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三种早期特征,孩子如果占有,父母要多上点心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人间失格》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而讨好型人格就是其一。太宰治在书中的这句话,格外形象地描绘出了讨好型人群的心理:害怕拒绝别人,不敢表达自己。
很多家长会教育孩子要乖巧懂事,却不明白过度地要求孩子听话,很可能会使孩子发展成“讨好型人格”,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痛苦。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置于一个低自尊的地位,会在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低人一等”。
因为担心别人无法接纳不好的自己,所以就把真实的自己深深隐藏起来。不敢表达,不敢发泄,只能把负面情绪藏在心里。
可每个人都需要找情绪的宣泄口,只有将负面情绪宣泄出去,才能更好地生活。
而讨好型人格的人却不敢和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时间一久,这些负面情绪逐渐积攒,最终质变为他们悲观的性格特征。
家长要多重视,若孩子有这些行为,很有可能是讨好型人格的早期特征。
一、平时缺乏主见
缺乏主见的孩子,多表现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做决定时优柔寡断。
超市里,一个小男孩被一堆玩具吸引住了,妈妈看到后就问他要不要玩具。他点点头,可当妈妈让他在一堆玩具中选出一个时,他却在玩具前徘徊了半天,十分钟都选不出来,最后只能问妈妈的意见。
原来,平时他的玩具都是爸爸妈妈给他买的,爸爸妈妈带了什么他就玩什么,从来都没有自己选择过。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缺乏选择的能力,就一手包办了孩子的所有事情,不让孩子自主选择。而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只爱听他人话的习惯。
小时候是物品的选择,长大了就可能连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无法决定。
家长在平时一定要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在生活中,多让孩子自己选择。
如果孩子的选择是错误的,家长可以委婉提醒,重点是要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试着多放手,让他自己解决,而不是一次性帮孩子解决完所有的事情。
二、不敢表现自己
除了没有主见,有讨好型人格早期特征的小孩,同样不敢主动表现自己。比如不敢上台说话,不敢展示自己的优点,上课不敢主动回答问题,哪怕这道问题他是懂的。
这样的小孩,一开始可能只是因为胆小,所以不敢勇敢地表达。而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信心。
现在很多父母总是喜欢贬低自己的小孩,他们认为这样会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更加谦虚。
但比起有自知之明,胆小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建立自信。拥有了自信,才能让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才不会轻易让自己处于“低自尊”的地位。
三、没有梦想,对将来缺乏规划
没有梦想不是一件小事。当别人问孩子,他的梦想是什么时,他不知道,当别人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想像时,他也非常迷茫。
这样是不是很可怕?
导致这样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处于低自尊地位的人,往往把别人的想法放在第一位,所以很难自己为自己做一些打算。
第二,在平时交往中,他们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人云亦云,所以思维往往不太活跃,情绪很少兴奋,对未来也没有强烈的期盼。
其实孩子就像一棵小树,他不是不会成长,而是没有看到光,只要让他看到光,他就会努力朝着光的方向前进。而这道光,父母可以赐予。
既然孩子没有把自己摆在首要位置,父母就可以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带他看看世界的美好,多接触世界,给他描绘美好的未来,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父母同样也要充满希望,拥有格局,用自身的品德打动孩子。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其实不少,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父母常常给孩子灌输只有听话才是好孩子的观念。
但父母要知道,并不是听话的小孩才有人喜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缺乏主见,对未来没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