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散记:头顶不适症状的处理
前几年,我把家里一个房间改成了简易茶室,两幅字画往墙上一挂,竟然闲情漾溢。一支清香,一册爱书,生活像薄薄的小米粥,虽然清淡,却充满了质感。有朋友过来小坐,一杯清茶,三两个水果,整个晚上温情似水。
人生就像四季,过了夏天这个年龄段,喜欢静静地待在某处,一如手中这杯清茶,水是水,茶叶是茶叶,世界仿佛从此开始清晰起来。
那天晚上,两个同学在我家,正好另外一个朋友顺路来看我,发现两人手上都扎着针,忍不住问,这两天连续熬夜,头顶胀痛,可不可以扎针?
头顶胀痛,识证是上焦。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头顶痛,或者发胀、发沉,等等,头顶的一些不适症状,一般可考虑厥阴经。
朋友是男性,症在中间,男左女右取左手。
头顶不适,可以在手掌相对应的厥阴区域寻找阿是穴。如果没有阿是穴,可以直接在劳宫穴或者中冲穴附近下针。
我说你扎过针没有?朋友说,没有。那这一针会有些痛,你别怕。我笑着说。
下针之前,先用指甲用力掐了几下进针点,尽可能减轻破皮痛,然后用酒精棉球简单消毒,快速刺入劳宫穴附近。啊哟,好痛!啊呀,好了!
啊哟,是他没想到真有些痛。
啊呀,是原来头顶痛的症状,几乎在进针同时,没了。
真没了?你再感受一下。他说,真的没有了,头脑好像忽然清醒了好多。旁边两个朋友跟着笑了。
前阵子有个女患者,跟着朋友来扎针,人长得温婉大方,也很健谈,一身墨绿长裙,就像盛夏池塘一抹碧色的荷叶。她一直在旁边看同来的几个朋友扎针,对黄帝内针立竿见影的效果十分惊讶。
轮到她了,却支支吾吾有些犹豫,旁边的朋友赶鸭子一样把她赶上了架。准备施针时,发现她手硬硬的、凉凉的、湿湿的,硬是对针紧张,凉和湿其实也是一个症。
身体的一些不适症状,有时患者很清楚,有时患者自己也不一定觉察。问诊察症,不能全部依靠患者自述,一些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或者是交流互动中的细节,也往往是找症对症的依据。
她的症状并不复杂,很快就施针结束,但双方沟通(导引)时我感到不是很顺畅,总觉得彼此之间隔着一层东西。当时以为是她怕针的缘故,还多宽慰了几句。
留针结束,她说好是好多了。
好是好多了,这里面有很大部分成色是留面子的意思。我说,你今天第一次扎针,有些紧张,下次来就是“老运动员”了,效果会更好一些。
取完针准备走时,她忽然又说,头上有东西像紧箍咒一样,很难受。我一看是头顶,刚才用针时,那个地方并没有不适症状。
同行的朋友催她动身,说下次再来。我说,那再扎一针试试?她说好。
我拉过她右手,没有找阿是穴,直接就在劳宫穴扎了下去。
针刚进去,她说,咦,好了,那个紧箍的感觉没了。留针5分钟左右,就让他们回去了。
第二天她朋友跟我说,原来她之前并不相信黄帝内针,本意是跟着过来看看的。但是最后那一针,虽然只是短短几分钟,却让她完全折服了。
很多人第一次扎黄帝内针,不少都是抱着试试的想法,但只要经历了这个第一次,大部分就爱上了这个针法。不仅自己会继续找上门,还会把自己的父母长辈以及好友带过来。
头顶晕、痛、胀、沉这些不适症状可以这样处理,如果是皮肤、脱发等其他一些不适症状,也可从厥阴经入手。当然,像这些不适症状,辨证时相对要复杂一些,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其他一些症状来用针。
小贴士:
头顶痛、胀、沉等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经络主要是厥阴经。
一般按上病下治法则求同气。若症在中间,按男左女右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头手足经络(同气)”“手(掌)头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