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制造业范式变革的四大趋势

来源:赛迪智库(ID:ccidthinktank)
作者:赛迪智库产业政策法规研究所 念沛豪 栾群 张学俊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加速了制造业发展动力、生产模式、支撑要素和组织方式等范式的变革。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具备整体实现范式变革的基本条件,也进入了需要范式变革才能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就需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推动制造业范式变革,注重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注重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注重推进制造业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注重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组织架构和产业集群。
一、我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四大范式变革
在发展动力方面,从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向自主创新的内生驱动转变。我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得益于抓住了全球产业大转移契机,利用外商投资和跨国贸易带来的技术外溢,加快在国内形成大量产能。然而,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换来的是外企即将淘汰或者不够先进的技术与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中低端地位;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即便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效应也已无以为继。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打压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其试图通过产品断供、技术封锁将我国锁定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技术引进面临代价高昂、受制于人、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以往获取国际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渠道已经不通。从国内发展看,只有通过自主创新而非技术引进,才能不断突破前沿、空白领域,实现更多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性转变。从创新规律看,未来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趋势将更加突出,技术产品迭代将更加快速,企业需要同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他主体组成协同创新网络才能实现技术突破。我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加快推动以往依赖技术引进和“跟随式”创新向立足于国内的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提高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自持力。
在生产模式方面,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造甚至颠覆原有的传统生产模式和业态。如果不顺应发展大势加快生产模式转变,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和规模优势未来就有被严重削弱的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从本质上极大提高了制造系统的性能,也在改变着制造业竞争力版图。比如,机器换人的推进,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甚至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如,疫情促使网络化协同模式加快应用,正在重构产业链上各类主体间的联系和分工。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绿色增长、实现绿色生产已成为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往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逐步被限制和淘汰。制造业企业可通过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提供“有形产品 增值服务”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仅聚焦生产环节、提供有形产品的传统企业势必将失去竞争力。只有把握住制造业生产方式加速变革的大趋势,推动我国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升级,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具备发展新优势。
在支撑要素方面,从以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向依托高层次生产要素为主转变。过去,我国制造业的规模扩张主要依靠廉价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等初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支撑,但这一情况近年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方面,这些初级要素的成本上升迅速且具有一定的刚性,导致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快速弱化,不少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遭遇瓶颈。另一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更加倚重知识、技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更加依赖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各类要素的集聚和融通。在以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类似石油和电力的战略性资源。为海量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提供基础性支撑的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将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产业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各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产业生态竞争和对数据资源的争夺,能够率先集聚各类高端生产要素、建立完整产业生态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国家必将占据先机。
在组织关系方面,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生产关系向各类主体网络化协同配合转变。当前的产业组织形式,在生产上表现为不同企业以供应链为纽带形成的上下游配套关系,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企业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的地域集聚。然而,这两类组织关系都无法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首先,未来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要求企业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产业链上多个合作伙伴的整合。目前通过人际网络、固有合作关系等建立起来的供应链,不仅抗打击能力弱,对市场需求也无法做出快速反应。其次,网络平台的迅速崛起,促进了不同地域间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使企业不再仅仅依靠面对面交流拓展业务,而是大幅扩展了企业寻找新合作伙伴的范围。再次,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产业园区,企业虽然在地理空间上集中,但相互间关联度较小,技术和信息等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集而不群”现象比较突出。最后,产业领域的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企业不仅要深化与固有伙伴的关系,更要开展与其他领域企业、高校院所、咨询机构等的合作,目前我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可见,未来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变革,积极发展新型产业组织,通过产业集群实现线上平台与线下集聚的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协同、技术共生、利益共享的组织形态,实现效率价值的提升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二、把握制造业范式变革应坚持四个“注重”
展望“十四五”及2035愿景,我国要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就必须加速推动制造业四大范式变革。制造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顺应长期规律,也要遵循产业发展新逻辑,找准政策切入点,多方协同合力推进。
注重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只有加快补齐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缺乏积累、共性技术供给缺失、创新环境不健全等短板,创新才能真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是加大对战略必争领域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完善国家基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利用已有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创新载体,长期稳定地开展工业基础技术研究。在重点领域建设若干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在重点城市加快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梳理产业链的短板和弱项,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突破基础技术和产品薄弱环节,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实现“换道超越”。二是创新共性技术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组建国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协调承担关键技术突破的各类主体,针对发展重点和企业共性需求制定技术研发方案和路线图,组织优势力量加快攻关,同时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咨询服务。鼓励行业协会组织业内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应用的先进案例,并向全行业推广应用,收集并响应企业的各项需求,协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接政府部门以及创新机构、金融资本。三是释放场景优势加速应用创新。推进新场景革命,为应用创新创造需求,为商业模式试验创造环境,为产品迭代打开市场。鼓励组合创新和跨界融合,支持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创新中心等,与其他企业和各类主体建立深度协作的研发体系,促进新技术与新兴产业交叉渗透,推动从技术融合到产品融合再到业态融合,为不断孕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创造条件。
注重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将绿色低碳作为根本要求、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路径,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一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持续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广智能制造国家标准体系,力求应用于智能制造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有所突破,打造新一代智能车间和智能制造工厂,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大力支持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壮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队伍,推动单一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转变,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二是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进先进绿色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技术集成能力和推广应用效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企业应用绿色制造工艺和节能环保设备,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升绿色制造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工业设计服务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层次,推动企业从以产品生产为主向基于用户的导向式服务转型,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协同生产、共享工厂等新模式。
注重推进制造业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支撑要素的能级决定了产业层次,只有集聚起更多高级生产要素,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才能助力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是加快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水、电、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在最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市场为主导,建立灵敏的价格信号机制,深入推进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引导资源从经济效益低的产业流入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二是增强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支撑能力。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推广应用,积极研究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部署,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转型。同时,要加强对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获取、处理和利用,提升数据信息的价值创造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应用和叠加应用,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
注重构建适应未来要求的组织架构和产业集群。组织关系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活力和高度。面对分层化、小众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由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架构和产业集群来促进企业间、企业与其他主体间形成高效协作关系,实现生产高效组织和产品快速迭代。一是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产业组织作用,围绕打通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促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更紧密的新型产业合作关系。支持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供应配套,构建分享制造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二是培育壮大新型产业组织。加快推动产业联盟、虚拟平台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推动行业协会、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转型,发挥第三方中介组织的“润滑剂”作用,提高其资源整合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在战略性、基础性领域,推动地理位置相邻的大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围绕先进技术领域融合共生,形成产业高度集聚和分工协作合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建立服务集群发展的第三方促进机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知识、信息和经验交流,引导集群内不同类型主体迅速参与到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和服务等环节之中。
(0)

相关推荐

  • 要成为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至少应具备的四大要素

    创新的概念就是把两个平常想不到的东西结合进来,创造很多新的东西,开拓出新的市场.就此说,"互联网+",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方式,加的是实体经济新的创新力和新的生产力,加的是现代商业模 ...

  • 深读|上云用数赋智,破解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大难题

    今日看点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导刘江红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上云用数赋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对数字文化产业的讨论,必须基于对数字经济技术的了 ...

  • 增强“两链”自主可控能力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 ...

  •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智能定制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 新工业化如何实现?今年的信息化百人会中藏着“懂行”密码

    中国工业化发展,已经来到了历史性新阶段. 今年10月,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书中系统梳理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了" ...

  • 百度云开启“上云落地”新范式,会是全产业智能化变革的开始吗?

    今年以来,"企业上云"和"服务落地"成了云服务产业中存在感最强的两个词.上云加落地,代表着云计算服务者和企业正在一起努力,让云服务更快融入于场景细节之中. 在刚 ...

  • 你在工作中有量子思维吗?

    导语 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复杂的产业环境不断改变着产业结构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模式,量子思维为产业转型与企业管理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念和范式.本文从科技演化的视角分析了量子思维对于产业转型与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影响 ...

  • 我国大数据产业增幅全球领先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4G网络和5G独立组网网络."近日,在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如是说. 技术创新 ...

  • 魏际刚: 进一步深挖工业数据价值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我国大数据技术在工业领域的用户需求精准分析.生产过程改进优化.营商管理智能决策等方面的运用方兴未艾.工业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资源,能够有力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 ...

  • 洞察智能制造新范式

    导读 以智能技术突破为驱动力,引导技术经济与管理范式创新,加快前沿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 | 陈淑娴 任宗强 来源 | <企业管理>2021年02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企业发 ...

  • 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数智技术驱动智能制造

    (报告出品方/作者: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 智能制造 2021 (一)智能制造的定义和内涵 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其概念最早由美国赖特·伯恩在著作<Smart Manufacturin ...