行为的影响,这个也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生下来过后,后天对他的影响。这一点要明确,我们不否定遗传,但是我们应该肯定天理良心之所以受影响,主要是在后天,这一点希望明确。接到下面说的“明而又明,以化其气质之偏、去其物欲之弊,全虚明本体而已”。气质之偏就是指先天的东西,物欲之蔽呢,后天的东西,先后天的概念。 化其气质之偏、去其物欲之弊,都只有通过明明德来把这个东西解开,来达到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